讀醫學類書籍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讀醫學類書籍的心得體會 篇1
我女兒14歲,我所教的學生17歲,都處在所謂的叛逆期,面對他們的教育一度讓我非常苦惱。帶著非常多的問題,20xx---20xx學年度寒假我閱讀張進輔主編的《青少年心理醫生》一書,頗有感受。體會如下:
一.感覺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青少年朝氣蓬勃。樂觀向上,思想活躍,如果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沒有積極引導,那么他們將會出現厭學、情緒障礙等多種心理問題。影響學習、生活和工作,給自身帶來痛苦和不幸,也給社會帶來危害。20xx年發生在云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20xx年發生在吉林農業大學的“郭力維事件”就是因為心理問題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危害的極端個案。20xx年對北京、河南、重慶、浙江、新疆五個地區的16472名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高中生有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4。8%,嚴重的2。5%。20xx年世界范圍內發生神經心理問題的兒童與青少年將增加50%。可見,加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么迫切。
二.懂得心理健康的含義
精神分析學派學者榮格認為,理想的心理健康是有意識地指揮和引導潛意識的力量,有意識和潛意識領域必須一體化。真正能達到自我中心頂點的人,就是心理成熟和健康的、純粹的和完美人性的人。
精神病學家孟尼格爾提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于環境及其相互之間具有最高效率以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規范,而是需要三者同時具備。
心理學家英格里斯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各種情況下能進行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
社會學家玻肯認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為社會接受,另一方面能為自身帶來快樂。
由此可見,心理健康問題涉及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整體狀況,即人的心理和身體兩方面的健康是交互影響的。第二,平均狀況,一個人的某類行為,如果社會上的大部分人是怎樣的,他也是怎樣的話,可以認為他是正常健康的。第三,理想狀況,一個人若達到了其所期望的狀況,可以認為他是正常健康的。第四,適應情況。在社會變化的情況下,有些人表現出一種準備和應付行為,而有些人則表現出不適和阻抗,則前者是健康的適應。總之,心理健康是指心智發育正常,心態保持平衡、心理適應良好和心理潛能發揮。
心理健康的9條標準:智力正常、自我意識正確、情緒協調穩定、意志堅強可控、人格完整統一、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適應良好、生活情趣高尚、心理行為與年齡相符。
十種正常的異常現象:疲勞感、焦慮反應、類似歇斯底里現象、強迫現象、恐怖對立、疑病現象、錯覺、偏執和自我牽連、幻覺、自笑和自言自語。
三.學會幾點對青少年學習心理輔導的幾個方法
1.學生的學習特征:是在學校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中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學習,強調其過程的目的性、有效性和高效率。是以學生掌握間接經驗為主要任務的,以便能在較短時間內接受人類的社會歷史經驗。
2 、學習的動機:最佳水平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水平適當,防止給學生提出的目標過高,或壓力太大。學習動機過強會影響學習效率,如過于勤奮、爭強好勝、情緒緊張、容易自責。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目標設置過高,不恰當認知模式,他人不適當的強化。做事過于認真,追求完美,好強、固執,嚴厲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父母的期望過高。學習動機缺乏表現:懶惰行為(不愿意看書動腦、貪玩、拖拉、散漫、怕苦怕累、經常為自己找借口)、容易分心、厭倦情緒、依賴性強。針對性建議:榜樣的作用、成就動機訓練、興趣培養、確立合理的目標、適當的表揚批評、學習結果及時反饋、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好奇心、競爭教育。一個好的方法:用卡片列出所要學習的全部內容,當學生完成一個目標時得到一個成績,當他獲得5 個成績時,就完成一張目標卡,當他積累3張目標卡后,就能換取一個額外的課余活動時間。
3.常見的學習策略
(1)復述策略: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人的知識83%來源于視覺,11%來源于聽覺,3。5%來源于嗅覺,1。5%來源于觸覺,1%來源于味覺。所以復述時要整體識記和分段識記,嘗試背誦,過渡學習,及時復習。
(2)精細加工策略:運用位置記憶法,縮簡編歌訣法(如辛丑條約:錢禁兵館)諧音聯想法,關鍵詞法、視覺想象、語義聯想、充分利用背景知識,聯系實際生活
(3)組織策略:整合新舊知識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的策略。如列提綱,作關系圖
(4)元認知策略:設置學習目標,瀏覽閱讀材料,產生待回答的問題,分析如何完成學習任務
4、考試焦慮輔導
(1)產生的原因:擔心考糟了影響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使自我意象受威脅。外部壓力大、擔心對考試準備不足、遺傳素質、人格因素
(2)考試焦慮的調適:考前充分準備,自信訓練、放松訓練,系統脫敏法。
這些許感受我會用它來指導工作,也會在繼續加強自身學習,不斷豐富自身理論知識。
讀醫學類書籍的心得體會 篇2
中國夢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作為一名普通基層醫務工作者,我的夢想就是健康夢!健康夢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夢想,它是托起中國夢的基石。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用自己的切實行動來為我們的中國夢凝聚力量!
在國家的新醫改政策指導下,改善醫療資源配置,提高人民整體醫療水平,成為了實現健康中國夢的關鍵。推動基層醫院醫療水平及服務能力,要解決的不僅僅是技術難題,還存在服務體系,醫療隊伍的穩定與建設,醫院管理導向,醫療模式等多重因素,是需要包含政府在內的多方協同,才能高效、健康的推動基層醫療水平及服務能力的提升。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有夢想,就有希望,有夢想就有激情。追逐夢想而足踏實地,不懈努力,夢想就不是幻想,就不是空想,天上不會掉餡餅。在當下醫療衛生工作由于一些制度設計還有缺陷,配套措施不完善,政府投入不到位,醫保農合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難度,老百姓不理解,醫務人員難免也有一些怨氣,加之對以醫學缺乏了解,把看病當做一般消費行為,醫患關系很不和諧,暴力傷醫、惡意欠費時有發生;醫務人員勞動強度大,精神壓力大,診治風險高,從某種任務,意義上來講,這是不利于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所以,作為我們,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實現偉大“中國夢”應有的職責和任務,用“健康夢”托起“中國夢”。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醫療服務質量,提高自身素質,充分發揚求真務實,埋頭苦干的作風,把心思和精力用到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安全的醫療衛生服務工作上來,自覺做中國夢的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為區域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要求不斷努力奮斗!
中華民族復興的夢想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生活在這個時代,是幸運的;為這個夢想奮斗,是光榮的!把夢想變成現實,還有很長的路,需要付出長期艱巨的努力。歷史告訴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迎來復興的曙光,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辛奮斗和埋頭苦干。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用健康夢托起中國夢,為中國夢貢獻出我們基層醫務工作者的力量!
讀醫學類書籍的心得體會 篇3
昨天媽媽給我買了本書,名字叫《探秘微創奇的醫學》。回家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打開這本書。看完這本書,我了解到我們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侯,就開始享受現代醫學的種種保健和檢查了,而其中有不少檢查和保健都采用了先進的診斷儀器,新型的實驗試劑,靈敏的檢查方法,也許還用了高效的治療手段呢!所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們出生時,就和醫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也許你覺得醫學太神密了,確實如此,醫學要研究人體的結構和功能,而這是不能把人體拆開進行的,這樣人體就像是一個靈巧,多變,有許多不解之謎的“黑箱”。科學家只能借助各種間接的方法,來“偵查”體內的情況。
在今天的這個信息社會里,許多高新技術都在醫學領域里大顯身手,飛速發展的生物技術使試管嬰兒成為可能,使藥物的發展進入新的領域。
電子技術的發展,使科學家們不但探知了人體內的電活動,還發展了電子耳,心電監護等技術,也使殘疾人的康復有了新的希望。
也許你想不到能源技術的發展,使心臟起搏器成為可能,它是心臟病人的生命監護神,是起死回生的發動機。
這本書就是要介紹一些先進的醫療技術,讓你領略醫學與高新技術的密切關系,領略這一切看似神秘而又不神秘的事件,他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他正召喚我們進一步探索。
這本書看完以后讓我感覺到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對待學習要有嚴謹的態度,假如我們遇到難題時我們一定要把它弄懂弄通。不能讓不懂的問題越積越多。因為還有許多的知識等待我們去征服,就像這本書說的那樣,沒有扎實的知識基礎,想探索一切科學知識那都是空談,所以說我們現在的任務是努力學好各們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