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幼師讀書筆記及心得體會(通用3篇)
2024幼師讀書筆記及心得體會 篇1
對于成長于文化斷層年代的我們,胡適先生似乎只是歷史的一個符號,他以前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等,由于種.種原因,難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對于他的了解多來自片段性的軼事或宏大感受。近日于南圖覓得一本《胡適的聲音》,雖然只是一冊不同時期的演講集,但也足以窺見胡先生博大精深學養的滄海一粟。
“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適的聲音》一書的卷首語,這是胡先生一生主張并奉行的人生格言,由此看來,不論在什么語境下先生都會是一個“大右派”。作為一個有深厚舊學背景,在完善的西學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學者,胡先生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_學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是真正學貫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曉暢明白,樸實自然,沒有精英意識,即使此刻閱讀也有極強親近感,很貼合他倡導的白話文就應是“活”的文字。
書中涉獵的領域和年代跨度很大,從“五四”時期到五十年代,幾乎收錄了胡先生一生中不同時期的各種演講資料,讓我們看到胡先生歷經學者到官員(駐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長等不同主角轉化中為人,治學的態度,能夠充分體現他畢生倡言的“大膽的假設,留意的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方法以及"認真的作事,嚴肅的作人"的為人之道。
對書中感觸頗深的是一篇對“五四”事件的回顧演講稿,具體而詳盡的過程描述讓我們身臨其境。一方面,他承認“經過了這次轟動全國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贊嘆的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另一方面,他堅持說,五四運動“實是這整個文化運動中的一項歷史性的政治干擾。它把一個文化運動轉變成一個動亂”。他明確表達了:對抗爭政府的同情和對運動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為獨立知識分子,一貫堅持以自己的方式“寧鳴而生”。
另一篇極具特色的演講稿是關于中國禪宗的發展史,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系統講述了佛教在中國成長發展的過程。胡先生關于禪宗發展史的研究考證翔實,表述客觀風趣。胡先生本人沒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從學問的視野進入。胡先生的禪宗研究源于他編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到他離世只完成《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禪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處,他一向在進行這方面的彌補。胡先生對禪宗史下過很多功夫,頗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礎上專門為影響很大,成為一代宗師卻不識字的六祖慧能的_,作了一部《神會和尚傳》;晚年,又花很多時間去考證《虛云和尚年譜》。雖然禪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學一隅,但嚴謹的態度足以描述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發日本禪宗學者鈴木大拙與他的一翻論戰。胡先生對于禪宗史的研究體現了他在治學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會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禮貌的交融,感受到他作為獨立知識分子,用獨立、理性、職責、正見、負責的言論來發表個人思考的行為特點。
如何深入的探尋與認同自己的文化,如何以獨立知識分子的思維來“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我們需要一生探尋的問題。
2024幼師讀書筆記及心得體會 篇2
每一次讀孫老師的書都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聽說過青春期,更年期等,對于兒童敏感期還是第一次了解。原來兒童的成長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構成的,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兒童的心智水平就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而敏感期發展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個孩子能否成長為一個正常的,優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據此書對哥哥的女兒——睿嫣,處于兒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進入口腔敏感期時,睿嫣喜歡在床上抱著大可樂瓶翻滾,并嘗試用嘴咬開瓶蓋。當時她還不到一歲,做這個動作有些費勁,但她并不氣餒,可以持續做十幾分鐘,時常把自己累得氣喘吁吁;睿嫣有一只黃色的小熊,每次給她小熊,她都會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時,也是抓過來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來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馬上做出難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東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經建立并獨立起來,正在用口來認識世界呢!
睿嫣一歲左右時,恰好家里的沙發破了一個不起眼的小洞,她發現了,便開始用手指去摳。小洞被摳大了,棉絮露了出來,她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時間她總是專注于這份工作,樂此不疲。接下來我發現她對紙箱子很感興趣,于是便把她放到紙箱子里,她時而蹲下,時而站起,有時還會扶著箱子不停地搖晃,臉上露出興奮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搖晃得太厲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個大馬趴,繼而哇哇大哭。無奈,我開始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發現,每次打開洗衣機時,睿嫣都喜歡往洗衣機里扒拉,但是她個子夠不著,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把她抱進去,當然我事先拔掉了電插頭。進入這個空間,睿嫣有時手舞足蹈,有時又安靜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鐘。很顯然,她對這個空間很滿意,這種狀況持續了一個星期左右吧。當時,我只是想帶她的時候省些力氣,沒想到恰好滿足了她在空間敏感期時對空間探索的要求。
3歲左右,睿嫣到了剪紙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會拿起紙張剪個不停。我們會拿一些廢報紙給她剪,有時她會要求要一些白紙,我們提供的條件應該是滿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并不會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簾之類的東西。其實,我并沒有認真看過她剪的過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滿足的樣子,我覺得這樣就夠了。但我媽媽是個愛干凈的人,面對睿嫣剪了一地的紙,媽媽會不高興,會不允許。但我不這么想,因為小時候我也喜歡剪紙,我喜歡把紙張先剪成一條一條的,不完全剪斷,然后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歡聽剪刀剪在紙上的“沙沙”聲,讓我覺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于什么目的來剪紙,但我看得出剪紙帶給她的愉悅感。于是,為了保護我們感同身受的愉悅感,我和睿嫣約定,自己收拾掉廢紙是允許她剪紙的唯一條件。睿嫣爽快答應了,也如約做到了。就這樣,我倆共同幫助了她自己度過這段剪紙敏感期。
以上是我對睿嫣處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記憶,但是當時自己是沒有兒童敏感期這一概念的。完全是處于保護孩子愛好的心理。因為,小時候,媽媽總是限制我做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會忘記。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兒和我一樣,在沒有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于是,我會盡量滿足她的想法和要求,這么做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彌補自己兒童時期的遺憾。沒想到,卻誤打誤撞的幫助了睿嫣。真是讓人欣喜。
很感恩能讀到這本書,使自己有機會探索兒童成長的秘密。從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兒為什么那么喜歡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兒子為什么那么喜歡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兒子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奧特曼?現在總算是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了。當然這些都不足以讓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導處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會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有更多的寬容和愛意去善待每一個孩子,幫助他們順利度過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最終長成正常的,快樂的人,感恩!
2024幼師讀書筆記及心得體會 篇3
這個暑假,我讀了高爾基的三部曲第3部——《我的大學》。
這本書講述了在作者十六歲的時刻,便離開自我的家鄉,獨自一人去喀山求學。但是作者高爾基并沒有上成大學,上大學便成為了高爾基的1個夢想。沒上成大學,作者為了能夠生存下去而四處奔波:住在貧民窟,賣苦力,和流浪漢接觸,在面包店上班……之后,事有了一絲轉機,高爾基在和古里。普列特尼奧夫,杰連科夫以及霍霍爾那樣的大學生和進步人士的交往中,高爾基進了一所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社會大學里,作者歷程了許許多多:經受多要素的日常考驗,對人生好處和世界的復雜性去了最初的探索。
高爾基從小善良懂事,當他來到喀山,寄住在1個貧困中學生家里。這個家里便有了三個小孩,這位母親很可憐,高爾基也注重到了這一點,就算是“母親“給一塊小面包心里也覺得如巖石般沉重,之后,高爾基決定找個上班,讓這位母親緩沖些負擔。
《我的大學》是部自傳體小說,故事節簡便,突出。作者用美麗的語言寫出了他成長的片段。這本書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此時已有55歲,年過半百。
讀了這本書,我了解了無論什么狀況,多么艱難,也要想方法克服。并且要懂事,學會隨時隨地為他人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