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讀書心得(精選3篇)
音樂讀書心得 篇1
這個周末,我又讀了一本書,名叫《莫扎特的音樂故事》,這本書主要介紹了莫扎特的一生和他創作的幾首有名的曲子。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誕生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城里,3歲時,他的父親就開始教他學習小提琴和鋼琴,5歲時就已經學會作曲,7歲時就成為整個歐洲公認的神童。12歲時,他就開始創作歌劇了。
莫扎特作曲的速度非常快,有人形容他作曲就跟一般人寫信一樣,提起筆來,靈感就源源不斷地出現。他一生總共創作了數以百計的器樂作品、歌劇、彌撒曲、圣歌、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等。
莫扎特所有的創作靈感和豐富的技巧,都來自于他在旅行演奏中所接觸到的各式音樂。他可以很快發現其他作曲家作品中最精華的部分,再融入到他獨有的音樂中去。莫扎特有一顆年輕而熱情的心,率直而樂觀的個性,他的音樂一直都呈現出愉悅的氣氛,表現出積極而樂觀的情感。
莫扎特比較有名的作品有:《費加羅的婚禮》、《唐璜》、《朱必特交響曲》、《安魂曲》等。其中《安魂曲》是應一位伯爵的要求寫的,莫扎特用盡他的才智與心血,完成了這首曲子。沒想到《安魂曲》竟成為了他最后的絕響。此時莫扎特35歲,一代音樂奇才就匆匆地結束了一生。
我最近正在彈奏莫扎特的曲子是《降B大調奏鳴曲第一樂章》。這首曲子的弦律很歡快,伴奏輕快、活潑,我很喜歡彈。
音樂讀書心得 篇2
《初中音樂教學策略》一書是由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鄭莉教授主編。鄭莉老師多年從事音樂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發表大量論文,出版眾多著作與教材。
如何有效地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這對每一位音樂教師來說,是難得機遇與挑戰。顯然,過去單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質量,要把握整體的質量與效益,需從音樂教學的結構人手,從教學模式上進行研究,即在現代音樂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音樂教學過程的結構和相關的音樂教學策略等。在貫徹和落實新課程標準時,教師具有相當大的選擇權和決定權,音樂教師又如何轉變觀念,以適應《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呢?我帶著許多疑惑開始《初中音樂教學策略》的品讀……
《初中音樂教學策略》這本書是圍繞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以及來自全國實驗區的音樂教學實踐,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音樂新課程的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和梳理,以便為中小學音樂教師、音樂教研員以及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分析、研究課程標準的思路和一個實施音樂新課程的教學策略范例。全書共由八章內容組成:第一章初中音樂教學策略概述;二章“感受與鑒賞”領域的教學策略;三章“表現”領域的教學策略;四章“創造”領域的教學策略;五章“音樂與相關文化”領域的教學策略;六章初中音樂教學方式實施策略;七章現代音樂教育技術應用策略;八章初中音樂課堂突發事件應對策略。從宏觀到微觀,全面、科學、系統地分析與介紹了音樂教學策略的概念、價值、意義,以及音樂課堂中所涉及不同領域的實際操作細節等。
細讀之后,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在理性層面:認識到音樂教學策略的重要意義及價值,了解音樂教學策略的性質、功能和結構,理清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的關系。在實踐層面:了解教學設計中教學策略的設定,教學實施中教學策略所發揮的作用,如何處理教學策略的預設和生成,通過大量的教學案例清楚教學策略的有效應用等。
藏克家曾說過:“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初中音樂教學策略》這本書最大特色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讓你看完本書后不再停留在教學策略是什么的階段,而是進入如何運用、用好教學策略的層次,是一本啟迪智慧、能讓人思考的好書,值得好好閱讀一番。
音樂讀書心得 篇3
最近在給自己訂計劃,列了一頁書單,準備集中閉關一個月讀完。但仔細想想總覺得還缺少什么,動力似乎總沒有期望中那么大。今天又翻出了采銅的《深度學習的藝術》一書,捧著一杯咖啡讀下來,忽然仿佛聽見清明的鐘聲,頭腦也清醒了,那些我應該認真對待的想法,馬上記下來,以免錯過和忘記。
長久以來,我學習的模式都可以說是初始被動的。追究起來,我其實是個特別特別懶的人,而且伴有三分鐘熱度的毛病。大部分的學習,只有在能激發起我的自信心或好奇心的時候,也就是讓我嘗到甜頭或成就感的時候,才會主動去探索,而且這種探索往往也是很機械的,說直白就是奔著甜頭去的,給我糖,我才學(唉,解剖自己好難過)。
這樣的學習的結果是什么呢?就是一堆僵化的知識堆積在角落,慢慢被遺忘,他們不會和我有任何關系,不會刺激到我也不會幫助我,只會在漫漫時間長河中逐步消失,它們就是死知識。我一度認為,學習就是這樣,除了偶爾發瘋時,大部分學習都是機械而死板的。
而在讀過《深度》之后,看到采銅老師講的一種學習的藝術,我才發現,我錯了。
采銅說,學習應該由對問題的探索欲望指引和做動力。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線性的"傳遞——接受".應該問自己,為什么學?為什么記?要將新的知識與自己固有的觀念碰撞、激發、糾纏在一起經過復雜的交互建構過程重新被塑造在你腦海里。就是將自己活埋在知識里,然后再敲打出一個新的自己。
這個觀點對我很有啟發。我開始發現自己原來并沒掌握學習的藝術。只有時在一些零星的點上曾經有一點點觸發,而過后就又因循往日了。"知識是我們主動去偵查、尋覓、狩獵的獵物,而不是我們戰戰兢兢供奉著的或者亦步亦趨跟隨著的對象。"在這個主動性背后,我們必須有顆求學愛學的心,有個端正的意念。要有個過濾裝置,濾掉急躁、功利、虛榮的毒,剩下一個純凈的心地,只想如何認識世界、增進認知、投入實踐。
想起我的一位朋友,她十分喜歡讀書,在閑的時候會寫一些讀書感悟。而她不僅僅寫自己的感想,還補充了許多圍繞這本書的周邊知識,作者年表啦,背后八卦啦,同時代其他人的觀點啦等等,寫得熱鬧又有趣。我想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你在目標周圍篩選出了自己想要的觀點、知識并將之組織進自己的邏輯、自己的生活觀念體系,最后再進行輸出,這些知識就不再是冷冰冰的死板教條,而變成為你所用的活的知識,或武器。
學習采銅的文章時,我也在學習他的思維方式。據說感受是天生的,而思維是后天教育的成果,所以我想通過訓練也許自己的邏輯和思辨能力也會有一定提高。他文中說,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經常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1、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已具備了哪些相關知識?
2、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又學到了那些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原有的知識構成了何種補充或挑戰?
3、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這些東西我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地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成為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
我想,這篇文章就是對我曾經的學習方式的挑戰與顛覆,他提出了思考性、主動性的觀點,這些不僅僅可以用于學習知識中,還可以泛化用于學習、認知一切事物的一種方法。無論學帶領團隊還是學換燈泡,都可以做這些思考,來不斷深化自己的體認。我的這篇文章,也是對這四個問題的回答。
對于求學,我還有個問題,就是有時懶惰、無聊的情緒占領大腦時,就提不起精神,也沒有深入探索的動力,這如何破解?這將是我下一步需要通過努力去解決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