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的讀書心得體會(通用3篇)
《離騷》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
讀了三遍《離騷》,總體的感覺是這是一部充滿幻想和浪漫主義的神話詩篇。雖然看參考書中對第一段的“余”有非常多的考證,也由此而推測了屈原的名、字和出生年月,但我總認為《離騷》中的“我”并不是屈原的“本我”。換句話說,《離騷》在我看來不是抒情詩,而是一部詩歌體裁的小說,屈原塑造了一個能代表自己意志的“我”的神話形象,來駕馭自己夢想中的神話世界。屈原把這個“我”極度地完美化了,不僅是從人格、外貌、家世,甚至連出生年月也是寅年寅月寅日,這個“我”的一切都完美無缺,高貴正統。這也許正是屈原內心自我的完美形象,但如果以此來推斷屈原本人,我便總是懷疑其真實性。
讀《離騷》,經常會有些語句讓人深有感觸甚至被推為至理名言。像“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等。這些語句表現了屈原的懷才不遇、憂國憂民、舍生取義以及對國家的忠貞不渝,這不僅僅是屈原的意志品質,更是千百年來一代代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精神和境遇。屈原是他們的代表,他們的楷模,更是他們的精神領袖。
《離騷》中我最為欣賞的一句是“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這句和其它句相比寫得格外倔強而有氣勢,不再是那種“怨而不怒”的含蓄的表白,而是近乎于吶喊的對黑暗現實的鄙夷。與其它讓后世極為推崇的名句相比,這句更像是屈原內心深處的獨白,是他高傲不羈不落世俗的真實寫照。
《離騷》中的神話場景寫得格外精彩。從“駟玉虬以桀鹥兮”到“蜷局顧而不行”,讀來頗有《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飄飄然之感。其中出現了大量的神話人物和事物,“我”的形象也并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文中的“我”芰荷為衣,芙蓉為裳,高冠岌岌,長佩陸離;朝引木蘭之墜露,夕殘秋菊之落英;飲馬于咸池,總轡于扶桑;駟玉虬以桀鹥,溘埃風而上征;前望舒使先驅,后飛廉使奔屬。從這些形容看來這無疑是一個神的形象,至少也是一個具有神的力量之人。此人能夠在人神間進行溝通,既能夠駕馭神物,也能聚集賢才。但這樣一個神通廣大的能人卻被小人讒言所害,卻被朝野上下所拋棄,卻只全心全意地為了一個楚懷王而高丘求女、上下求索,唯恐“皇輿敗績”。
這樣就造成了我讀《離騷》后有了很大的心理落差,甚至覺得屈原有點兒眼高手低,為了如此完美的形象,他完全可以給他更高的追求和理想。而且如果《離騷》中的“余”真的代表了屈原對自己的認識,那也會覺得寫得太過了,讓人想起:“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同時也聯想到,屈原最終自盡也可能同他的這種自我認知程度過高有關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卻得不到別人的認同,這也許才是屈原痛苦的根源,絕望的理由。
帶著些許遺憾去談談我對《離騷》的看法吧,因為還沒讀完,讀懂了就更少了......
屈原,是個偉大的人,也是個悲劇性人物。他具有中國文人的典型性格,具有這種性格的文人心情多為不快,結局也多為悲慘。也不知道用“悲慘”一過不過分。他的孤獨,無奈,清高,敏感,也是中國歷代文人所共有的,這些就注定了他們的命運是坎坷的。他是忠臣,這是公認的,有人說他是愚忠,說他的死不值......但我要說的是,他的死更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中國歷代文人身上也多有體現。我們看待屈原的死我想應該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去看,屈原在面對自己君王“不可理喻”,那么多的“小人”,自己的“懷才不遇”等等,他的內心上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對他來說,死可能是作好的解脫。當然,我們對他的忠深表怨憤,我連《離騷》都沒讀透,又怎能讀懂屈原的內心世界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激勵著多少現代人奮發向前,也是我的座右銘。他的執著,不羈,讓我欽佩!他的不容世俗,讓我驚嘆!他就像是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矗立在我的面前,一座永遠也無法翻越的山峰.....
《離騷》在中華民族文學發展星光燦爛的銀河里足以和《詩經》媲美,它就像一顆流星劃破夜空,綻放出獨有的光芒!它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可以說,屈原是位浪漫主義詩人,純潔高大的詩人。
通過這篇富有個性的詩篇,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國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潔人格的莊嚴而偉大的詩人形象!我想,從《離騷》中去認識屈原的人格才是重要的。
《離騷》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2
《離騷》在詩歌藝術表現手法上有很大開創,其中之一就是比興手法的發展。
比興手法在《詩經》中還是單純的觸物起興,而在《離騷》中則形成了一個寄寓深遠,綿邈優美的香草美人美意象群。
《離騷》是一篇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的高度藝術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傳統的基石,被后世視為浪漫主義的源頭。受楚地巫文化傳統的影響,屈原憑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詭云譎、變化莫測的神來之筆,將神話傳說中的云龍鳳鳥、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與現世人間的坎坷際遇糅合錯綜在一起,在幻想與現實的交融中,創造了一個奇偉瑰麗,迷離繽紛,高遠玄邈的藝術世界。
“寧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這句是我最難忘的一句。這里沒有華麗的詞藻,但卻在字里行間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報效祖國,為國家效力的熱衷這情。
是啊,也許屈原那熱血沸騰的心我們終生無法親身體驗,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說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遺輝。”好一幅幽美恬靜的水墨畫卷,好一種看破世俗,紅塵的浩蕩之氣,好一位用生命來鑄成宏偉詩篇的屈原。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內心沖突、苦悶的象征,也是他堅貞執著的頑強人格的展現。對國家真摯深沉的愛和對自我高潔人格的堅持,使屈原始終堅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終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離騷》,也因此塑造了一個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屈原一心要興國圖強,實現美政,但卻蒙冤被譖,眼看自己被楚王疏遠,排擠出政治舞臺,滿腔的愛國抱負即將化為泡影,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憂愁、悲苦和憤慨,發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離騷》這篇震古爍今的不朽詩篇。
讀好《離騷》,你會發現,自己整個心靈都受到了凈化還有對情感的升華,沒錯,面對生活,人生的道路,我們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則,屈原有“芳與澤其雜糅兮,唯玿質其猶未兮”一說,哪么我們又何嘗不可有自己的看法與堅持!讀好《離騷》雖沒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卻知道了為何它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上的奇珍瑰寶--它是一部感動人們,激發人們,有強烈藝術魅力。
《離騷》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3
九月是公司文化月,除了安排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公司還為愛好讀書的員工們精選了一本讀物,那就是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一書。忝列為其中的一員,我來向大家簡單介紹下這本書和我讀后的感受:
首先,我向大家闡明一下書名“活法”的意思。“活法”是美國現實主義法學針對傳統法學獨尊“紙面上的法律”提出的概念。活法是那些支配著社會生活本身的規則,也是構成人類社會法律秩序的基矗一句話,活法,就是社會生活的法則。
稻盛和夫呢,是日本人,不過這個日本人很厲害,他27歲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52歲創辦第二電電株式會社(目前是日本的第二大通訊公司),這兩家公司又都進入了世界500強。他是日本四大“經營之圣”中年齡最小的一位,另三位分別是松下、索尼、本田公司的創始人。
稻盛和夫的這本《活法》曾被譽為“日本21世紀勵志第一書”,他將企業的活法轉引到人的層面,通過探討人最基本的倫理觀和道德觀,闡述普通人的“為人之道”和企業的發展之道。他認為,一個企業生產出的產品質量高低,在于這個企業的人有沒有親近產品,有沒有在悉心地照料產品中聽見“產品的私語”。《活法》探討了一個命題,那就是人生的真理和活著的意義。
初讀《活法》,有眼花繚亂之感,繼而猶如沐浴春風、靈魂得以洗滌——他的哲學思想多面開花,卻一脈順承,給人極大地啟發,醍醐灌頂不過如此。
活法一書分為序言和五個章節,序言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在于磨練靈魂,人生真理在勤奮工作中領會,改變思維方式,人生將發生180度轉變等等。五個章節則分別告訴我們如何實現人生的理想,從原理原則出發考慮問題,怎樣磨練靈魂、提升心志,以利他心度人生有何好處,人生的正道是與宇宙潮流協調和諧。
他指出熱愛是點燃工作激情的火把。無論什么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就能產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會產生向下一個目標挑戰的積極性。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沉醉于所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