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_《中國歷史的教訓》讀后感(精選3篇)
《中國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_《中國歷史的教訓》讀后感 篇1
'實事求是哲學讀書會'二月向全廠員工推薦了四本書,我讀了其中的一本《中國歷史的教訓》,它是紀檢監察干部、法學博士習驊所著,作者在'反腐第一線'工作多年,此書共包含24篇說古道今的典故,以輕松的筆調通過眾多令人沉思的人物>故事,延伸出巧妙的含義。這些歷史的故事就像一面鏡子,是前人的智慧也是過去的教訓,借古而喻今,能使自己的思想認識產生質的飛躍。
本書第二篇雍正治吏,講述了雍正皇帝的用人舉措。其中一則小故事《考核縣太爺》對我影響頗深,它說的是對一名縣令的考核。當時負責考核他的巡撫寫了兩條評語,一是'操守廉潔',二是'懦弱不振',建議調離本崗位,任命適合他的教育工作。當時吏部看了考核報告,覺得這名縣令無功也無過,不足以調離崗位;兩者發生了意見相佐,報請雍正帝判別。雍正帝聽說之后,朱筆一揮:撤職,理由很簡單,縣域是社稷基石,縣令責任重大,沒有責任心,本身就是失職瀆職。眼見雍正帝治吏如此嚴厲,各級官員震驚之余,也明白了,官不好當了,不但要兩手干凈,這雙手還必須要干活呢。雍正帝當時就要求,當官本來就不應該貪,如果只滿足是清官,倒了油瓶也不扶,那還能算是好官嗎?
清廉,直到今天也是官員的起碼條件。清廉的含義到底是什么?故事告訴我們,不僅是杜絕'貪',還要杜絕'懶',貪致誤國,懶也誤事,無所作為的'清官'就是庸官,作風上清正廉潔,工作上敢于擔當,二者缺一不可。黨的>以來,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重要論述,大力推進反腐力度,成績斐然,一些大貪官的落馬讓百姓們拍手稱快。反腐不但反的是貪污受賄,還反的是無所作為。做為領導干部,如果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理,整天混日子,在其位而不謀此政,拿著俸祿不干事,最終與貪官無異。
廉潔是領導干部應該具有的基本品德,勤政也是其必須承擔的基本責任。一則很小的歷史故事影射的道理發人省。做為一名干部,我會時時以'三嚴三實'反省拷問自己,思想上是否有庸、懶、散的苗頭,是否做到了為員工謀福利,辦實事,是否為公司的發展創造效益,是否想公司這所想,急公司之所急。20__年在公司面臨更為嚴峻的經營形式下,更要加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主動作為,敢于擔當,創新工作方法和理念,摒棄舊習,做一名真正合格的領導干部。
《中國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_《中國歷史的教訓》讀后感 篇2
《中國歷史的教訓》,是一本以人物故事為主線、以廉政思想為內核的中國歷史隨筆,也是以來第一本由紀檢監察干部聯系反腐敗斗爭實際寫就的讀史感悟。全書是由作者習驊的24篇“說古道今”的文章組成,以輕松的筆調通過眾多令人嗟嘆與沉思的人物故事,來講述歷史風云變幻中的不變正道。
最近我在工作之余,細細品讀了該書,感觸頗深。書中講述的24個古今里的人和事,有的偉岸得讓人拍案叫絕,有的卑劣得讓人不可思議,有的愚蠢得讓人頓足捶胸,個個似曾相識,如在左右,不是成功的經驗就是“歷史的教訓”。
書中所傳遞出的廉政新思維、社會正能量和歷史的智慧深深打動著我,讓我在輕松讀史的同時,能夠體驗廉政文化的熏陶、吸取歷史人物的教訓、接受廉政理念的淬煉。
該書給我們傳遞了廉政新思維。清廉是官員的起碼標準,但無所作為的“清官”就是庸官,跟利欲熏心的貪官一樣,都不是好官。作風上正派廉潔,工作上敢于擔當,兩者缺一不可。近期,各級紀委加大了對“為官不為”的專項整治力度,對奮發有為、敢于擔當的干部給予褒揚,對懶政庸政怠政的進行嚴肅問責,讓那些不敢抓、不敢管、尸位素餐、碌碌無為的干部沒有市場、沒有奔頭。
該書給我們傳遞了社會正能量。書中道:因為舍棄,得到的是內心的安寧,因為奉獻,受到的是人們的尊敬。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受到周家風的影響,收獲了真正的快樂。是啊,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不能光想著自己得到了什么,關鍵要看自己給這個社會做了什么。殊不知無私的人最快樂,施予的人最幸福。習在20__年春節團拜會上深刻指出,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清正廉潔,是對家人的最好饋贈;家風純正,也是對領導干部的最好保護。良好家風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燭照著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世界。
該書給我們傳遞了歷史的智慧。優良作風是事業成功的保證,這是我們黨的一條基本經驗,最終決定我們能夠走出歷史周期律的怪圈。這是何等寶貴的政治經驗和精神財富。而作風是一個變量,作風建設作為黨的建設的永恒主題,不但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必要時還須下猛藥。黨的以來,黨中央以壯士斷腕的氣概,秋風掃落葉的力度,狠抓干部作風建設,全面圍剿“四風”現象,一個節點一個節點縮小越軌空間,對違紀違法行為零容忍、嚴懲處、快了結。只有徹底掃除作風上的污垢,才能精神飽滿、意氣風發,延續昨日的榮光,續寫新的輝煌!
《中國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_《中國歷史的教訓》讀后感 篇3
近來,一口氣讀完了《中國歷史的教訓》這本書,那感覺怎是一個爽字了得!細細想來,很久沒有讀到這么好的書,這么精彩的文章,這么有趣的故事了。真的是寫人寫事不拘一格,說古道今入木三分!讓我不禁感嘆,歷史原來這么近,就像剛剛發生過一樣!
好的文章,要像山一樣厚重,像水一樣靈動,像風一樣無影無蹤。說到這本書里的文章,首先吸引到我的就是閃閃發光的標題,一下子緊緊抓住了我的眼球,崇禎本可不上吊,皇帝的伙食費,慶親王的作風問題,將軍的煙癮等等。順著標題這根藤,再來摸摸故事這些瓜,感覺好的西瓜太多了,我就挑幾個又大又圓又甜又脆的給大家嘗嘗。 朱元璋得了天下后,開會總結元帝國倒塌的歷史教訓,大臣們普遍認為,元朝的統治太寬松。他卻認為元朝是對官員太寬松。朱元璋給我的印象就是個殘忍的暴君,鐵血無情,殺人太多。但是,在歷史教訓的總結上,他的觀點還是很深刻的,在今天還是很有借鑒價值的,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的人應該知道,朱元璋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
的,為了大明的江山,老朱也是蠻拼的,如果誰有他那樣的敬業精神,至少也要被評個勞模!如果公務員、機關人員都學他那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會越來越近!
倒霉的崇禎皇帝,做事不果斷,開會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墳墓,最終上吊自盡。本來他有活命的機會,可他沒有抓住,歷史機遇總是稍縱即逝,一步得生,一步得死。歷史不能更改,但我們后人可以試著改變。正所謂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對于想好了的,決定了的事情就要扎扎實實去干、去落實,不待揚鞭自奮蹄,這樣才會不留遺憾。
書中有一幅圖片,寫的是雍正皇帝的一副對聯:俯仰不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我相信,誰讀到這副對聯,都會有一定的感觸,這是多么高深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就像孟子說的那樣,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也!這副對聯散發的意境可能是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如果自己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又懼怕誰背后評論呢?
讀到晚清的兩個奇官,我的感情掀起了波瀾。讀到成琦的時候,我是咬牙切齒;讀到吳大澂的時候,我是由衷點贊。我相信,成琦這樣的官是民族的敗類,一定會遺臭萬年;吳大澂這樣的官才是民族的脊梁,一定會流芳百世。這也告訴我們有什么樣的選擇,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有什么樣的信仰,就會實現什么樣的價值。
歷史的經驗需要總結,歷史的教訓更值得吸取,不然真的會陷進杜牧所說的秦人無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的歷史的怪圈里!
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如果你喜歡看《明朝那些事兒》,如果你希望從歷史中獲得一些啟發,那請你看看這本書。你會發現,歷史原來并不遠,就在你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