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愛玲《半生緣》有感(精選4篇)
讀張愛玲《半生緣》有感 篇1
《半生緣》是張愛玲小說的一大代表。張愛玲小說的底色是荒涼!
作品中的基色是建立在對日常生活的描述上。她善于寫人的細節動作,一個小動作,一個眼神,一句話都給讀者以無盡的想象空間。
張愛玲小說總是悲慘的結局。《半生緣》也不另外。男女主人公終究是懷著將錯就錯的心情各自組建了家庭。懷著“回不去了,回不去了”的心過下半生的日子。真叫人嘆惋。叫人不禁嘆道: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有多少人愿意等待 ? 倘若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始終充滿信心,始終都在等待她,想必額不會是這樣的悲劇收場。
張愛玲小說里的人物命運似乎是很坎坷。女主人公曼禎的親姐姐曼璐尤其是這樣。政黨花容月貌時,背叛自己的肉體,背叛自己的心靈,被判自己的愛人,只為了養家糊口,為了弟妹的美好未來,為了給母親減輕負擔。多么偉大啊!如此替他人著想,如此善良體貼,卻沒有得到家人的應當給她的親情,沒有得到愛人的諒解,一顆善良的心換來的卻是陌生人、朋友、家人的另眼相看甚至拋棄。她是個犧牲品。這樣情況下,促使她變得暴躁,自私。其實她的內心是非常痛苦的。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愛人。就是因為這樣深刻的愛讓她變得麻木,對她身邊的女人充滿嫉恨,包括她的親妹妹。所以有了后來故事的發生。她是個絕對悲劇的人物。帶給讀者無限的反思,伴隨著悲涼油然而生。
張愛玲小說不論是描述愛情、親情還是友情。總會發人深省。感嘆世間的悲哀。她筆下的任務總是那么寒冷、悲涼。一顆一顆的心總是迷失的,孤單的。但她的故事真值得我們深思。
張愛玲曾說過:回憶總是令人惆悵的,過去的美好指揮使人感到一切都已完了,而過去的煩惱,只會使人再度煩惱。
讀張愛玲《半生緣》有感 篇2
但凡是讀過《半生緣》的讀者,想必沒有人是不為世均和曼楨沒有結果的感情而感到惋惜的。我們惋惜造化弄人,明明彼此相愛的他們卻不能相知相伴,我們更惋惜時間無情,歲月匆匆轉眼間你為人夫我為人婦,回首過去只覺得恍如隔世,再沒有什么比這更令人心灰意冷的了。
小說的開頭就說明了這段愛情故事的悲劇結局,多么殘忍。愛情剛開始的時候,總是讓人滿心歡喜,歡喜到幻想著以后的一切都會是美好的。她愛著他,他愛著她,這也許是極其普通的事情,然而對他們自己來說,卻像是千載難逢的巧合。他們的正式交往這樣讓人意外,沒有任何轟轟烈烈的追求,沒有露骨的愛情宣誓沒有玫瑰,但是卻讓我們覺得這樣的開始是那么的浪漫。雖然張愛玲的語言極其平淡,但卻可以讓讀者感動萬分。原來愛情的告白可以這樣,“曼幀,我有話對你說,我有好些話對你說”。簡單到讓人無法相信這就是愛情的告白語,但是就是這含糊的告白,曼幀卻聽懂了,也領會了。如果后面沒有發生那么多事情的話,曼楨和世鈞會順理成章的生活在一起,過著平淡卻幸福的生活。但張愛玲怎么能讓她寫的故事流俗,故事才剛剛開始而已。我忽然想起魯迅曾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想必張愛玲就是非常擅長于把種種美好一一毀滅在人們面前的。內心里生生的疼才能讓人更記住這個故事啊。
一切都是因為曼璐和祝鴻才的自私,才會毀了曼楨一生的幸福。我總是這樣想著。但轉念想想,他們也是兩個可憐之人罷了。我漸漸對曼璐和祝鴻才有了一絲的理解和可憐。曼楨和世鈞之所以會錯過這段美好姻緣,全都是曼璐和祝鴻才的錯嗎?他們雖可恨,卻不見得是這一切的原因所在。對曼楨癡心至此的世均最后不也放棄了嗎,他和一個自己根本就不喜歡的女人走進了婚姻的殿堂。我覺得這真是可笑,但這卻是現實。曼楨堅強執著如此,最后的最后也屈服了。我想如果我是曼楨的話,我可以為了孩子和我不愛的人結婚,但絕不會和我恨的人在一起,即使割舍不下孩子我會帶著他離開這個傷心的地方,雖然對祝鴻才和家人的恨或許會伴隨我一生,看到孩子會想起這傷心的一切,但我會努力去尋找一種方式來忘記痛苦的往事。然而她沒有這樣做,她和她深深恨著的人結婚了。他們就這樣各自擁有了自己的家庭,仿佛過去的一切是一場夢一樣。
但十四年后的再次相見卻提醒著他們這不是夢。他們曾是深愛著彼此,他們原可以好好地走在一起。但是什么都沒有了。正如曼楨最后對世均說的,我們回不去了。誰都回不去了。隔著十四年的悠悠歲月,是怎么樣的一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啊。這樣的結局讓人多么不甘心,但在時間的洪流里他們改變了多少,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我沒有更多的言語,只有一聲又一聲的嘆息。細細想來,一切的一切,都因為命運的安排那么多的巧合足以讓人屈服。天意弄人,只是天意弄人。
張愛玲在《半生緣》的最后說,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合上書,我想著,沒有了熱情,沒有了懷念,但他們心里仍然存著彼此。是這樣的嗎?
讀張愛玲《半生緣》有感 篇3
張愛玲是一位怎樣的女子,為何能寫出如此空靈的作品。之前很早就聽說張愛玲,但不知為什么心里總是拒絕她。但看完她的作品我深被她的內涵和平靜所震攝。有人說張愛玲是一口古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盡情來淘的古井,越淘越有。今天讀來,真有此感。
不知現在還有沒有《半生緣》中讓人有淚難流但心情比流淚還難受的無從發泄的愛情故事。他們雖只半生的緣份,卻有一世的情份,這是何等高尚的愛情,可惜這種愛情沒有根基,一個個消失在當時的制度中,滅跡在當時的世俗中,可嘆可惜啊!但是他們那種發自心底的愛,那種曠日持久的愛又怎能與如今速成愛情同日而語。我總是很欣賞和向往那種天長地久的愛情,那種為了愛人能犧牲一切的愛情,那種無論發生什么事遇到什么罪都深知對方會憐惜自己不必去自憐自卑的愛情。小說中的惠楨,一個有新思想的女性,一個自食其力的女人,一個對愛執著的女人,卻也一度被社會世俗所迫害,當她驚醒的時候,卻只能面對愛情無能為力,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不知道現在還沒有沒如此剛烈的女子。
我總是對現在的愛情抱以懷疑。現在的愛情沒有相識相知的過程,大體是一認識了就有了肉體的接觸,哪里能有心的碰撞與靈魂的結合,這種能稱為愛情嗎?他們省去了心靈溝通的過程,難怪現在把結婚離婚當成兒戲的人不少。不知為什么,我非常羨慕小說中的惠楨和世鈞,雖然他們無緣結合,但是他們可以用思念來溫暖自己的一生,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在他們通訊不發達的時候,只能以書信來表達情感,甚至各自走進婚姻連書信都不能有,他們就惟能用思念和回憶來維系自己的愛情,這是何等的艱難卻又是何等的感人。物欲橫流的今天,不知還有沒有如此感人的故事。
讀張愛玲《半生緣》有感 篇4
《半生緣》是張愛玲寫的關于兩對愛人有愛卻失之交臂不能相守一生的故事,故事情節中愛意綿綿,卻也夾雜著求而不得的痛苦,結合張愛玲的一生,也許這篇故事寫的是她顛沛流離的一生。
顧曼楨和叔惠在同一個廠里更工作,而叔惠和沈世鈞是老同學,在叔惠的介紹下世鈞也來到了同一個廠實習,在不斷的接觸中,世鈞對這個安靜、善良的女孩子投去的目光越來越多,在經歷一些事情后他們在一起了,沈世鈞為此感到十分的興奮,并為了娶這個自己心愛的女人與家里做思想上的斗爭,在新的一年來臨時叔惠和曼楨一起來到世鈞家,在這里,叔惠遇到了翠芝并慢慢的開始交心了,然而翠芝卻是封建家庭的大家閨秀,而叔惠只是一個窮小子,在權橫和顧慮下,叔惠只好忍痛與翠芝保持著距離,而在此時,曼楨的家庭情況被沈家知曉,世鈞的嫂嫂不斷撮合著世鈞與翠芝的婚姻,最終兩對戀人在家庭和當時的社會制度的迫害下硬是被拆散,曼楨進入一段痛苦的婚姻最終離婚,而叔惠也過著情感流離的生活,多年過去,當年輕的面容已布滿滄桑時,叔惠回到上海,人還是從前那個人,但那段時關卻怎么也回不去了,曾經的情即使還在,但怎么也沒辦法再拾起,物是人非,情在,阻礙卻也比從前還來得堅固。
讀完這本書后,腦海中揮不去的是曼楨在忍受著痛苦時對愛人深深地思念和期盼,在得知愛人婚訊后的心灰意冷,和在家庭婚姻變故中的堅強和冷靜,曼楨是可憐的,即使那時先進思潮已經開始蔓延,而她卻依舊被舊思想牽絆,甚至賠上了自己的一生,此時,我想到的是張愛玲,這個出生在大家族中的小姐可以為了自己所愛的人付出一切,而在明白情誼不再時勇敢的選擇離開,敢愛敢恨的性格不正是文中的曼楨所有的。張愛玲出生在一個富貴的大家庭,免不了會有點勢利的性格,她一生漂泊,最終孤獨的病死在一個小公寓里,沒有一人的陪伴,身體與精神上的痛苦一直在折磨著她,然而她筆下的人物卻一個比一個堅強,滿懷著對幸福的期望,同時每個人物都是敢愛敢恨的,性格鮮明。
不管是曼楨還是張愛玲,她們的感情都是彌足珍貴卻也是窮盡一生去付出的,聯系現在的情況不免會有些對比,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廣,快餐愛情時有發生,因為分手離婚產生的糾紛時常能占據新聞的頭條,而早戀的思想也開始蔓延開來成為一種趨勢。雖然時有這樣的事件發生,但是不管在什么年代依舊會有千千萬萬個張愛玲或顧曼楨存在著,或者千千萬萬個沈世鈞為了守護所在意的人而努力奔波著,年代的牽絆越理越清,那些滿含真心的人也越來越堅定,我相信,世鈞和曼楨的結局會變成一個美好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