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閱讀心得(通用13篇)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 篇1
在你的《小石潭記》中,描繪了一個多么美麗的如人間仙境般的地方埃那兒有白玉般干凈,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似天上的鳥翱翔在無邊無際的天宇下。清晨,當陽光開始照入竹林中,蒼翠的竹子和翠綠的藤蔓相互纏繞在一起,透過微微的晨光,在清風中隨風飄拂。當陽光照在溪水中時,水波點點,閃爍著光芒,好像是金子發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塊千姿百態,各色各異,這真是每個人心中所夢想的人間仙境啊!
在這美麗的風景中,如果是我,一定會好好的玩一番,盡情放松平日緊繃的神經。讓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時此刻,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卻仿佛成為了凄神寒骨之地,這與世無爭的佳
地在你看來似乎也成了寂寥無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于你只是想把它變成一個記憶。
看到你這樣,我也有些難過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淵明,想起了他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許我們可以學學他,將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與世無爭當做一種享受,變成一種境界。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 篇2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新集團,于唐憲宗元和元年(805)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他到永州后,母親病故,王叔文被處死,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是壓抑的。這期間他寫了一組很有名的山水游記,被后人稱為《永州八記》,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文中所描寫的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游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致地寫景狀物,文字充滿著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憂傷的感情。文章寫小石潭,由遠而近,循聲而入,先總寫潭的全貌,再寫潭中的游魚和潭的水源,然后又寫了潭的環境與游者的感受。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可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到“水尤清洌”)寫小石潭的方位和循聲發現它的情況。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小丘”,即前一篇游記《鈷鉺潭西小丘記》中說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參照物。“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水聲悅耳,引動了作者的好奇,當然要去看個究竟。“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是尋到小石潭的經過。“伐竹取道”,與上文的“隔篁竹”呼應,又為后文的“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設下伏筆。“水尤清洌”,循聲而來,直寫潭水,極其自然。“尤”字,是拿它與前篇的鈷鉺潭相比。
第二層(“全石以為底”到本段結尾)寫小石潭的概貌。“全石以為底”,著意突出了一個“石”字,又暗含了一個“小”字。“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嶼、堪、巖,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無比,再抬頭環顧潭的四周“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在輕風中“參差披拂”的景象,不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小石潭中的游魚和潭的水源。也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潭中游魚的情趣。“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對潭中游魚數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空游無所依”也貼切地描繪了魚兒的動態。“目光下徹,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寫靜態,“傲爾遠逝,往來翕忽”寫動態。從這動靜交錯的描寫中作者刻意抒寫了魚兒的“歡樂”,“似與游者相樂”。人跡罕至,幽深寂靜的環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動。短短的幾十個字,把物態、物情、感受全寫出來了。
第二層(第3段)寫潭的水源。“潭西南而望”寫水源方向。抬頭遠望,這一層又是由近及遠地寫了。“斗折蛇行”,北斗橫陳,靜態,蛇行蜿蜒,動態。“明滅可見”,寫遠望那溪流時隱時現的景觀。“其岸勢犬牙差互”,用幾個字擴展一筆,寫出了溪流的“岸勢”。而溪水來路迷離撲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層神秘。文句雖短,但韻味雋永。
以上兩幅圖畫,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遠景,寫得都極為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寫小石潭的氣氛和作者的感受。“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照應了開頭的“隔篁竹”,又進一步描繪了環境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八個字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環境清幽的特點,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涼的感情,反映了當時很壓抑的心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寫了他離開小石潭的原由。這一句是“曲筆”;并非是作者的游興已盡,實在是觸景生情,憂傷之至,不能不趕快離開這兒了。從這層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脫而又最終無法解脫的深沉的痛苦。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 篇3
《小石潭記》,這是中唐杰出的文學家柳宗元所寫的一篇散文,在寫這首散文的前夕,被貶為永州司馬,并被貶了十年。之后,心情就一直很郁悶,無可事事,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賞自然風光來排遣心中的愁悶,寫下很多詩詞,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氣度寄托其中。《小石潭記》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譚記》全篇以寫景為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魚兒自由自在歡快的鬧著,看到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與我同行的幾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凄涼的心境和這凄涼的景色融為一體。
文章語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游無所依”用“空游”兩字形象的寫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寫出靜態和動態,言簡意賅,寫出了作者經過觀察后獨到的體會。
初讀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導語:面對人生,也許心中充滿感悟,但有時候千言萬語,也比不上一句簡潔的話。下面小編給大家收集整理了1句話的人生感悟,希望大家喜歡。樹環合,寂寥無人,為何又在最后一段專門再點明同游的還有很多人?這豈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讀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得很巧妙。在這種凄涼的景色中,我忘卻了其它人的存在,從而來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這樣美麗的景色,開始令作者忘記了被貶的凄涼,隨著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抒發了被貶后失意的情感。
從這段閱讀經歷中,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讀書過程中,要敢于疑問,再認真思考,不管后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沒,你都收獲了一個思考的過程。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 篇4
這篇文章原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的第四篇。《永州八記》是柳宗元貶居永州時漫游山水的游記散文,作者接描寫自然山水來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對現實的不滿,把高潔的人格美和清幽的自然美融為一體,推動了中國古代游記散文的發展。
文章對潭中的游魚寥寥刻畫幾句,準確的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的清澈。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及妙,沒有涉及到水,只是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寫出了水的透明魚的生動都各盡其妙。
文章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寂靜的景色和氣氛。在這種境界里,流露出作者貶居生活的孤妻悲涼。這讓我們可以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本文是一篇充滿山水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先寫所見的景物,然后著重描繪了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身的感受。借景抒發了自己在寂寞中悲涼凄苦的情感。全文寂寞清幽,看似寫景實則寫心,是一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 篇5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記》
一千多年前,一個老翁,孤舟泛江,獨釣江雪。他是柳宗元,他有一雙通靈的眼睛,他能看出盛世背后的凄涼,能望盡煙花散盡時的落寞,他也能窺視他身體里那個名為寂寞的小孩。
寫《小石潭記》的時候,柳宗元的心里也一定是孤獨的,所以整篇文章讀起來有一種清凈的感覺,文中的“水尤清冽”,清澈的水可以望到底部,河水給人寒意,也許正是因為柳宗元能夠把世間一切都看透,所以他才會感到孤涼。在望到,“不可知其源”時,內心馬上聯想到了自己的仕途和未來,也像這小石潭一樣隨波而灣,前途未卜。
人有時候無由來的感到孤獨,盡管周圍人聲喧雜,而自己也會像個冰雕一樣的感到孤獨。然后耳朵會開始聽不到聲音,就像老舊的臺式電視機一樣,會有刺耳的嗡嗡聲。耳朵,因為孤獨能開始聽到心跳,聽到血液流經大腦,聽到身體破碎的聲音。
我以前經常會在半夜醒來之后再也無法入睡,窗外的路燈冷的暖的,好像都與我無關。所以深夜一個人的時候,人的思維最活躍,我會思念某個人,會幻想世界末日,會在空白的本子里大片大片的畫畫,這些畫一筆構成,線條交錯,雜亂無章,不見開頭,難覓結尾,就像我的思緒一樣的亂。末了戴上耳機,在震天響的音樂里沉沉睡去。
昔日,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挺孤獨的人,然后一天一天的難受,一天一天的難過,那種孤獨感,就像是胃里翻江倒海,想吐。最近我在翻郭敬明的書時,讀到了一句話“只要我們以相同的姿勢閱讀,我們就能互相安慰。”這本書都快被我翻爛了,可我卻是第一次為了這句話而感動不止。我和街邊的路燈一樣在半夜清醒,我和月亮一樣,始終無法和太陽嬉戲,我和它們一樣孤獨。哦不,因為我們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并不孤獨。
當然,柳宗元在看到小石潭的時候,比起孤獨,我想更多的應該是寬慰,處境相似的一人一景,肯定也在以某種超脫的形式互相安慰。
所以世間萬物皆為我知己,那又何懼身邊無有佳人伴。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 篇6
柳宗元的一生大起大落。原本步步高升的他,懷著一腔熱血參加了永貞革新,卻因為觸范了皇家的利益,被流放到永州。他一心想報國,用自己的才華為國家效力。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個獲罪被謫的人,要防止政敵們的偵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這一帶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于山水,浸游境內,到處搜奇覓勝,游山玩水,欣賞自然風光來排遣心中的愁悶。在此,他寫下了很多詩詞,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氣度寄托其中。
命運仿佛在玩弄他一般,朝廷一紙召書將他從永州召回了長安。好不容易回到魂飛夢繞的長安,又被另一詔書貶到了更偏、更遠、更荒涼的柳州。極度的欣喜和極度的失落在一瞬間轉換時,很容易讓人的心態徹底崩潰。這難以想象的落差將柳宗元推向了絕望的邊緣。無依與寂寞將他占滿,他不斷地,拼命地思考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魚兒,“皆若空游無所依”,表面上寫的是水的清澈,細品卻又體會到他本人內心的無所依。他何嘗不是那魚兒!無依無靠,在永州,他格外地無助,內心無盡的凄涼。他思考著自己的價值,又迷惘著自己的價值。
《小石潭記》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他通過寫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的環境,意在表現出自己孤寂清涼的思想感情,表現出對光明的世界的渴望,對美好的生活充滿激情,充滿向往,也體現了他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安。
《小石潭記》中,柳宗元透過潭中的水、石、魚等的描寫,體現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他善于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比擬的修辭手法,予以動態化,有血肉、有靈魂、有個性,不僅肖其形,而且傳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卻把這個小石潭的靜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實地描繪出來了,引起了后人的懷戀。
巨大的打擊接連地沖向他,他卻捂著傷口,緩緩前行,從未倒下。即使心已經被深深地傷害,卻仍然選擇兼濟蒼生……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 篇7
《小石潭記》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國中唐時代有名的散文家和詩人,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二十一歲中進士,先后任監察御史里行(為見習官)、禮部員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等職。他和同時代的韓愈、及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人,被后人合稱為“唐宋八大家”,都是寫散文的能手。
這篇《小石潭記》,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縣,地處湖南的邊境,和廣東相近,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與王叔文為首的新興地主階級政治集團的株連關系,被貶謫到永州的,時達十年之久,當了個無足輕重的佐貳官——司馬之職。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個獲罪被謫的人,要防止政敵們的偵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這一帶的從未開發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游境內,到處搜奇覓勝,寫了不少的記游之作,先后經他發現和整理的勝景有很多篇章,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寫的是一個被名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圍的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使他有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他寫的“永州八記”乃是一組有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因而開頭一句就是聯系上一篇從《鈷钅母潭西小丘記》寫起的。作者在這里首先點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邊)和距離(離小丘約120步)以及環境的秀麗,當他聽到叮當如佩環交響的鳴聲之后,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見小潭時,又為那清涼的潭水而感到驚奇:小石潭雖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見底,惹人喜愛極了。
作者在寫了小石潭的水之后,又寫了構成這水潭的基椽—石。石是這個潭的一個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來。正是由于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愛。他通過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個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還有游魚,約有百來條,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動,有時呆定不動,有時忽游遠處,游態奇妙,似與游人在逗樂。游人,若遠望潭水的來源,卻只見從西南方曲折流來,時隱時現,也不知發源在何處。作者把這近景與遠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靜勝境。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 篇8
讀完《小石譚記》后,我不禁為當時的社會嘆息,為當時的柳宗元感到惋惜。
在當時的那個時代,有許許多多像柳宗元一樣的閑人,這只是對那一群都胸懷大志,一心想要報效國家卻無法實現自已理想的人的`統稱。
當這現些人成為閑人時,他們總會找一些自然中的事物來發泄自己不得志的苦悶和無奈,在這時,他們也會注意到一些平時毫不起眼的事物,如蘇軾發現了竹柏,而柳宗元則發現了小石譚。
柳宗元對小石譚做了十分詳細的介紹,從聽到小石譚傳出的水聲,到順著水聲尋找小石譚,再到找到小石譚,最后再詳細地描寫小石譚的每個細節,全程仿佛都是在游玩,根本看不出有一絲的悲傷。但是你又仔細一想,細品他描寫小石譚的細節,你就能很容易地讀出作者的心情,再結合當時柳宗元的遭遇,就能明自作者在寫這里時的無奈與悲傷了。
柳家元的一生可以用悲慘來形容,他為他幾個月的風光,付出了一輩子的代價,雖然他在政治上并不成功,但是他在文學的歷史上有不可否認的貢獻,他的文學作品直到今天還廣為人們傳頌和學習。
閑人,古往分來有許許多多的文人都自嘲自已,將自己稱為閑人,可也正是因為閑,才讓他們又創作了那多的詩詞,古詩,為文學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負獻,所以,他們并不閑,他們只是表面是閑人,內心卻從未閑下一刻,都在忙于創作為文學事業獻出一己之力呢。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 篇9
不知有多少年,或許從它存在于這個世上的那天開始,就未曾有人發現過這被翠綠環合的小石潭。雖無人欣賞,卻依舊美麗,一直靜靜地呆在這里。
永州十年,柳宗元游歷山水來排解自己滿腔憤懣,并寫下心中的憂郁:“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就在這樣一個陌生的地方,帶著一個罪名,終日惶恐。不過他或許是幸運的吧。因為在這里,他遇上了許多美麗的景色,更是遇見了那和他命運相仿的小石潭。
竹林深處,被翠綠匿蔽著的地方有一汪潭水。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塊為嶼,為嵁,為巖,還有許多整塊的石頭靜靜地躺在水底。周圍的蒼翠與潭中的湛藍形成鮮明的對比,不免讓人眼前一亮。
水中的魚兒也不知在這呆了多久,四周的一切本是那么安靜,突如其來的一行人讓水中的魚兒覺得新奇,在水中快活地游來游去。被太陽斜射的水面上泛著粼粼白光,周圍石頭的影子也投射在水里。
再向西南方向望去,泉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又像蛇一樣蜿蜒前行。遠處的水流若隱若現,看不到盡頭。在視力可見最遠處什么也沒有,還是一片竹林和潭水。可那兒仿佛有什么魔力,讓人忍不住盯著它看。看著這一條曲折蜿蜒的水路,仿佛看到了自己未知的前路和坎坷的從前。
他笑了笑,坐下了。看著眼前的美景,寫下了這篇《小石潭記》。
不知為何,突然覺得有些悲涼。是環境和天氣的因素呢?還是自身的緣故呢?眼前的景色已經不像起初那樣令人眼前一亮了,綠得讓人心生寒意的竹子和幽深的潭水似乎只剩一種凄涼的美。柳宗元起身,拂去身上的泥土,離去了。
他離去后,剩下的,就又是這孤寂的一汪潭了。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 篇10
無畏挫折,砥礪前行
柳宗元獨自坐在小石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他感到寒氣透骨,心情低落,無心再賞景。
想起自己改革失敗,流落至今,被人排擠無人問津。他依然懷念官場人事,迫切想表達自己一腔愛國之情,時光無法倒流,他只能后悔、怨己、憂人、痛心,他默默低下頭,不愿再展望自己的前途……
“一切景語皆情語。”文中的一字一句,處處體現出他的愛國與報國的渴望。然而他有一點錯了,這也是影響他一生的選擇題—是激勵自己重新開始,奮斗不懈;還是痛苦悲傷,不知所措。柳宗元選擇了后者,最終他英年早逝,無法卷土重來。
這是給我們的教訓,也是歷代人們所警醒的,正所謂“希望給人力量”,我們只有“無視失敗”,吸取教訓,從頭開始,始志不渝地努力,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鋼鐵是怎樣練成的》中保爾身患殘疾,雙目失明,而立志有為,拿起了手中的筆,激勵自己的戰友,用思想作武器,與祖國并肩作戰,活在了戰友們的心中,完成了自己報效祖國的愿望。
“失敗是成功之母”。---,農民運動中的領袖人物,是中國共產黨員。被敵人捕到牢獄后,堅決不投降,生活在陰冷的牢房中,身處險境而不懈,牢獄著成《可愛的中國》,不對挫折所屈服,振奮牢中戰友的信念,是黨歷史上閃耀的一顆星,成為無數黨員學習的榜樣。
回想起自己,剛開始初中第一次期中考試,成績不很理想,看著其他同學站在前列,心中很不服氣,但只止于哀嘆、后悔與悲傷,這些并沒有使自己的成績提升,我這才意識到:實干努力才能進步,于是我調整作息時間,轉移重點,加倍專注于學習上,學習能力不知不覺中逐步上升,期末考試中終于沖進了我向往已久的“行列”中。
“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墊腳石”。的確,在我們追尋目標的漫長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風順,只有堅強不摧的意志和信心,才能承受失敗帶來的壓力。柳宗元無法面對挫折,所以無法重振,保爾和---能轉化逆境,換角度去追尋目標,去堅持,所以成功。
愿我們都能無畏挫折,砥礪前行。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 篇11
本篇主要描寫的是一個被名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圍的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使他有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他寫的“永州八記”乃是一組有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因而開頭一句就是聯系上一篇從《鈷钅母潭西小丘記》寫起的。作者在這里首先點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邊)和距離(離小丘約120步)以及環境的秀麗,當他聽到叮當如佩環交響的鳴聲之后,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見小潭時,又為那清涼的潭水而感到驚奇:小石潭雖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見底,惹人喜愛極了。
作者在寫了小石潭的水之后,又寫了構成這水潭的基椽—石。石是這個潭的一個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來。正是由于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愛。他通過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個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還有游魚,約有百來條,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動,有時呆定不動,有時忽游遠處,游態奇妙,似與游人在逗樂。游人,若遠望潭水的來源,卻只見從西南方曲折流來,時隱時現,也不知發源在何處。作者把這近景與遠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靜勝境。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透過潭中的水、石、魚等近景與遠景的描寫,可看出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觀察景物的細致深入之處。他善于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比擬的修辭手法,予以動態化,有血肉、有靈魂、有個性,不僅肖其形,而且傳其神。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 篇12
世間盡是我知己,何懼無人度良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記》
一千多年前,一個老翁,孤舟泛江,獨釣江雪。他是柳宗元,他有一雙通靈的眼睛,他能看出盛世背后的凄涼,能望盡煙花散盡時的落寞,他也能窺視他身體里那個名為寂寞的小孩。
寫《小石潭記》的時候,柳宗元的心里也一定是孤獨的,所以整篇文章讀起來有一種清凈的感覺,文中的“水尤清冽”,清澈的水可以望到底部,河水給人寒意,也許正是因為柳宗元能夠把世間一切都看透,所以他才會感到孤涼。在望到,“不可知其源”時,內心馬上聯想到了自己的仕途和未來,也像這小石潭一樣隨波而灣,前途未卜。
人有時候無由來的感到孤獨,盡管周圍人聲喧雜,而自己也會像個冰雕一樣的感到孤獨。然后耳朵會開始聽不到聲音,就像老舊的臺式電視機一樣,會有刺耳的嗡嗡聲。耳朵,因為孤獨能開始聽到心跳,聽到血液流經大腦,聽到身體破碎的聲音。
我以前經常會在半夜醒來之后再也無法入睡,窗外的路燈冷的暖的,好像都與我無關。所以深夜一個人的時候,人的思維最活躍,我會思念某個人,會幻想世界末日,會在空白的本子里大片大片的畫畫,這些畫一筆構成,線條交錯,雜亂無章,不見開頭,難覓結尾,就像我的思緒一樣的亂。末了戴上耳機,在震天響的音樂里沉沉睡去。
昔日,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挺孤獨的人,然后一天一天的難受,一天一天的難過,那種孤獨感,就像是胃里翻江倒海,想吐。最近我在翻郭敬明的書時,讀到了一句話“只要我們以相同的姿勢閱讀,我們就能互相安慰。”這本書都快被我翻爛了,可我卻是第一次為了這句話而感動不止。我和街邊的路燈一樣在半夜清醒,我和月亮一樣,始終無法和太陽嬉戲,我和它們一樣孤獨。哦不,因為我們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并不孤獨。
當然,柳宗元在看到小石潭的時候,比起孤獨,我想更多的應該是寬慰,處境相似的一人一景,肯定也在以某種超脫的形式互相安慰。
所以世間萬物皆為我知己,那又何懼身邊無有佳人伴。
小石潭記閱讀心得 篇13
宛如一曲清幽的小令,和著佩環的脆響落入心間。洋洋灑灑的三百字,宛若天成,如玉璞般華美清雅,渾然一體間仿佛又是處處雕琢,暗托情愫。一潭普普通通的清泉,在柳宗元寥寥數筆之下,確實變幻莫測,意蘊深遠。一汪名不見經傳的清水,究竟寄托了多少故事?
——題記
柳宗元為訪小石潭,費了不少周折,“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只是一股小小的流水聲,卻讓作者隔篁竹而聞而心卻樂之,還要用“鳴佩環”來喻之,滿心的向往還要反復強調,似乎有一點夸張過了頭的感覺。然而想到柳宗元是為排解心中的憤懣之情,那這細小清越的流水聲何嘗不是他少年輕狂的理想呢?對于有所成就的渴望,對從政的風光,富足生活的向往,一個“了”字,道盡所有年少輕狂。“伐竹取道,不見小潭,水尤清冽”,為訪小潭,不惜伐竹取道,層層向內,終于見到了自己日思慕想的政壇。遠觀政壇,是多么清澈,玲瓏狹小,脈絡清晰,還有各式各樣的奇石,為其平添了姿色。這些奇石恐怕就是范仲淹等改革派吧。
清水,奇石,不由得讓作者心情激蕩,想要迫不及待地加入他們,走近他們,進而得到“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美妙動人的未來景色。
走進小潭,發現其中的魚似乎“皆若空游無所依”,然而當“日光下澈”時,便影布石上,互相暗中糾葛。有的魚看似呆愣,可當你要接近它,觸及它時,卻靈敏地躲開,官場上互相暗中糾葛的黑暗已躍然紙上,“似與游者相樂”,更像一句諷刺般的感嘆。
作者又遠遠向小石潭源頭望去,卻發現溪水曲折,像蛇一樣陰森毒辣,連波光都時隱時現,政治官場的黑暗完全顯現出來,那曲折蜿蜒的慢慢道路,勾心斗角的坎坷過程,讓作者心中蒼涼,連源頭似乎也找不到了。
坐在小石潭旁,竹樹閉塞了這里的眼界,寂寥凄涼,充滿了自私自利的悲劇性色彩,于是作者“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柳宗元走了,看似是自愿離去,實則是被這里怵人的寒氣逼走的。短短一篇《小石潭記》,卻極其隱晦迷離地回顧了自己從進入政壇,參加改革,到失敗被貶的政治歷程。
也許,在某種程度上看,小石潭也許是柳宗元腦海中的零星幻想或是大自然中被借用的一處景觀而已,但柳宗元這位高超的技師,用大自然詩一般的語言敘寫出自己坎坷歷程。
那片小石潭,只是無限陰郁中的一絲寬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