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讀書心得(精選3篇)
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讀書心得 篇1
解憂雜貨店,作者東野圭吾,第一次聽到作者的名字,這本書很有趣,內容也發人深思。講述了一個雜貨店老爺爺接受各種各樣的煩惱咨詢,認真的回答各種煩惱咨詢,由于某種原因,雜貨店成為了一個時間機器,成為了連接三十二年的橋梁,咨詢者的命運又何嘗不是僅僅相連的呢?有個評論說得很好,人無法獨立生存,只有相互支撐才能活下去。有時傷害,有時幫助,人們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與他人的人生緊密相連。
三個誤入歧途的青年,偷盜之后躲入雜貨店,接收到咨詢者的煩惱書信,貌似就是蝴蝶效應,一切的一切都相互影響。書中講了幾段咨詢,第一個是男友身患絕癥,陪伴戀人還是堅持夢想的煩惱,第二個是堅持音樂夢想離家漂泊,卻在現實中寸步難行,第三個面臨家庭的巨變,掙扎在親情與未來的迷茫中,第四個是如何實現自己的夢想,還有一個是未婚少女是否應該生下孩子的煩惱。
浪矢爺爺對每一份來信都認真回信,考慮寫信人的處境,思索解決的辦法,幫助別人,從之前的孩子的惡作劇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咨詢,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其實他又何嘗不是幫助了自己呢。人除了要考慮生存的問題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價值,哪怕只是一件小事,自己的一個無心之舉,也許就改變了很多人,三個失足青年的無心之舉改變了別人也改變了他們自己。
其實有時候,人們的咨詢并不是要你解答什么,單單傾聽就足以讓人感到興奮,其實更是讓自己看清自己的內心。
語言有些拙劣,不足以表達我內心的震動,還是附上一段話以充實內容吧:如果把來找我咨詢的人比喻成迷途的羔羊,通常他們手上都有地圖,卻沒有去看,或是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而你的地圖是一張白紙,所以即使想決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里。可是換個角度,正是因為是一張白紙,才可以隨心所欲地描繪地圖,一切全在于自己,對于你來說,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有無限的可能。這可是很棒的事啊。我衷心的祈禱你可以相信自己,無悔的燃燒自己的人生。
最后,毋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自己的小小舉動也許真的可以改變整個世界!
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讀書心得 篇2
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每每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著幾座僧人圓寂塔。在道士塔中曾經住著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當各國藝術家都在創作他們的舉世杰作時,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淵。
他,一個道士,因為看不慣雕像、壁畫,就找人將雕像砸碎,將古老的文化變成幾個怪模怪樣的天師靈官;將“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慘白。
雖然“藏經閣”是王道士發現的,但他卻沒有將這寶貴的文化遺產留下來,外國人的一點錢、商品就能換回幾大卷在現在可以算得上無價之寶的經書。
“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難以想像的低價換取了300萬卷寫本和兩尊唐塑;,斯坦因第二次又來,仍用一點銀元換去了5大箱、600多卷經卷……”這是在文中寫到的,令人驚訝的不僅是用那樣低廉的價錢換走了一大批的經卷,更讓人絕望的是中國文官們的滔滔奏折中竟沒有提“墩煌”一個字,甚至那些各國的冒險家沒有任何手續、任何關卡地就來到中國。
但如果單憑王道士的迂腐,還不足造成墩煌毀壞性的損壞,可恨的是中國官員門對文物毫不重視,貪婪的他們一步步把文物吞沒了,享受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在他們眼中,就只有錢,錢對于他們來說比任何東西都重要,但他們不知道,再多的錢也買不會這些文物,再多的錢,也彌補不了他們的罪過。
看看莫高窟留下的古代造型藝術杰作和浩如煙海的經書,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類罕有的藝術寶庫。可是,這一切幾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國官員們的手中完結了。他們太卑微,太渺小,對他們再憤怒也無濟于事,因為他們那無知的軀體無法扛起中華民族的尊嚴,無法付起那筆沉重的文化債!
我為墩煌莫高窟默默流淚......
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讀書心得 篇3
小說的講述了一群高中女生的故事,她們漂亮、拉風、張揚,受到眾多男生追捧,主人公就是這群女生中的一員。她們是學校里的明星,在丘比特日總能收到大把的玫瑰花,她們在大冬天里只穿小吊帶加機車皮外套,雖然冷得要死但還是努力保持光鮮。當然,她們也受到了許多人的羨慕、妒忌、恨。就在丘比特日的夜里,這群女生參加了一個熱鬧的派對,在派對上,有一個被她們平時稱為“神經脖的女生當著大家的面責罵了她們。之后這群姑娘們在回家途中出了車禍,主人公在這場車禍里喪生。神奇的是,當她睜開眼睛,丘比特日又重新開始了,于是她死去、重生,又死去、再重生。她身邊的朋友都不知道發生了這樣的事,只有她一個人在不斷體驗死后重生的奇妙感覺。同時,她也想讓自己的死變得更有意義一些。
歸納起來,這七日是這么個邏輯:第一日,她遭遇死亡;第二日,她嘗試著逃避災難;第三日,她試圖阻止已經發生的事;第四日,她承認了自己已經死亡的事實,并且自暴自棄;第五日,她開始感恩思考,自己要做什么才能死得有意義;第六日,她開始發現生活中并非只有自己,有時傷害了別人卻不自知,開始反剩第七日,她頓悟:既然發生的不可改變,至少可以去做她能做的一切,不讓自己后悔更多。于是雖然最終主人公還是死了,但與第一次死亡相比,最后一次終于讓她明白了生活的真諦。在重生的過程中,主人公終于知道了曾經的自己是多么無知,她竭力想要挽回這一切,甚至在挽回的過程中,她還發現了自己年輕美好的愛,這是她此前一直忽略的。
小說結尾處的主人公,是帶著歡樂和欣慰離開的。我也從一開始的旁觀者角色,慢慢深入到她的內心,開始喜歡她、欣賞她、懷念她。小說中七日重生的經歷讓我們每個人重新審視生活中一個個平凡卻重要的時刻,思考我們希望記住的事和希望人別人記住我們的事。雖然主人公死了,但那些時刻真實存在過,那些她為之付出努力的事,會永遠留在她的家人、友人們的記憶中。
生命和脆弱,你根本不知道我們是否還有明天。有很多很多事情我們都沒做,有很多人我們都還不懂得珍惜,有很多話我們還沒有講……有很多很多……。如果到死去的那一天我心懷著那么多遺憾離開,那么我會很不甘心。如果死去的那一天沒有人為你流淚,沒有人懷念你,那是何等悲哀埃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應該時刻反省自己,不要令自己有任何機會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