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啟示錄讀書心得_讀心靈啟示錄感悟(精選3篇)
心靈啟示錄讀書心得_讀心靈啟示錄感悟 篇1
回顧自己20xx年的讀書軌跡,其實也是那么順理成章。從一開始因為興趣而看書,到后來為了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而看書,再到后來看書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愛好。現在,初為人師的我,隨課改成長,受新教育思想的熏陶,那一桶子水的專業知識總是覺著不夠用,于是書桌上教育專業類的書籍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了!這些書匯聚了許多經典的教育案例、評析和方法,濃縮了眾多教育專家和優秀教師的智慧與真情。讀每一本書,里面所蘊含的情感都會深深地牽動著你,為之動情,讓你若有所思。
前一段時間,剛看了《心靈啟示錄》,書中收錄的教育案例都是來自全國各個中小學課改一線教師所親身經歷的,而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在教學方法上的成長與不足!
課堂上,孩子興致勃勃地舉手發言,可回答的結果是“牛頭不對馬嘴”,那時除了批評他不專心、亂課堂紀律以外,我是否想過:那是孩子的奇思妙想或者存留的疑問呢?當孩子坐不住要說話的時候,除了大聲斥責,罰“站壁”以外,我是否想到“好動”是他們的天性,我應該給他們點“休整”的時間``````了解孩子的心理,留意教學中的細節,就會有出乎意料的結果呈現。這是我在閱讀之后的心得。疏導強于圍堵,其實許多“差生”的壞習慣是老師間接“忽略”出來的!
《和蝸牛一起散步》是激勵篇中所舉的一個寓言故事,講的是上帝派給一個任務,讓“我”牽著蝸牛去散步。可是蝸牛爬得太慢了,“我”不斷地催它,責備它,甚至踢它,受傷的蝸牛說:“我已經盡力了。”又一天,上帝又派“我”牽著蝸牛去散步,看著驚恐的蝸牛,“我”不忍再逼它,但等“我”欣賞完美麗的景色之后,回頭卻發現蝸牛已經爬出去好遠了。人與蝸牛是有差別的,怎么可以要求有一樣的速度呢?而人與人之間又何嘗不存在著這個差別呢?于永正老師曾說過:沒有差別就談不上教育,差別永遠存在。差別只能縮小,而不會消失。
善待別人,就會快樂自己。“差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永遠存在的。很多教師、家長面對“差生”,只要他不“出事”就行,或則干脆放棄了教育的責任,抓十個“差生”不如提一個“優等生”,這種想法是普遍存在的。
在我所教得四年級某班里有四個所謂的“差生”,學習不好,紀律不好,習慣不好,被我稱為“四人幫”。每次上音樂課,他們總是會變點戲法出來讓課堂不得安寧,“講道理”、“套近乎”、“站壁”、“跑步”、“寫保證書”“罰抄課文”等一些能想到的“常規方法”都被我用上了。但時間一長,一個個都變成了“老油條”。像這樣的學生基本每個班都會有,只是多與少,嚴重與否的差別,我該怎樣來“收”這些“差生”呢?該放棄?還是再努力?這些問題一直困惑著我!在閱覽各類教育叢書中,我受到不少啟發。在啟發與實踐的過程中,我感受到,即便是“差生”,他的身上也有閃光點,如果我放棄了,他們這輩子也許就注定是“差生”了。我仔細觀察這四個同學的習性,通過鼓勵、表揚他們,和他們聊天,給予他們信心,上課影響到紀律了,我也不再“諷刺”,而是用輕松的語言或動作提醒他們,情節嚴重的再到課后單獨解決,恩威并濟,經過努力,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可喜的變化,現在他們在課堂上認真了很多,更多時候愿意配合老師,積極參與音樂活動。
心靈啟示錄讀書心得_讀心靈啟示錄感悟 篇2
新版《斷舍離》在書本推廣的時候強調了,相比整理物品,更重視整理自己的意識。通過反復的訓練選擇和決斷,徹底幫你擺脫思維停滯、感官麻木、感性鈍化的現象。
花了兩三個小時左右,讀完了這本書。整本書給人的感覺整理物品的內容還是繁多。還是會讓很多人誤解,這是本關于整理的書籍。
整本書都在強調“斷舍離”三個字,容易讓人發覺本末倒置。
這本書希望讀過后人們都回歸屬于自己的人生軌道,果斷從容地生活。幫助人生不斷發展變化的實踐哲學這本書還有沒有去讀的必要呢?
肯定有閱讀必要的對于我而言,這本書出現得太晚了。整理物品、進出的哲學對于我而言也不是很適用。我們的一生之中都在按照自己的狀態和環境的影響復雜地度過著。
《斷舍離》從各不相同的角度去分析,同時也給出了解決方法。我想大家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對自己來說特別認同的章節都不一樣的。
個人建議先讀一讀電子版本。如果你讀過電子版本之后,覺得這本書對自己來說很有用,可以陪伴自己度過一段時間。你可以再購買書本。
接下來是這本書對我而言比較認同的地方
摘錄:斷舍離的奧義不只是“扔東西”
人生路上無論遭遇什么困境,工作上無論碰到什么難題,首先要保持心靈的“晴空”。當太陽被任性的烏云遮蔽,內心被壞情緒肆意擺弄時,如果能找到一種方法,驅走烏云,重現晴空,人生才會變得陽光明媚、春風快意。
這是我讀這本書時,開始就很喜歡的一段。每當我遇到困境了,一開始也總是陷入不好的狀態和情節之中。這樣當然是不好的哦。
每當這樣的境況下,我的解決方法都會不同。我有過一個人說走就走的旅行;有過漫無目的去逛一逛,去觀察他人的狀態;有過去老遠的地方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和想吃的東西;也有一直打一個游戲直到厭倦等等找回“自我軸”,處理大量餐具太過顧慮“他人”怎么想,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總是以他人為價值標準,而讓自己犧牲了很多。
我們身邊總是有很多優秀的人,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就會把他們當成了自己的標準,或是目標。這樣沒有什么不好的,但如果忘記了自己的能力,然后急切地想去完成目標總是會感覺這個標準離自己越來越遠。總是到不了這個標準,從而自我懷疑。
太慢的行動往往是自我太懶惰了。這個我深有體會,我感覺自己還是很懶的那種人。這樣是不好的,所以我慢慢地學會選擇自己能力內能夠完成的。還有在自己舒適度范圍內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結果往往是理想的。
以“必要·合適·愉快”為標準進行取舍只有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感覺和感受,才能看清楚哪些東西是“不合適”“不愉快”的。
有意識地以這三個標準(以“必要·合適·愉快”為標準)進行取舍選擇,才能不斷地磨煉自己。
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難和難題中,面對自己,承認自己是重要的。幻想一定會破滅,天上也不會掉餡餅。你突然之間得到的美好,也是你一點一點努力而來的。
你看這多么不容易啊。
深刻領會到自己收納的東西越來越喜歡,自身的審美意識和品位在逐漸地提升。
這是一個及時的清除和增添新物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發現、認識自我的一個過程。可以見證自己生活和變化的過程。
摘錄:先出后進,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其適用于:物、人和事。
實踐過“1 out”之后,出現了“1 in”大驚喜無論是遇到怎樣的事情,結束后過度的消沉都是沒用的執念。認識了以后,我們要學會告別,不管這個事情是好是壞。
這是一個和解的過程。這樣的情況總是以各種的方式出現。不愿意放下,我想更多的是自身的不甘心。
在麻煩面前,人們首先想得總是逃避,而不是解決麻煩的方法。
表達出自己的感情,才不會被他人的觀念所左右凡遇到什么事情,我們都要給自己勇氣去表達自己的觀念。一件事情的結束要學會好好的釋放。不要去影響自己之后的生活。
明白了舍棄的辛苦,就更慎重地對待獲取。
并不是說人一定會快到年老之后才會迎來死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讓人生的各項事情都有始有終,不留遺憾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觀念,我慶幸很早之前我便理解了。我是一個95后的姑娘,我的身邊留下來的人都是可與我健談的。她們的年齡都不相同。
這有什么嗎?沒什么啊,從她們身上我一直能學習很多。
心靈啟示錄讀書心得_讀心靈啟示錄感悟 篇3
凡是看過《絕對小孩》的人都會深刻體會到那些孩子們的童年。童年只有一次,朱德庸筆下的《絕對小孩》向我們展示出童年的趣味,童年的快樂。每一個孩子的童年都不同樣。
每當我讀起《絕對小孩》時,我總會捧腹大笑,孩子們的天真幼稚的想法,總是很獨特。那些總考“0”分的孩子,將姥姥的骨灰盒視為獎杯的,出生在貴族家庭的小孩和思想獨特的女孩都不時地映入眼簾中。孩子對父母的獨特見解常常引起我的共鳴。文中的孩子們認為:“大人們總說我們小孩,竟說出小孩認為不應該說的話。”“而大人們也說出了他們認為不應該說的話。”每一次考“0”分的小孩,回家總是挨罵,于是用筆來畫現實生活,寫出孩子們自己的痛苦,寫出別人的不理解。
朱德庸用一貫幽默詼諧的畫風和文字描繪出了小孩眼中的世界,以及小孩世界和大人世界的拉拉扯扯,展現了六個古靈精怪、各具特性、出人意表的“絕對小孩”的“絕對生活”。看看絕對小孩之間、他們和大人之間、他們與麻煩之間的絕對的精彩故事,絕對的經典對白。朱德庸筆下的《絕對小孩》絕對是一本很有趣的書,絕對集幽默、童趣、真實和靈感于一體的作品。讀讀它,你也許會有一點小小的失落和隱約的郁悶——唉,大人怎么不懂咱小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