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九年級讀書心得(通用3篇)
《堂吉訶德》九年級讀書心得 篇1
“讀書是人進步的階梯。”愛因斯坦說。所以我就多多的讀書。我從七年級的課本上發現了《堂吉訶德》的片段,覺得十分有趣,便買了一本讀。我讀完這本書有不少心得體會,所以和你一起分享一下。
這本書的作者是塞萬提斯,是16世紀一個西班牙作家。這本書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講述了一個年輕人由于讀當時風靡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效仿騎士小說中的那樣給自己取名為堂吉訶德,并親身扮成騎士出去冒險的事情。他后來三次被送回家鄉,最后一次被送回家鄉時臨終悔悟給這本書增添了色彩。這本書塑造了堂吉訶德這個可憐可笑又可悲的人物。我認為堂吉訶德的做法是不對的。一件事都應該把握好合理的尺度,不能太過于依賴或排斥,就像玩游戲一樣,只要把握好合理的分寸,不要沉迷于其中,適量游戲還是十分有益的。另外,書本上的內容不可以全部地相信,孟子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多讀書必然好,可閱讀時對書本上的知識也要進行合理的選取,不要一味、盲目的相信書里的一切都是對的。
但是堂吉訶德身上也有我們需要向他學習的優點,比如他十分正義。雖然他身上一股魯莽的沖勁我們不應該效仿,但是我們必須為他的正義點贊。幫助弱小,樂于助人是他所奉行的騎士道精神,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品質,盡管他十分的愚昧,莽撞。在生活中,也許有些事情我們并不敢挺身而出,可我們可以從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比如給行動不方便的人讓座,這便是我們中國公民所奉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二字。
堂吉訶德身上另外一個優點,也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品質:守信。當堂吉訶德被打敗后,遵守約定,回到家鄉,一年內不離開家鄉。最后終于在那里逝世了。可能有人會說,堂吉訶德是因為騎士道的原因才乖乖回到了家鄉,可我們不可否認,堂吉訶德還是一個守信的人。如今,守信才能交到朋友,守信才能生意興隆,守信才能國泰民安。所以由此可見守信的貴重,古代的郭靖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的收獲,遠比你想象之中得到的要多。同學們,行動起來吧,讓我們一起遨游在書的海洋里!
《堂吉訶德》九年級讀書心得 篇2
今天是開學的的一天。不久就可以拿到新書了,所以同學們都顯得特別高興,有的還催老師快點發給他新的教科書。
當上第二節課的時候,曹老師讓我等幾個同學去拿教科書。拿到了書后,朱老師讓我們回家好好讀讀,寫出一篇好的讀后感。
回到家里,我認認真真地讀了一遍,發現書里一共有32篇正文和8篇選讀課文,而在正文中,卻有16篇略讀課文和16篇要老師講的課文,正好一半。我還發現幾乎每個單元都有兩篇略讀課文和它們不同的意思。
第一單元是寫祖國的山山水水,第二單元是寫朋友的真誠,第三單元是寫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第四單元是寫我們這些小孩子怎樣保衛自己的村莊家園,第五單元是寫生命是頑強的,第六單元是寫鄉村農民的生活,第七單元是寫成功是要不懈追求的,而第八單元是寫神話故事的!
我還發現這本語文書大多課文都是寫人的內心,就是要告訴我們做人不可以只取外表,不看別人的“深處”!萬年牢里的“父親”是一個誠實的人,他做冰糖葫蘆時,不僅要挑上好的材料,還要選最好的糖,不弄小把戲,也半點兒不摻假,在小店里也不例外。還有石油大王哈默和第二世界大戰里的一個普普通通的父親,他們都是一些誠實可靠的人。
除此外,還有勇敢的小英雄雨來、為人類造福的普羅米修斯、認真繪畫的聾啞青年人和不聽勸告的蔡桓公等等。其中,我最喜歡11課《蝙蝠和雷達》,因為這篇課文告訴我靈敏的蝙蝠和飛機上的雷達所微妙的關系。
語文書的精彩故事,我一定會跟著你一課一課的成長,讀熟背熟,長大后做國家的棟梁之才。
《堂吉訶德》九年級讀書心得 篇3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它經過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感情而失敗的杯具,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后描述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由整理] 十九世紀俄羅斯的上流社會里,高層首長卡列寧之妻安娜艷冠群芳,在火車上她邂逅了風流倜儻的伯爵渥倫斯基。渥倫斯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感情,二人產生了真愛,在當時社會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不顧一切地私奔,他們的感情杯具就此展開。雖然安娜勇敢地告訴自我的丈夫一切實情,期望能離婚,但看重社會地位的卡列寧,難以忍受奪妻的恥辱,以安娜最心愛的兒子做威脅,此刻,安娜已離家與渥倫斯基同居,懷了他的孩子,卻不幸流產,得了后遺癥,又對酒與藥物有了依靠性,經過重重困難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壓力變得十分大。之后,渥倫斯基承受不了社會壓力開始對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高昂代價,而此刻所謂真摯自由的感情也開始要被遺棄,她內心無法獲得滿足和平衡拒絕和安娜離婚并逼她放棄兒子。最終安娜身著一襲黑天鵝絨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讓呼嘯而過的火車結束了自我無望的感情和生命。
安娜是一個具有資產階級個性解放思想的貴族婦女。她不滿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摯自由的感情。但作為貴族社會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雖然只是個人的感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個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應對整個上流社會,誓死不做虛偽的社會道德的俘虜。在沖破封建束縛,反抗社會壓迫方面,她做到了處在她那個地位和環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這對當時的貴族資產階級社會,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義。
這是我讀過最好的一部小說。當時的社會是多么黑暗,多么殘酷啊!她容納不了安娜,很難說此刻的社會能容納這樣的女人。人都是為期望而活,因為有期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而愛,最絢麗的花朵,人生最完美的禮物。最大的歡樂和最大的幸福最終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如同飛蛾撲向野火,注定這場感情要將她毀滅。我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正如安娜,她始終沒有與現實妥協,她是一個十分勇敢的女人。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柔弱的身軀,我突然發現原先人是如此脆弱,可人真的脆弱的不是肉體,而是靈魂。
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并非因為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因為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里還堅持著真誠的女人,所以她只能自殺。
然而產生這場杯具的原因是(一)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動蕩的社會和宗教及倫理道德摧毀了安娜的感情,迫使她走上了毀滅之路。(二)安娜的丈夫卡列寧利用婚姻和兒子束縛著安娜的感情,使她身心倍受折磨。(三)安娜的情人渥倫斯基不能脫離所生活的環境和社會,對安娜感情淡化,萬般無助的安娜最終走上了死亡之路。(四)安娜本身:安娜的內心深處存在著激烈的爭取自由感情和個人幸福與遵守貴族道德原則的沖突。她試圖掙脫封建婚姻的鐐銬,爭得享受生活、享受感情的權利。所以,安娜一方面需要感情,大膽地追求感情,另一方面又信奉貴族社會的道德準則,這造成安娜的大膽反抗行為,不僅僅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同時也得不到她自我的認可,她靈魂深處這兩方面的內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著她。
因為愛而對所愛的人產生猜疑或嫉妒等,也是一種人之常情,在生活中堅持一份警惕和細心亦不為過,關鍵是要能妥善把握好猜疑的尺度。從這個角度來說,感情的本事,嚴格來說是經營感情的本事,并不是人人都與生俱來的,必須后天認真學習才能熟練掌握。于是我想,許多生活中的感情失敗者會不會是由于他們自身缺乏感情本事的培養造成的呢?在感情和婚姻中最最可怕的就是以猜疑為依據,既不求證,也不給機會解釋或改正,便開始實施不可逆轉的報復,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有人說:安娜的杯具也是內涵豐富的社會杯具。是啊,我們都期盼著夢想、寬容、仁慈,都期望我們的世界和平、安寧,充滿人性,但杯具總是一天天在我們身邊發生。她對自由感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向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異常是在今日這個社會,這一則杯具帶給人們的啟示,更是深刻且恒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