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讀書個人心得體會700字(精選3篇)
誠信讀書個人心得體會700字 篇1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閱讀,不但是教師的閱讀,還包括學(xué)生的閱讀。他甚至指出,對于“學(xué)習(xí)困難”學(xué)生而言,知識性的補(bǔ)課是無效的,閱讀是對“學(xué)習(xí)困難”學(xué)生進(jìn)行智育的最重要的手段(《給教師的建議》第19條標(biāo)題)。讀什么?讀人物傳記,學(xué)習(xí)名人優(yōu)良的品行,讀科普讀物,培養(yǎng)對科學(xué)探索的興趣。
與自己當(dāng)初的想法相比,我始終覺得自己是個的失敗者。作為“學(xué)困生”,有過太多的迷茫、有過太多的無奈。聽從蘇翁的建議,從閱讀名人傳記開始。
甘地,作為“非暴力斗爭和不合作運(yùn)動”的堅持者,最終贏得了自己國家的獨(dú)立,因他的這種精神,給迷茫和狂亂的世界帶來了一種希望,一種光明。那就從他讀起。
一本厚厚的書,從出生到告別,甘地記載了自己的一生,我在尋找,找尋哪些品質(zhì)完善了甘地充實的人生。也許這是很多人都注意到的一點:誠信。
關(guān)于誠信,甘地家族素有這樣的品質(zhì),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甘地得其精華。在書中,甘地是這樣描述的:“祖父曇昌德·甘地……是個相當(dāng)信守原則的人;父親十分熱愛自己的宗族,為人勇敢誠信……;母親甚至?xí)S下最不易奉行的誓言而信守不渝,即便身患疾病時,也不肯放棄誓言。”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甘地渡過了自己的童年,并在一生之中,有誠信品性相伴。
誠信作為一種品性,需要的不僅僅是一種原則的堅持,還在于虔誠,對自己信仰的虔誠,當(dāng)然,正如歌德所言:虔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過靈魂的最純潔的寧靜而達(dá)到最高修養(yǎng)的手段。
誠信的反面是欺騙。從對象上來講,欺騙分為對己的欺騙和對人的欺騙,對己的欺騙,往往是沒有毅力造成的,而對人的欺騙,則是難以原諒的,因為它往往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從形式上來講,欺騙還分為顯性的欺騙和隱性的欺騙,顯性的欺騙顯得直接,承認(rèn)說過故意不做,如金庸描述的四大惡人,“壞亦有道”。隱性的欺騙則不然,利用語言的漏洞或者規(guī)定的不詳,明同意,暗反復(fù),在確知別人當(dāng)時條件無法反駁的情況下實施,有“落井下石”或“持強(qiáng)凌弱”的味道,最為可恨。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在情感的需要中,最簡單的也許就是“被尊重”的感覺。當(dāng)然,想要獲得這種感覺決非易事,信守諾言也許是最基本要做到的。
閱讀《甘地自傳》,看到他從誠信起步,讓我對一些問題又有了新的思考。
誠信讀書個人心得體會700字 篇2
《楊家將》是明代的熊大木寫的一本書,充滿了男子漢氣概。里面的人物個個都忠心報國,在戰(zhàn)場上勇往直前,都不會退縮,而是戰(zhàn)死在沙場。比如,楊繼業(yè),大郎楊淵平,二郎三郎七郎都是如此。
楊家將一部分是戰(zhàn)死在沙場,一部分是因為奸臣潘仁美陷害的,因為楊家戰(zhàn)功累累,潘仁美不服氣,在宋高宗面前說楊家的壞話,結(jié)果楊家十二女將心灰意懶,都想隱居到太行山了。楊宗保的兒子楊文廣說:“我們是宋朝的人,要忠心報國,不能這樣。”看到這里,讓我想到了岳飛母親在他背上刺下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古代人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愛國,要忠心為國。即使皇帝委屈了他們,也要忠心地為國家出力。我想,楊家這么忠心耿耿,高宗還是聽了小人的話,好人沒好報,沒有因為殺敵而犧牲卻死在自己手里,太可憐了。
這本書里,男的人物,我最佩服的是楊宗保,女的我最欣賞穆桂英。楊宗保武藝高強(qiáng),英俊瀟灑,可以識破天門陣,天門陣有七十二個陣,沒有人知道怎么破,但是楊宗保就可以,可惜他病死了,才49歲。穆桂英雖然是女將,但她立過不少功。她曾經(jīng)救駕幾十次,天門陣是她親自帶兵攻打的。她還破了迷魂陣,迷魂陣是變陣,只要人一進(jìn)入就變成八卦陣,只有砍下49盞紅燈,讓此陣失去了眼睛,再用石頭打掉兩面銅鼓,這個陣才能破。穆桂英的絕招是用弓箭射敵人的馬,她用這一招殺死了遼國的許多將領(lǐng),其中蕭太后的左膀右臂耶魯學(xué)古也被她斬于馬下。
我聽過一首歌《國家》,里面唱道:“一玉口中國一瓦頂成家,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世界的國,在天地的家,有了強(qiáng)的國,才有富的家……”現(xiàn)在我生活在新中國,有了富強(qiáng)的國家,才可能有安定的小家。所以,一定要愛國,和楊家將一樣學(xué)好本領(lǐng),必要時候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國家的安全。
誠信讀書個人心得體會700字 篇3
說到"聊齋"一詞,大家一定首先想到的是電視劇中的那些鬼怪故事。但實際上,《聊齋志異》這本書,并沒有電視劇中所翻拍的如此離奇和恐怖。《聊齋志異》出自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林之手。這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小說491篇。作者的每一篇故事并不都是長篇大論。絕不會是像現(xiàn)在的小說那樣長。有些故事少則甚至不到百字,但是讀起來卻讓人感受到了每一個故事的精練,似乎也不能再多一個字或者少一個字。總覺得這樣恰到好處,既詳盡又留給讀者自己思考的空間。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顧名思義,是記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其中"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的內(nèi)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才子佳人式的愛情故事;二是人與人或非人之間的友情故事;三是不滿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反抗故事;四是諷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訓(xùn)誡故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記錄各地奇聞怪事的文章,如《山市》。
《聊齋志異》這一名還有由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指在聊齋中記述奇異的故事。這些作品本身,看上去是在說一些神鬼故事,其實,蒲松齡是借由這些神鬼故事對當(dāng)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jìn)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dá)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yīng)的宿命論思想。這些故事,大多都是蒲松齡記述別人所說的故事。據(jù)說作者特地開了家茶館,聽過往喝茶的人講故事。蒲松齡本身是一個屢試不第的書生,所以此書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寫書生的。他的書中常常出現(xiàn)"故家子"、"故大家子"(均指出身于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等,是作者本人的真實寫照這也是蒲松齡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的抒發(fā)之情。
郭沫若對他的評價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這一句話真的是對蒲松齡最好的評價。此書表面寫鬼寫妖,實質(zhì)上就是在寫那些社會上的貪官腐敗現(xiàn)象。而蒲松齡對這些現(xiàn)象是深有體會,所以寫起來的文字更加令人感同身受,更加的真實。
聊齋聊齋,此何止小小一見書齋,此是全社會的倒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