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營銷讀后感(精選3篇)
細節營銷讀后感 篇1
學習累心,但開卷受益。尤其用心琢磨,把書本的知識吃透,變成自己腦中的實用知識,達到學以致用,更是累心累腦的事情。然而處在當今競爭環境的大時代背景下,信息暴炸,創新不斷,知識更新迅速,學習已成為人生的首要任務終生的問題,否則不進則退。因此現代人要想活好不易!活的累心累腦亦屬常事!
學習是為做事,做好事更需用心。近日翻閱《細節營銷》一書,覺得較為實用,淺顯易懂,體現了細節營銷的主旨。問題是學者能否學以致用,用心實踐,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變通制勝,激發起內心的營銷靈感,釋放出自己內心天生的市場營銷才華。這是書中未得細道而希望的所在。
書中首節提出市場營銷是什么?他給出的市場營銷的定義和內涵,我細品玩味后是認同的,即:(1)是著名的4個P和4個C問題,4個P是生產商的視角:涉及產品、價格、促銷、渠道等要素;4個C是反映客戶的視角,考慮客戶需求、成本、宣傳、方便等要素;(前者英文是P開頭,后者英文是C開頭,故4P、4C)(2)市場營銷是一種經營理念;(3)市場營銷是一門科學。這三點我認為涵蓋了市場營銷學的內容概要,因此真正懂得市場營銷學不易,而要做好市場營銷更不易!當今社會“怪論”層出不窮,一些“怪論”亦不無道理,從一定層面和角度說明了一些表象的實質,但不能反映事物全面現象和本質,只有多角度全面透視,方能把握本質和規律,說透一個問題。如以上定義的三個方面,我解讀為:一視角問題,在當今市場什么多供大于求的情況下,企業生產經營產品,首先要學會從客戶的角度考慮問題,為客戶創造價值和服務,其次對細分市場消費客戶的定位需求,而不是從企業或經銷商自身角度考慮,否則,市場客戶有何理由要消費你的產品。第二,應有正確的經營理念,才能提供真正性價比合理的產品或服務。沒有正確的經營理念為根本,是不可能產生物廉價美、性價比合理的產品或服務的,市場營銷胡亂忽悠,只能蒙騙一時,而不能常此以往。第三,營銷是一門學問,說明要做好營銷,并非人人可為,難芋充數就行,需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懂一些公關學,心理學,學會一些市場管理學的知識,還應具備用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因此不斷強化培訓充實非常重要。同時讓我感到營銷是一門多邊通用學科,在當今市場經濟環境下,學好營銷學,無論是從商從政,還是其他行業,皆為一門實用學問,就拿不沾邊的從政來說,招商引資就不能離開營銷學,要做好公仆,贏得草根信服尊重,能換位思考,以人為本,放下身架,做一不倒翁,營銷學也是有用的。
作為從事管理工作,我尤其對書中營銷數學一節感興趣,這是一般營銷書中未涉及或談的很少的內容,具有簡明實用性,愿介紹如下幾則營銷數學方式,與有興趣者一起分享。
一、盈虧平衡點計算:
盈虧平衡點的銷售收入=固定成本÷毛利率
或:(毛利率銷售收入)-固定成本=0,即毛利水平和固定成本相抵等于0時,為盈虧平衡點,當大于0時,為盈利額,當小于0時為虧損額。
使用該公式時,先應了解什么是固定成本,毛利率的概念和界定。固定成本是相對于變動成本而言的,就是不隨產銷量大小而變化的固定費用成本。固定成本一般包括: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等三項當期費用成本。毛利率簡易言之,是銷售收入-產品變動成本/銷售收入。
舉例說明:
如某企業固定成本占40%(其中銷售費用25%,其它15%)生產變動產品成本50%,毛利10%,固定成本為1000元,那么,企業盈虧平衡點是多少呢?
套用公式1000÷10%=10000元,銷售盈虧平衡點收入應達到10000元。如大于10000元,則為盈利,小于則為虧損額。
商貿企業更簡單些,其進銷差率,即毛利率水平,除固定成本外,不存在產品變動成本,假設進銷差率(毛利水平)25%,月固定費用5000元,其盈虧平衡營業收入為20xx0元(5000÷25%)。
二、市場營銷杠桿底線計算公式:
市場營銷杠桿底線=1÷毛利率。
假如毛利率為25%即1÷25%=4,4就是市場營銷杠桿底線,這說明什么呢?它說明市場營銷費用花一元錢,都必須確保帶來4倍的銷售收入,才能保證平衡不虧損。因此,市場營銷杠桿底線,是營銷投資決策的試金石。在市場投入決策中,不論是廣告費用、促銷費率,還是市場營銷人員增加,而造成費用開支等,都可以用市場營銷杠桿底線計算出數字,加以檢驗試算平衡。市場營銷經理們和業務人員可以考慮對市場多投入,但前提是費用支出數,應按計算公式的倍數來確保至少能夠帶來的銷售收入,如小于就是負虧數,這是一件不容易的決策,比降低費用成本,提高營銷效率要困難的多。因此應慎重投入,對是否帶來預期的效果進行測算評估。
三、幫助調價決策的市場營銷計算公式
新(調價后)銷售收入底線=原有銷售毛利率÷新(調價后)銷售毛利率占原有銷售收入的百分比
或:新(調價后)銷售收入底線=(原有毛利率÷新(調價后)銷售毛利率)原有銷售收入。
如何理解使用公式,幫助調價決策,其效果會怎么樣,舉例說明:假設某企業原毛利率為25%,平均提價5%后,毛利率為30%,因調價銷售收入下降10%。銷售效益是升還是降?
套用公式得25%÷30%=83。33%,這說明企業平均提價5%后,其銷售收入只需達到原有銷售收入的83。3%,企業就能保持原有利潤水平,而事實上比原有銷售收入只降了10%,實際完成了90%,還多6。7%(90%-83。3%)這意味著比原來利潤增加了,何以見得,可以驗證。假設原銷售收入100000元。
原有利潤:10000025%=25000元
新利潤(10000090%)30%=27000元
這新增20xx元利潤,就是實際完成90%,多6。7%(90%-83。3%)銷售收入比率所帶來的利潤。
如調降5%的價格,銷售收入底線占原有銷售收入百分比,應增加多少呢?仍以上例說明,新銷售毛利率即為20%。
套用公式得25%÷20%=125%,說明調降5%后,銷售收入應比原有銷售收入增加25%,達到125%,才能保持原有利潤水平。增加25%銷售收入,實際應完成銷售收入125000元,這是不容易的!在實際工作中,調降價格現象似乎沒有,但因加大促銷比率,也是同樣的效果,或因產品原輔料漲價,同樣擠占銷售毛利水平,需要提高銷售收入,才能保持企業獲利水平。
四、單位產品價格變動銷售數量底線計算公式
新銷售數量底線占原有銷售數量的百分比=原有單位產品毛利÷新(變動)單位產品毛利。
或:新的銷售數量底線=(原有單位產品毛利÷新(變動)單位產品毛利)原有銷售數量。
該計算方法,對單個產品調價決策,或促銷決策,效果銷量對此情況更為實用和具說服力。舉例說明:
假設原某產品單價100元,毛利25元,調價后單價120,毛利45元,該產品能承受多少銷量下降比率,能保持原獲利水平。
套用公式得25÷45=55。6%,即調價后,新銷量只要達到原銷量的55。6%就可保原獲利水平了;蛘哒f可承受44。4%的原銷量下降。
如反之調降20元,調降變動后的毛利為5元,或增加20元促銷費用(在實際工作,增加促銷費用是常有的)則:25÷5=500%,說明銷量比原有增加5倍,達到500%,才有原獲利水平。如不做對比計算結果,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非常令人驚呀的上升倍數。因此,降價是最昂貴的市場營銷策略,過大的市場促銷投入同樣如此,維持高售價,降低市場促銷費用和市場投入成本,是營銷決策的重要工作,是市場營銷部門重要事情。獲利水平比市場份額更加重要,這些都是確保企業良性循環發展的重要問題。
細節營銷讀后感 篇2
李嘉誠,一個商界奇才,萬人偶像的名字。
你也許知道他身家不計,叱咤風云,那么,可想了解他成長的歷程,是崎嶇還是平坦?你或許聽說他眼光獨到,運籌帷幄,但是,未嘗熟悉他投資的風格,是果斷還是穩重?
隨手翻開那本置之高閣多年,略帶微黃的書。撲鼻而來的咸腥味的海風立刻將你卷入那個撲朔迷離的海港……
時間逆流到那個陰森冰冷的夜晚,肅殺的風如同破籠的猛獸,兇殘地張開血盆大口,吞噬整個世界。
“ 阿爸,” 少年撕心裂肺的哭嚎震撼狂風驟雨的冬夜。他那學識淵博、憂國憂民、心力交瘁的父親,因無錢負擔昂貴的醫療費而在貧病交加中不幸逝世。這位如花般的少年第一次,第一次血腥地嘗到了心如刀絞的滋味。窮!多么痛苦、絕望、侮辱的字眼,簡直就是世界上,社會中最殘酷、最現實、最苛刻的法律。不!少年發自肺腑的吶喊,“ 我不要窮,不要,永遠不要!” 這是一個經受磨難的靈魂的覺醒與掙扎,一個卓越超群的人生的崛起和動力。
香港,以猙獰的面目,虎視眈眈地注視這個乳臭未干的少年。
少年,以罕見的沉著,冷靜地默默宣布:
“ 香港,我—— 來—— 了!”
同眾多初次涉水者一樣,在這個殘酷得“ 連骨頭渣都不剩下” 的商業社會,李嘉誠也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唯一不同的是,這個倔強而自立的少年從來不對任何人提及,他只是默默忍受著一切,不斷告訴自己,“ 這就是生活!
李嘉誠17 歲從事推銷工作,勤奮與創新使他在平凡中獨顯。別人工作8 小時,按時上下班,他卻終日以步當車奔走于大街小巷。他不僅忍受了長時間跑動帶來的腰酸背痛,還擠出時間,不忘自修,他的年銷售成績是第二名的7 倍之多。
李嘉誠,就像一塊天然的優質鐵礦石,在社會的大熔爐里,痛楚地磨礪,同時繼續著量變到質變的力量。
1950 年香港的一個夏夜。幾個躊躇滿志的年青人正在討論著他們的夢想,人生。在一雙透著英氣的眼睛里,“ 長江塑膠廠” 展現雛形。開辦之初,李嘉誠常常身兼數職,廠長、采購、推銷員、技術工,他忙里忙外,不辭辛勞。但是,僅憑這些遠不足以在變幻莫測的商戰中幸存下來。由于資金不足,設備簡陋,次品現象愈發嚴重,視質量為生命的李嘉誠接受索賠,但代價無疑是慘重的,這使他瀕臨破產。面對催還貸款的銀行職員,威逼要債的原料商,連打帶鬧的顧客,尋死覓活的工人,李嘉誠似乎感到萬念俱灰,前途渺茫。
一如所有苦心志、勞筋骨的仁人志士面對的那樣,這是一段難以忍受卻必須忍受的日子,而李嘉誠所有的淚水只能抖顫著流向心靈深處。
活!堅持!再努力!李嘉誠重新拿起紙筆,開始研究新的發展方案。他敏銳地嗅到,和平年代,人們對精神需求和審美需要下潛藏的商機—— 塑料花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1957 年,李嘉誠親自赴意大利學習相關技術,回港后,馬不停蹄地組織市場調查、產品研發、規模生產。漸漸地,李嘉誠和他的“ 長江塑膠廠” 被人們所熟知。
李嘉誠如同他的注塑機,日夜不停地工作,那充血的、深凹下去的眼睛,射出愈來愈從滿希望的堅毅光芒。
李嘉誠面對紛至沓來的訂單,卻由于資金問題,無法擴大規模再生產。恰逢此時,一位急需大量塑膠花的外商找到他,但取得訂單的條件是有殷實的企業為他擔保。李嘉誠深知自己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第二日,兩人再次會面時,李嘉誠依然沒有找到提供資金的擔保人。但是,當他從手提包里拿出8 種連夜趕制的新穎別致的塑料花,并誠懇表示自己的難處和取得這次機會的決心時,精明的外商被眼前這位消瘦的年輕人的執著所感染,決定了合作,還提前交付貨款,彌補長江在生產期間的資金不足。從此,李嘉誠在香港塑膠界站穩了腳跟,以石破天驚的力量,走向光明。
這為后來李嘉誠“ 轉軌” 土地,實現“ 長江” 港、美、加上市做好鋪墊,是他大快朵頤地投資地產的強大后方。
一個人的成功取決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假設沒有兒時那段特殊的經歷,李嘉誠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個飽讀詩書,學富五車的人;倘若沒有“ 單飛” 創業,李嘉誠也許會是一家企業舉足輕重的人物,也許會在謀次經濟大蕭條中下崗;如果沒有在如日中天時發現危機,李嘉誠也許會在塑料花上“ 吊死” ,重蹈破產的覆轍。當然,歷史不容假設,人的命運還受控于一個更重要的因素—— 自己。因為他是李嘉誠,所以決不滿足于一個“ 高級打工仔” ,他向往屬于自己的廣闊天空,堅信有價值證明價值!
細節營銷讀后感 篇3
今天我讀完了《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講的了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住著四個小家伙——老鼠嗅嗅,唧唧,匆匆和哼哼。它們每天都在找奶酪,終于有一天,它們找到了奶酪。于是它們盡情地享受奶酪。突然有一天,奶酪不見了!嗅嗅和匆匆想都沒想就出去找奶酪,而哼哼和唧唧卻帶在原地。后來,唧唧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馬上就去找奶酪。而哼哼卻永遠待在原地。
當我讀完這本書時,不禁為小老鼠嗅嗅和匆匆能迅速開始新的努力而感動;更為唧唧能及時調整自己而感到高興。我們應該像嗅嗅和匆匆一樣——積極面對變化,迎接挑戰,享受變化!你就會找到最新鮮的奶酪!
順境中,我們有懂得知足,勤奮學習,不負老師,父母和社會的養育之恩;逆境中,我們要有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更要有應變的能力。這一定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