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江村經濟》有感錦集(精選3篇)
讀《江村經濟》有感錦集 篇1
費孝通老先生的《江村經濟》(其實,此書在國際上較為通用的名是《中國農民的生活》)最早是1939年以英文版面世的,其后直到1986年才有了中文譯本。這時隔的40余年,可以說貫穿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中國歷史進程——從國民黨統治到新中國的建立,以及建國后的幾個不同發展階段。所以單從時間上說,此書是中國近現代發展軌跡的見證者;另外在內容上,此書由于中譯本出現時間較晚,所以現在大家所見的中譯本里一般都會附加費老先生在回國后對江村陸續進行的十余次調查情況以及其總結和比較。作者將本書的研究范圍從上世紀30年代一直拓展到90年代,而這些后續的補充也極大的提升了此書的價值:特別是在歷史研讀和文獻價值方面,因為目前還未出現第二本能對某一地區進行的長達60多年的調查和總結的著作,這不能不說是我國社會學研究歷史上的一個奇跡。所以,無論上是作為歷史資料來研讀還是作為社會學研究著作來看,此書可以說都是首選。而事實也說明了這點:此書自面世以來就是那些有心了解、學習中國農村經濟、社會以及文化變遷的入門之選。
首先接觸此書的感覺就是通俗易懂;待稍微深入進去后,我們才發現它已經為我們踏入中國農村這一重要而宏大的調查領域提供了一個絕妙的范本。可以說,現代對于中國農村問題的研究很難不受到此種風格的影響:從《黃河邊的中國》到《私人生活的變革》,無不閃爍著此書的影子(看了一點,即有此種感覺····不當之處請明者指正)。而這點其實也激起了我對于此種調查風格或是研究方法的反思:為何一種思路或是方法在沒有出現之前很少有人去運用它,而一旦其出現則如同秋風掃落葉之勢風靡不止呢?能否簡單的比較說是某位大家創造了一種風格,還是說他適應了大眾對于某一事物的欣賞和偏好而順勢而為的。對于這個問題,只是一點突發奇想而已,其實不應該是我們讀書筆記的“正規任務”,僅此自娛吧!
另外,看了此書,不禁聯想起了另一位社會學大家——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一書。雖然二者描述的現實以及作者的關注點有明顯的差異,但我們從這二者的比較中不難發現它們的異曲同工之處:對于調查地的現實片段所進行的觀察異常細致入微,并在實地資料、調查數據以及現場感受三者中實現一種平衡和統一,構建出其理論體系和分析的框架,最后能夠給人以極大的認同感。能達到這幾方面的著作其實就已經是相當難能可貴了;但對于此二書而言,如果僅僅如此,那它們也不會成為流傳至今的經典之作了。在我看來,它們骨子里最重要的通點就是作者通過其犀利的眼光加上嚴密的思維邏輯,把這些我們看來都很日常的材料進行了重新構建和解讀,以此勾勒出一種我們時常會有所察覺但卻只是一堆碎片、很難以言語表達的情境。而這也正是我們通過學術調查、研究所最需要培養和鍛煉的,也是我們這些初學者最為缺乏的。
一直有種觀點:我們現在寫論文、做學術研究,最忌諱的就是抱著一種為了論文而論文或是為了學術而學術的態度。但很可惜的是,越來越多的案例告訴了我:論文或是報告的寫作已經越來越偏離我們的初衷和目的了。現在的我們,在思維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上已經落后了很多,剩下的只是機械的套用他人的數學模型和公式,以此來為我們的結論服務。從這點上來看,看似是讓我們的分析推理變得更加嚴密、準確了,但事實上卻是我們對于事件洞察和分析能力的喪失,以至于我們需要通過外界的數據和模型類來為我們的推理和結論做靠山:我們已經很難做到用語言來深刻地表達事件背后的邏輯及其深層次理念了。此類變化已經把學術研究所能帶給我們的最有價值的鍛煉和提升都消耗殆盡,對此,我們卻樂此不疲:每天都在把自己關在一片數據和統計軟件中,仿佛對事件本身的分析和追蹤理解已經不再是其任務了。所以,現在重讀費老先生的書,是對于自身的一種反思和總結,還是很有必要的額!
正如費老先生自言的那樣,他對自己學術生活的一個嚴格要求就是“理論要和實踐相結合來為改革服務”。他在本書以及后續調查得出的基本結論中就包括很重要的一條:“中國農村的根本問題是農民饑餓的問題。而貧困的一個很重要的根源就在于農村的土地制度,出路就是改革土地制度”。費老先生在70多年前就已經清晰的看到中國農村的發展的基本障礙或是瓶頸了。這一方面讓我們對其學術能力以及對問題的洞察力深感敬佩,但另一點不得不引起我們思考的是:為什么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國家在發展農村的過程中,始終不能夠很好的解決農村的土地問題,這不能不說是對當前學術研究的一種嘲諷和無聲的鞭策,至于這種反思到底能否在新形勢下得到很好的處理,我們仍然需要去觀察和驗證。
貌似說了很多極端的話,加之水平有限,有不當之處請盡情批判,歡迎指正!
讀《江村經濟》有感錦集 篇2
混沌理論,是系統從有序突然變為無序狀態的一種演化理論,是對確定性系統中出現的內在“隨機過程”形成的途徑、機制的研討。
蝴蝶效應來源于美國氣象學家洛侖茲60年代初的發現.在《混沌學傳奇》與《分形論——奇異性探索》等書中皆有這樣的描述:“1961年冬季的一天,洛侖茲(E.Lorenz)在皇家麥克比型計算機上進行關于天氣預報的計算.為了考察一個很長的序列,他走了一條捷徑,沒有令計算機從頭運行,而是從中途開始.他把上次的輸出直接打入作為計算的初值,然后他穿過大廳下樓,去喝咖啡.一小時后,他回來時發生了出乎意料的事,他發現天氣變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離,在短時間內,相似性完全消失了.進一步的計算表明,輸入的細微差異可能很快成為輸出的巨大差別.這種現象被稱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在氣象預報中,稱為‘蝴蝶效應’.……”“洛侖茲最初使用的是海鷗效應.”“洛侖茲1979年12月29日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演講:‘可預言性: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會在得克薩斯引起龍卷
“一只老鼠引起的金融風暴”是混沌理論的一個生活實例,是個引子。
(一)我國當前經濟的嚴峻挑戰:“兩高四低”:
國民儲蓄率嚴重偏高,
預防性儲蓄偏高,城市40%,農村60%,并且是沉淀性儲蓄,
經濟增長中居民收入增長偏低,(影響內需)
國民收入分配中中低收入人群占比偏低,
儲蓄總量中居民儲蓄偏低,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消費,
國內整體消費水平偏低,投資與消費失衡
感想:我國采取重大財政,貨幣政策,(積極地財政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為保增長,更為與世界經濟周期變化錯峰,以防產生共振,否則那將是世界的災難,人民的災難,現在目的已經初步達到,保8任務已無懸念,世界經濟復蘇跡象漸顯,是該需要調整政策了——為了我國改革開放,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計得以實現,我們要按著我們的節奏走,不能被打亂節奏,不能影響我們中華民族2050年實現偉大復興的大計,否則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哀,代價太大了!
(二)山西經濟下滑的可能因素:
國際因素:國際金融危機,國際需求萎縮?能源需求
國內因素:有效需求不足,能源原材料價格波動?缺乏世界級視野,缺乏必要的避險工具,更缺乏人才。
結構性因素: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競爭力下降?產業升級緩慢,唯一亮點在“煤權改革”,但充滿爭議,結果還不明朗,謹慎樂觀。
周期性因素:本輪周期下行階段?結構單一,抗周期性差。
市場性因素:奧運行情撲空,庫存價格變化?缺乏人才,沒有全球視野,判斷國際經濟宏觀趨勢嚴重失誤,人才匱乏啊,亟待相應措施。
感想:每一個因素都需要我們研究,給于我們啟示,我們山西的經濟結構太單一,彈性相對較小,所以難以抵御大的“風浪”,我們要調結構,搞創新,培育新的產業,挖掘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的潛力,如文化旅游,餐飲娛樂都是有很大潛力的。
收獲:對宏觀經濟框架有了進一步認識,對山西經濟發展有了進一步理解,學習了張教授嚴謹的學術作風,謙遜的處世態度。
讀《江村經濟》有感錦集 篇3
2月22日聆聽了國務院研究室宏觀經濟研究司副司長郭克莎教授專題講座以后,使我受益匪淺,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不但需要智慧、勇氣、信心和決心,我也深深懂得接受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我。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市場競爭的加劇,我縣外出務工人員也紛紛返鄉,經調查,今年年初,共有返鄉農民工15970人,其中女農民工6375人,如何幫助返鄉女工就業創業和增收致富,是擺在縣各級婦聯面前的一件大事。各級婦聯要高度重視,結合實際、整合資源、創新載體,激勵廣大返鄉女工自主創業、就近就業,并積極協助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做好返鄉女農民工工作。
在新的形勢下,縣婦聯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xx大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中國婦女“十大”、江蘇省婦女“十一大”會議精神為指導思想,以泗陽縣第十次黨代會第二次會議精神為工作中心,始終堅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找準婦聯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把握工作的新特點、新規律,探索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切實履行好組織婦女、引導婦女、服務婦女和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的職責,以“爭做時代新女性,推進和諧新發展,共建美好新泗陽”為主題,以“緊盯大項目,干好大項目”為目標,號召全縣婦女大力開展“巾幗創業建功行動”、“萬名婦女培訓行動”、“愛心陽光援助行動”等三大行動,進一步發揮婦聯組織協調優勢,不斷開創婦女工作新局面。
為了加強對返鄉婦女教育培訓,盡快掌握實用技術,快速提升技能水平,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走出困境和低谷,作為縣婦聯主席就強化對返工農村婦女培訓,提高她們的素質,拓寬她們的就業渠道,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領導,確保工作取得實效。各級婦聯要把返鄉女農民工工作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內容,作為關系婦女民生的重大問題,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
二、加強調研,摸清底數。2月19日專門下發《關于做好返鄉女農民工有關工作的通知》(泗婦發[20xx]09號文件),要求各級婦聯要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并明確專人負責,認真抓好返鄉女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就業服務、權益保障等工作。掌握返鄉女農民工的基本情況。充分調動基層婦聯組織尤其是鄉鎮、村級婦代會組織的工作積極性,通過走訪村(社區)、組、戶,開展了調查摸底,及時準確掌握了返鄉女農民工的基本情況;及時了解情況,準確提供信息。
三、開展培訓,提高返鄉女農民工的就業再就業技能。加強與勞動農林、教育、科技等部門的密切聯系,要結合地方特色、產業特點和女性特色,組織返鄉女農民工參加縫紉、手工編織、電子、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的技能培訓,使她們充分享受國家培訓優惠政策,提高就業再就業能力;依托本地的工業園區,大力發展技信培訓,開展了缺工企業與返鄉女農民工崗位對接,實現返鄉女農民工的就近轉移、就業。
四、拓寬渠道,為他們提供創業平臺
積極為返鄉創業女性爭取創業場地、稅收優惠、金融信貸、就業扶持、創業服務等優惠政策和項目資金,為她們提供創業培訓、項目推介等指導和服務。
五、強化維權,切實維護返鄉女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積極協調勞動保障、信訪、司法、等部門,著力解決當前返鄉女農民工反映比較多,與農民群眾切實利益直接相關的問題,如拖欠克扣工資、工傷事故和重大疾病賠償等困難;利用各種形式宣傳、幫助廣大農村婦女增強法制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對嚴重侵害婦女權益的案件及時跟蹤,督促有關部門依法處理。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我們要始終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穿于婦女發展的全過程,樹立新的發展觀念,開拓新的發展思路,提出新的發展舉措。進一步統籌社會資源,搭建工作平臺,促進婦女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的統籌協調、婦聯工作與其他相關部門工作的統籌協調,是婦女工作構建社會化工作格局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