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讀者閱讀心得和感想2023(精選3篇)
名人傳讀者閱讀心得和感想2023 篇1
古今中外,一位又一位名人影響,激勵著我們,他們往往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難才鑄就了今日的輝煌。當我第一次翻開《名人傳》之《貝多芬傳》的時候,我被貝多芬忍痛負病堅持創作的精神感染了,我情不自禁地一頁又一頁地翻下去,隨之而來的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故事更是令我心潮起伏。
人盡皆知,貝多芬的音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那是他為后世留下的享用不盡的精神糧食。可貝多芬忍受病痛譜寫樂章,不受世俗鄙夷,不向權貴低頭的故事就少有人知了。讀了《名人傳》中貝多芬的故事,我牢牢記住了貝多芬的這句話:“幾個蒼蠅咬幾口,決不能羈住一匹奔騰向前的駿馬。”這不正是貝多芬堅貞不屈奮斗不止的心聲嗎?是的,當你全力前進時,勇士是決不會因為一些煩俗的小事而放慢或停止腳步的。我們的學習不也這樣嗎?在你努力向上時,別人突然說了幾句傷害你的話或受到其它打擊時,明事理的人定不會跟他斤斤計較,而是以平靜態度對待,勇敢堅持努力,以至達到取得成功。
再看《名人傳》中的米開朗基羅,一個不配的雕塑家,他用自己的血淚創作了一件件偉大的杰作。在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米開朗基羅英雄般的天才,有著藝術般的幻想,可是,從1520年到1527年間,生活的境遇讓天才米開朗基羅疲憊不堪,藝術的幻想,不斷地破滅,痛苦之后還是痛苦。”原來米開朗基羅沒有兒子,只有一個侄子,所以他把愛都傾注在侄子身上,但侄子卻不知思圖報,一次又一次的傷害著米開朗基羅,他徹底失望了。但盡管如此,他還是創作了許多輝煌的作品,勇敢堅持自己的想法。盡管他已不在人世,但他的作品仍激勵著我們奮斗不息。
名人們勇于堅持真理和正義,他們為創作表現人間真、善、美的世界而耗盡了畢生的心血,他們的一生,充滿著艱辛與苦難,但他們沒有放棄。我們要學習貝多芬的堅持不懈,學習米開朗基羅的勇敢抗爭……牢記只有敢于堅持才能鑄就天才。
名人傳讀者閱讀心得和感想2023 篇2
前段時間,我翻了下讀書時候的書籍,看到了《圍城》《愛的教育》等,于是我又拿起了《圍城》看了一遍。感觸和那時候又有不同。
小時候會跟著作者的筆跡,跟隨作者的想法去感悟這個文章的意境,但是現在更多的是自己的感觸。錢鐘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而我覺著圍城處處存在,任何人都會有面對圍城的時候,只是沒有那么深刻的認識,不會如錢鐘書那樣將這種感覺以文字表達出來。
我有2個侄女就相差2歲,當小侄女在喝藥的時候,大侄女總認為小侄女在吃的要比她的好吃,但是大人總不給她吃,總是推掉大人給他的零食,要吃小侄女的藥。吃藥就是那個圍城,圍城里的小侄女不喜歡吃這個藥,圍城外的大侄女想吃這個藥。
我們工作也經常會有這個情況發生。例如倉庫的倉管員。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倉管員是很輕松的活,只要管理庫存就好,但是這個管庫存也是一個技術活。首先要會電腦的基本操作;其次要和車間不同的員工打交道,如果發生流程不清楚或者無法溝通的還要找領導解決;再次要和供應商物流溝通,協商好卸貨事宜和到貨時間;最后才是倉庫庫存的管理和整理。
圍城里的倉管員感覺工作很繁瑣,車間員工只要手工操作,不需要那么多的溝通和電腦操作,心理滿是羨慕,而圍城外的車間員工則認為圍城里的倉管員坐在辦公室要比它們在車間工作輕松和舒適。其實這個是相對的,倉管員付出的更多是腦力,而車間員工付出更多的是自己的勞力,所以工作性質不同,所要承擔的工作責任也不同。
其實,那個圍城根本不存在,只是自己給自己建的一個借口。別人的家庭、別人的工作、別人的成就,那都是別人努力給自己爭取來的,在圍城外的你怎么可能了解別人的那些付出;而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失敗,那都是自己作的,在圍城里的你怎么可能了解圍城外的人的努力。所以圍城根本不存在,只是為了你自己用來區分和隔離他人的借口。一切只是你希望自己活成什么樣子而已。為了讓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必須要有付出,沒有付出你永遠是被圍城隔著的人,無論你是圍城里還是圍城外。
自己的人生不是靠想象的,是靠實踐的,不要在羨慕和向往中浪費自己的人生,應該用實踐來實現自己的人生。
名人傳讀者閱讀心得和感想2023 篇3
正如達爾文所說,《物種起源》從頭至尾是一篇"長篇的論爭”,作者為證明不同凡響的立論,列出很多不同尋常的證據,并親力親為,隨貝格爾號軍艦環游世界,進行探索。他親自做了許多關于物種的實驗,飼養很多生物,注重研究細節。并辯證地運用前人的記錄,結論。
經過五年的探索,他對物種起源問題做出大膽假設,并在好友萊爾和胡克的敦促下,把研究成果總結成為《物種起源》。雖然作者在很短時間內便寫完全書,但書在作者寫出了縝密的思維,充分的考量,權衡。書中涉獵眾多科學領域,作者不為其煩地列舉了許多例子,證明充分,充滿了超越時代的設想,細致入微的實驗過程,結果,體現出作者巧妙的構思,縝密的理論,治學得嚴謹,博大精深。
達爾文在劍橋大學1831屆近400名畢業生中排名第十,但他謙虛地稱自己不是個好學生。在書中,能讀出作者的謙虛謹慎。
他提及幾十個研究者,并寫出其中大部分人的觀點,研究成果,并發出精辟的見解,從他的洞見與雄辯中感嘆發現他的博學。
書中描寫了作者的辯證思考歷程,在了解作者的思維方式中,能發現很多被忽略的關鍵細節,也能發現許多獨創性的見解。作者作為一名學富五車的博物學家,在書中論證得游刃有余。作者的厚積薄發,可以見到作者對真理的熱。
究竟是達爾文成就了《物種起源》,還是《物種起源》成就了達爾文,無從辨別,但可以確定他們是互為靈魂的。從書中,可以見到達爾文為本書所做的鋪墊之廣博,設想之超前,結論對比之嚴謹。他為獲取真理,完成環球航行,與廣泛的各界學術佼佼者交流,博取眾家之長,辯證地使之成為自己的論據。他在朋友的林地上做實驗,在寬廣的地域上研究生物演化。從北極到居住地,他研究空間范圍非常寬廣,他研究的時間尺度達數億年,研究了許多地層,從眾多現象中發現自然的準則。在書中處處有知識,是對自然的探索,是對自然規則的考量,是對人類的重新定位。能拓寬視野,增長知識,發現科學思想,培養嚴謹態度,養成辯證思考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