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的心路》讀后感(通用3篇)
《朝圣的心路》讀后感 篇1
年前,當我徜徉在孩提時代的時候,我還依稀記得:草長鶯飛的清明時節,我的父親,總要帶我踏著布滿荊棘的山路,祭奠我的祖先。那種感覺,在那時的我看來,總是說不清道不明,但心中懷揣那種心情卻讓人難以釋懷。
這讓我相信世界上有那么一股力量,它無形卻暗藏能量,它讓我們披荊斬棘,勇往直前。而這種我現在知道被稱作“信仰”的力量,之前還被我當做是宗教或者類似神明的產物。周國平先生的哲學散文集《朝圣的心路》,字字珠璣,醍醐灌頂,讓我如若新生的嬰兒,方才感覺到無盡的光芒。
關于信仰,我一直偏執地認為只有形如“守望”或者“追求”的字眼才能與之相匹配,守望自由、追求光明……總是嚴肅而神圣的。我不知對錯與否,我很難否定這樣的想法,這讓我直到今日,依然堅信這個想法具有存在的價值。
任憑思緒車馬星空,我總是想起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那個主人公,他是被學校開除的中學生,玩世不恭,甚至有些憤世嫉俗,他厭惡這塵世平庸的一切。但就是這樣一個被認為一無是處的“不良青年”,卻有著偉大的理想:他想象懸崖邊有一大塊麥田,一大群孩子在麥田里玩,而他就站在懸崖做一個守望者,專門守護著孩子防止他們掉下懸崖。主人公的理想,更是一種信仰,今日的孩子們何嘗不是在懸崖邊的麥田里玩,麥田的有童趣和純真,懸崖下是空虛和物欲的深淵,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怎么能夠守護人類的未來。
帕斯卡爾說:人是被廢黜的國王,否則就不會因為自己失去王位而悲哀了。周國平先生在《朝圣的心路》里對此作出了進一步解釋:人的高貴靈魂必須擁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而這種精神生活,在我看來,便是我們的信仰。
有人質疑信仰存在的必要,但卻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根據柏拉圖以來西方哲學的傳統,每個人的存在都由肉身生活和靈魂生活,兩者分別對應動物性和神性。一個懷疑信仰的人,對自身就是一個懷疑。
信仰無疑使人高尚。一個有信仰的人,首先便是有所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愛情……一個人可以不相信神,但卻不能不相信神圣。在有信仰的人心目中,總有一些東西屬于人格與尊嚴的根本,是褻瀆不得的。不論他們身在怎樣的物欲橫流中,他們始終明白,心中的神圣是不容侵犯的。
信仰還讓人感知愛和信任。周國平先生在其《在黑暗中并肩行走》一文中與思想家史懷澤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并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我們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最誠摯的愛。”的確,我們都走在不同的人生軌跡,而正是這種信仰,讓我們感知到相互追求光明的努力,使我們相互鼓勵,相互給予愛與信任,而“不需要注視別人的臉和探視別人的心靈”。
信仰更讓我們有勇氣去面對困難。在尼采挑明“上帝死了”這個事實之后,信仰何以立足?這始終是困擾靈魂的難題。德裔美國哲學家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氣》一書中談道:有精神追求的勇氣便證明了信仰的存在。這似乎可以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得到證實:片中男主角安迪在經過20xx年的冤獄之后,終于靠著自己的力量,獲得自由。人生是不斷救贖自己的過程。唯用筆、用心記錄人本生存狀態,或好或壞,或悲或喜。周國平先生在書中也寫道:真正的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別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應該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標。
《朝圣的心路》讀后感 篇2
我覺得能遇到一本好書是一種緣分,并能在讀書的過程中有所感悟,與書本做一次靈魂的交流,這比看無數的書卻味同嚼蠟都來得有意義,這也是我所理解的讀書的要義之所在。
朝圣的心路,人之至性通往至圣之路。走在朝圣的路上,獨自守望各自的靈魂。朝圣的路途中,孤獨是必不可少的,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受孤獨的樂趣,就像書中所說的,因為在孤獨中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孤獨中有大快樂。有靈魂獨處的能力,關系到一個人能否真正的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唯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上帝,與神秘與宇宙的無限之謎相遇,F在的社會太浮躁了,重消費重娛樂,人們往往靜不下心來與自己的靈魂對話,沒時間與好友談心,做深沉的交流,一切你光掠影,都流于表面,流于淺薄。人難得有真正孤獨的時候,而許都人卻害怕,害怕他們在孤獨中真切地面對自己,面對現實,于是選擇了逃避,選擇了虛假的熱鬧,周旋于各種應酬,漸漸地,迷失了自我。獨處需要一種勇氣,敢于直面自我的勇氣自傲與自己靈魂對話的過程中,或許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學會獨處是一種能力的體現,真正的孤獨并非只有空虛,而是內心豐盈不需要太多外部世界的干擾。
執著是內心的一種執念,因為對心中的某個目標或理想的世界念念不忘而孜孜以求。在執著的過程中,人們用勇氣證明了自己的信仰。在面對眾多未知的情況下,仍能堅持自己的路,一心一意的走下去,個中滋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有過執著。不要說佛門中人就沒有執著,同樣也有,從古至今,能真正做到無欲無求的又有多少呢?有人說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這話有一定道理,因為得不到,你永遠都會自己沉浸在當自己擁有的幻想中。同時執著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因為執著,所以追求,所以永不言棄。他之于人生是一種無形的推動力。但如果執著的程度超越了人的最大能力的限度時,就會變成一種可怕的東西。因為費盡心思都得不到,就會心生怨念,埋怨一切可以埋怨的,并以此作為借口,不擇手段地去爭奪,從而使自己陷入了泥潭之中。執著也需要一個尺度,一個丈量人生的尺度。只有把握好這個尺度,才能保證自己在“平衡木”上揮灑自如。
世界無限廣闊,誘惑永無止境。然而,屬于每一個人的現實可能性終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對一切可能性保持著開放的心態,因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時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拋下自己的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老子說:“不失其所者久。”一個人無論平凡還是偉大,只要他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并且把自己喜歡做的做的盡善盡美,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于是,他不但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承受外界的壓力,而且會有足夠的清醒去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的機會。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的現象。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得而復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果來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
對于人生,對于生活,我們總會有很多感悟與感受,并能在這一次次風感悟中使自己漸入佳境,不斷的豐富和完善自己,這是我們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們朝圣的心路。我們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但我們必須有值得我們信仰的信仰,并為之付出努力,守護好我們的信仰與靈魂。
《朝圣的心路》讀后感 篇3
活著很難,很苦,很累;所以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
“人生就像心電圖,一帆風順,你就掛了!边@句話在之前對我感觸不大,可在看了余華的《活著》后,我才真正的理解,是挺諷刺的,一帆風順,災禍也就真的來了,不頂風而行,不逆游而上,你只會被摔著粉身碎骨,人生就是一場鬧劇,就像硬幣的兩面,一半好一半壞,只有好和壞拼湊起來,才會是一塊完整的硬幣,才會是人生。
在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福貴講起了他自己:他以前是一個富少,成天往城里跑,煙花巷子里,睡錯了床,他挺悠閑的,他知道自己有資本,但煙花巷子太溫柔,他真正愛著的是讓他后悔一生的賭場,或許是他傻吧,自己挖了個坑把自己坑進去了,我在想,如果那天晚上他和家珍走了,會變得不一樣嗎?怎么可能會不一樣,他的性子,他所生活到現在的一切沒有變,又會變什么呢?他輸了,因為他只看到自己有什么,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失去的太多了,他的父親知道后,沒有打罵,他把地產田地換成了銅幣讓福貴扛過去。徐家出了兩個敗家子,牛變成了羊,羊又變成了鵝,鵝有變成了雞,到最后連雞也沒有了,福貴的'爹也去了。
福貴也不在是以前的福貴了,他要養活自己,他租了五畝地,從早忙到晚,妻子被接走了,福貴變了,他的命是苦的,但無悔啊!他認為自己的妻子是最好的,兒女是最孝順的,哪怕到最后,只剩一只牛陪著自己。
我沒經歷過那段時代,我不懂,但有慶的死卻讓我泣不成聲!不過或許,在這個動亂的年代,死去或許能少受點苦,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親人相繼離去,福貴的生命也失去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年頭,他看著親人一個個離去,我不知道他怎么想,他進述時,還是那么寧靜,是麻木了?就像看一本書,或許帶給你或喜或痛或麻木不仁的感覺,可人生也還要繼續過,還是會出現新的章節,可那有那么容易就過去,失去親人的痛苦怎么能夠忘卻,只是暫時想不起來罷了,但那種撕心裂肺的痛,又豈能是我們能夠理解的?
表面上的安靜并代表真正的安靜,內心的波濤洶涌才是真的。其實,老人“福貴”講述自己四十年前自己,讓我覺得,最快的是時間,最慢的也是時間,春去冬來,一年就過去了,四十年間,有太多的遺憾,或許我不該去批判一個人的人生,因為我不是他,我不該去批判一個人的選擇,因為我沒經歷過。
福貴和他的!案YF”一起回去時,福貴嘴里念叨著“有慶、二喜、家珍、風霞、苦根!蔽铱蕹鰜砹,這是一個老人以他的方式紀念、寄托已經離他遠去的人,一個又一個親人,要有多堅強,才能在動亂的社會,埋葬一個又一個的親人,目睹一個又一個被死神無情奪走的生命,還能如此平靜的把自己的一生,一個悲慘但卻再也回不去的故事,講述的淋漓盡致,他成功的活著,在精神上,活著很好,他不再痛苦,他可能就這么悄悄的,那一天就能與親人團聚了。
《活著》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觸不只是一星半點,我不懂那個時代,但我知道,無論什么時候,人心里想活著的欲望,親人離去的痛苦,獨自一人活著的孤獨,如野獸一般的人性,是最基本,也是你我都擁有的,無論過多久,那種最原始的感觸就是最深的感觸,無論跨越多少時代,多少國家,他是最好的歷史,最復雜、痛苦的中國變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