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懷念母親感悟(精選9篇)
閱讀懷念母親感悟 篇1
今天我們學習了《懷念母親》這篇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作者來家奔喪的過程中,作者的母親已經去世了。后來,作者到國外去念書,他幾乎每天都會夢到自己的母親和祖國母親,這兩個人一直陪伴了作者十一年。
我喜歡這幾句:“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心理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并不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我感受到了作者身在異國他鄉,原來親人,心中憂愁孤寂,因而感到凄涼,但遠離家鄉的日子,但有時想故國的親朋好友,他們無處不在,心中多了一絲安慰,一絲甜蜜。我現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想故國的朋友。我有時想得簡直不能忍耐。感受到作者對祖國母親,無法抑制的思之情。
通過這樣描繪,我想到了自己的母親,我的母親是一個吃苦的人,從小就苦,她為了我們奉獻多少。有一次,在天高氣爽的早晨,竟然下起了雨,一直下到了中午,媽媽來給我送傘的時候,我看見她,滿身都是濕的,恐怕在給我送傘的時候弄得,可是事實不是這樣子的,是媽媽急著給我送傘的時候沒有打傘給雨弄濕了。
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她們可以為了自己的兒女甚至連性命都不要。我們沒有理由不報答他們,恐怕天下的子女都報答不了的。
閱讀懷念母親感悟 篇2
今天,我讀了季羨林先生寫的《懷念母親》這篇文章。讀完之后,我頗為感動,不時的傷心難過。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季羨林爺爺懷念她兩位母親的事。季羨林6歲時就離開了他的生母,直到大學二年級,這段時間,他在家中只待了幾天,他原本想大學畢業以后,就奉養母親,補下多年的虧欠,可偏偏“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母親在季羨林讀大二時就離開了人世,僅僅活了40多歲,為此季羨林非常懊悔。后來,作者去哥廷根留學的日子,思念中多了祖國母親。
讀著讀著,我的眼睛里冒出了一顆又一顆的淚珠。當我讀到“我痛哭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的時候,我確切的體會到了,作者因為母親去世而痛苦、懊悔、自責的心情,再聯系下文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作者對生母的敬意和愛慕是那樣真摯,讀到這兒時,我不禁感到一股悲傷之情涌上心頭,一個失去了最親最愛的人,該那么傷心。我帶著這種難受的心情,繼續讀了下去,當我又讀到“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從這句話中,我讀出了季羨林爺爺思念祖國的情感。
讀了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愛,我想起了自己的媽媽,我6歲那年的一個北風呼嘯的夜晚,我躺在床上,發燒到了39度,媽媽的眉頭緊鎖,不停地拿水給我喝,我隱隱約約看到媽媽的額頭上出現了晶瑩的汗珠,嘴里念叨著:“怎么辦?怎么辦?”媽媽突然張開雙臂,抱著我就跑,迎著北風,把我送到醫院,守在床邊等我醒來。
雖然我讀完了這篇文章,可是文章的內容仍在我的腦海。以后,我一定會愛我的媽媽。
閱讀懷念母親感悟 篇3
母愛是無私的,母愛是偉大的,然而每人卻只有一位母親、享有一份母愛,而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懷念母親》,作者卻有著兩位母親。一位是生身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
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作者六歲便離開了生母,在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這給作者留下了終天之恨,后來作者到德國留學,祖國母親又成了作者夢中的牽掛,這種感情異常強烈,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著作者度過了他在歐洲的十一年時光,這篇課文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生身母親永久的思念與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和崇敬。
讀完這篇課文,我的感觸很深,我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設年代、生活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早上,剛起床,床頭早已放好了母親為我準備的衣服,桌上早已擺滿了母親為我準備的我愛吃的飯菜,與作者相比,我比作者好一百倍,我真是太幸福了,就這樣,我還是不是得對母親發脾氣,惹母親生氣,我真為我的過錯感到愧疚!
所以,我更珍惜母愛了!
閱讀懷念母親感悟 篇4
今天,我們學了第六課,是作家季羨林的《懷念母親》。 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我一定要向季羨林學習。我有時對母親發脾氣;有時還偷懶,沒有更努力地學習。而他從小失去了母親,得不到母親的呵護,卻沒有受影響,反而更加熱愛、思念母親,更加勤奮學習,考取了博士學位,并去德國留學。在哥廷根的時候,他并沒有忘記母親。在《永久的悔》這篇文章中,他說:“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沒能孝敬母親。”這樣一位大學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后悔的竟然是沒能孝敬母親,這太不可思議了!
我在生活中要向季羨林學習,從小孝敬母親,幫助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哪怕只是幫她泡一杯熱茶、拿一雙拖鞋。何況我已經長大了,能作一些復雜的家務了。不然,如果她像作者的母親一樣早逝,再想孝敬她也沒時間了。
閱讀懷念母親感悟 篇5
讀完《懷念母親》這篇文章后,我的內心有了無限的感慨……
本文主要講述的是季羨林爺爺6歲離開生母,在就讀大學二年級時,母親棄養。在這期間季羨林爺爺只回過兩次故鄉,都是奔喪,只待了幾天。因此,季羨林爺爺抱終天之恨,悔恨自己沒能盡孝。
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的人即使滿嘴都是“孝、孝、孝”字,卻只是嘴上說說而已。真正做到孝其實并不難,哪怕只是在母親感冒時為她送上一杯糖漿水,在她下班時為她送上一杯濃濃的熱茶,在她憂慮時去安慰安慰她……這些都是孝順的表現。可是,即使只是這些,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季羨林爺爺還在文章中提到過,他在離開自己的故鄉——中國,留學在哥廷根時,想念中國的念頭就不斷地涌上心頭。有時想念中國的念頭強烈起來后,留在國外的念頭竟消失的無影無蹤。
而有的人就跟季羨林爺爺恰恰相反:他出國旅游時,在國外吃好喝好,竟把祖國忘得一干二凈。當他回國時,還是戀戀不舍;還有甚者(即有條件的人),還在國外定居了!這時,我真想問他們一句話:“你們平時滿口的愛國都哪兒去了?”
我想,生活中的“孝”、“愛國”不是只喊口號就能喊出來的,實際行動或許比口號更有意義。
閱讀懷念母親感悟 篇6
看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后,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思念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
這篇課文是以回憶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敬意和愛慕,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生母永久的愧疚和對祖國母親永恒的依戀、思念。令人最為費解也最為對兩位母親的懷念的是這一句:“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心里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在這一句中,作者的想要表達的情感是,作者在他國的時間很長,與親人的接觸少了,心中不僅有憂愁,還有無限的思念,這是作者變得十分凄涼,但是當作者想起在故國時的生活情景、好朋友時,心中又多了一份安慰,一絲甜蜜。在這一段中,作者通過比較的方式,將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懷念表達的淋漓盡致,從而體現出作者的思念。再看看這兩句:“看到她的神情,我想到自己長眠于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和這一句:“天色陰的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國了。”看看,看看,僅僅一個神情便能想到母親,僅僅一個陰如黑夜的暗天便可想到故國,從中可見作者對生母和祖國母親之間多么深的思念和眷戀呀!還有最令人深刻的兩句話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和:“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從第一句的頻來入夢就讓我明白他對祖國母親多么深的愛與思念,只有不停的思念一個人,才會做這樣一個夢,而且不是一次兩次,而是經常。則第二句的“天哪”一詞可以讓我感覺到作者的內心是多么的絕望、痛苦和對他生母的愧疚。
同學們,讀完這篇課文后,我們可以看到季羨林老先生的悔恨,也請讓我們把握親人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吧!
閱讀懷念母親感悟 篇7
今天我讀了《懷念母親》這篇文章,讀完后,卻發現不知什么時候,眼睛里早已熱淚盈眶。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親生母親與祖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并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
當我讀到第二自然段時,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掉了下來。作者六歲就離開了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間僅僅回故鄉兩次,而且都是奔喪,才陪了母親幾天。當他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季羨林得知這個消息時,整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是啊,母親在臨終前也未見上自己最親愛的兒子一面。這時,我明白了:什么金錢、榮譽、地位……都沒有這難能可貴的親情重要。作者季老為此悔恨終生。
再看看生活中的我吧。別說是做家務,就連幫父母洗腳、按摩這樣的小事都不做。父母辛辛苦苦做好的飯菜,只要是稍有一點不合我的口味,我就挑三揀四。沒辦法,父母只好為我重做。有一次,媽媽讓我掃地,我撅著嘴拿起掃把在地上隨便畫了幾下,就算完工了。媽媽數落了我兩句,可我卻與媽媽頂起嘴來。唉,現在想起來,真后悔!
同學們,千萬不要等到自己后悔時……現在哪怕是在父母下班后給他們遞上一雙拖鞋,送上一杯熱茶,給父母捶捶背、捏捏腰……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能給他們極大的安慰。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孝敬父母!
閱讀懷念母親感悟 篇8
這是一篇由季羨林老爺爺寫的文章,回顧他老人家,幾十年前的時光,在國外讀書的時候,想念母親的事。
季羨林老爺爺在六歲時就離開生母,去城里住。中間只回過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他母親身邊呆了幾天,仍然回到城里。在他大學二年級的時候,他的母親棄養,只活了40多歲。季羨林老爺爺當時很痛苦。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他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后來他到德國留學,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鎮上不知道是為什么,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這是第一次離開她。離開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個月,不知道是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季羨林老爺爺在他的日記上寫到: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氛圍里,活動起來。這活動是輕微的,我簡直不知道有這樣的活動。我想到故鄉,故鄉里的老朋友,心里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卻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1月18日
從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向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家來,從學校回家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兒子只是不來,她的神色有點沮喪。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來的。我看了她的神氣,想到自己的在故鄉地下臥著的母親,我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11月20日
我現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想故國里的朋友。我有時簡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發上,聽風聲在窗外過路。風里夾著雨。天色陰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國了。
季羨林老爺爺還寫了一篇散文,名字叫《尋夢》。開頭是:
夜里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
最后一段是:
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季羨林老爺爺在國外不僅不忘記自己的母親,連自己的祖國母親,也從未忘記。特別是那句:一想到生我的母親和祖國母親,我就心潮騰涌,留在國外的念頭連個影都沒有。這句話實在是太經典了,極其形象的表現出季羨林老爺爺想母親的那種心情。
對,我們的一生就是要兩個母親,生母和祖國母親,相比較一定不相上下。
閱讀懷念母親感悟 篇9
我出生于山東省高密縣一個偏僻落后的鄉村。5歲的時候,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艱難的歲月。生活留給我最初的記憶是母親坐在一棵白花盛開的梨樹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紅色的棒槌,在一塊白色的石頭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綠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濺到母親的胸前,空氣中彌漫著野菜汁液苦澀的氣味。那棒槌敲打野菜發出的聲音,沉悶而潮濕,讓我的心感到一陣陣地緊縮。
這個記憶的畫面中更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里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當時,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饑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她一邊捶打野菜一邊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這一細節,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義。
我母親沒讀過書,不認識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難,真是難以盡述。戰爭、饑餓、疾病,在那樣的苦難中,是什么樣的力量支撐她活下來,是什么樣的力量使她在饑腸轆轆、疾病纏身時還能歌唱?我在母親生前,一直想跟她談談這個問題,但每次我都感到沒有資格向母親提問。有一段時間,村子里連續自殺了幾個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種巨大的恐懼。那時候我們家正是最艱難的時刻,父親被人誣陷,家里存糧無多,母親舊病復發,無錢醫治。我總是擔心母親走上自尋短見的絕路。每當我下工歸來時,一進門就要大聲喊叫,只有聽到母親的回答時,心中才感到一塊石頭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來已是傍晚,母親沒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欄、磨房、廁所里去尋找,都沒有母親的蹤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不由地大聲哭起來。這時,母親從外邊走了進來。母親對我的哭泣非常不滿,她認為一個人尤其是男人不應該隨便哭泣。她追問我為什么哭。我含糊其詞,不敢對她說出我的擔憂。母親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對我說:孩子,放心吧,閻王爺不叫我是不會去的!
母親的話雖然腔調不高,但使我陡然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和對于未來的希望。多少年后,當我回憶起母親這句話時,心中更是充滿了感動,這是一個母親對她的憂心忡忡的兒子做出的莊嚴承諾。活下去,無論多么艱難也要活下去!現在,盡管母親已經被閻王爺叫去了,但母親這句話里所包含著的面對苦難掙扎著活下去的勇氣,將永遠伴隨著我,激勵著我。
我曾經從電視上看到過一個讓我終生難忘的畫面:以色列重炮轟擊貝魯特后,滾滾的硝煙尚未散去,一個面容憔悴、身上沾滿泥土的老太太便從屋子里搬出一個小箱子,箱子里有幾根碧綠的黃瓜和幾根碧綠的芹菜。她站在路邊叫賣蔬菜。當記者把攝像機對準她時,她高高地舉起拳頭,嗓音嘶啞但異常堅定地說: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即使吃這里的沙土,我們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話讓我感到驚心動魄,女人、母親、土地、生命,這些偉大的概念在我腦海中翻騰著,使我感到了一種不可消滅的精神力量,這種即使吃著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類歷盡劫難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證。這種對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學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