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精選9篇)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1
我們一直以為一些負面情緒,如壞習慣、痛苦、悲傷、憤怒、恐懼等是不好的,甚至認為這些是不完美的,阻礙了我們成長,我們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們。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作者從新的角度、用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這些壞情緒,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和正面意義。這些情緒是伴隨我們一生的,而且這些情緒并不是我們的敵人,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應該接納它們,并要感謝它們讓我們越來越堅強,體驗更多生命的無限精彩。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2
喜歡武志紅的書,幾乎每一本都買了都看了,在我的書架上占了一排,不過這一本卻是我最喜歡的。書讀了一個星期,讀得慢是因為舍不得太快讀完。其實打開每一本書的時候我們都想要好好的品味,慢慢的去讀,可是多數書卻會讓你感覺讀得太慢,簡直是對自己時間的浪費,這就是好書的魅力吧。讀完之后,我還想去讀第二遍,不過要等一年或者兩年。
書名起得有點繞嘴,也許改成“感謝不完美的自己”更順溜一點,不過以前看過一本《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所以為了避免重復才只好這樣了吧。書越出越多,好的書名也不夠用了。這本書算是武志紅的早期作品了,這次看到的是再版。一般作家第一本書往往寫得一般,因為沒有經驗,有了第一本的自信,接下來的兩三本,往往是一個高峰,前半生的積累在這里噴涌而出,往往成名作都是早期的作品。
心理學的書沒少讀,不過真正的精品不多,能夠值得我們慢慢讀,甚至反復讀的精品,簡直是鳳毛麟角了。所以遇到一本,心情就好像看到窗外春暖花開的景色一樣,非常溫潤。
我們都知道自己不完美,可是卻并不真正了解我們自己,我們認同的自己往往是另一個自己,于是就產生了各種矛盾沖突糾結困擾,這就是心理問題的根源。當我們真正了解了我們的缺陷,認同并接受了有缺陷的自己,我們的內心就和諧了。
書里面還深入地介紹了悲傷、憤怒、恐懼、內疚這些問題的心理根源,其實無論什么心理問題,根源都是在我們的童年,都可以在我們的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因為我們的心理模式在我們的童年形成,長大以后就不會再發生改變。所以我們身上每一個問題的根源,尋根究底,都有童年深層次的原因在里面。問題越嚴重,根源就越深。那么能不能不讓我們的孩子受傷,給他們一個完美的童年呢?
那也是不可能的,沒有傷害就沒有成長,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童年,愛得太少,可能會有分離傷害,愛得太多,可能會有吞沒傷害,所以我們只能避免給我們的孩子嚴重的傷害,卻不可能給他們一個沒有傷害的人生。
我們都是帶著傷口成長起來,心靈的傷口就好像身體的疾病一樣,你不可能做到完全沒有疾病,健康只是讓你避免重大疾病罷了。從小一點毛病都沒有,在保溫箱里面長大的孩子,一旦遇到了疾病,往往就無能為力了。
不過我們無論遇到了什么樣的心靈創傷,都不是無可救藥的,都有治愈的機會和可能,除了偶然,還有就是可以通過心理醫生,可以通過學習心理學,可以通過有了自己的孩子,重新經歷和思考自己的童年,等等方式,讓我們真正認識自己的童年,認識自己,從而平復自己的創傷,去開始新的生活。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3
我一直覺得這本書的標題修改為《感謝不完美的自己》更好一些,因為我想可能是首先要感謝自己,其次是表達不完美。但讀完這本書后才明白作者的苦心——先感謝不完美,再來感謝自己。這樣的順序到并無什么其他意思,就是給人不一樣的感覺。自己的不完美和不完美的自己,聽起來沒有太大差別,但喜歡玩味文字的人總是能感受到不同。
書中講述了很多個細小、平凡而不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治療的案例,這些案例或許你不做心理醫生完全無法接受和理解。在我讀《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時候,就被那各種各樣的“有問題、不正常”的人所折服,讀完之后我還在想,為什么有這樣的人存在?過去這么多年,我還記得書中的故事和人,我還想不明白他們到底是天才還是瘋子,這么一本書感動我這么多年,唯一的理由是這本書擴充了我對“人”這個種類的認知基礎知識!而這本《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則給了我一種心理學入門的基礎知識的感覺。書中沒有太多的專業詞匯,也沒有那么多難記且生僻的外國名字,有的是一個個普通而平凡的小故事,通過顯而易見的道理告訴你很多個心理學的偉大道理。
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中比較震撼我的是這樣一個觀點:不是去消除、壓抑或克制人性中的惡,而是要轉化這樣的惡為一種善的動力和哲學。這個觀點比較震撼我的是因為一般的心理學、成功學都會告訴你如何去避免失敗、或在失敗后如何走出壓抑而悲傷的氛圍…,這是個思路的轉變。人的情緒和行為很多時候是非常特別而脆弱的,所以如果強力去壓制某一種欲望,站在整個人生的角度來觀察,這種壓制并不是有利的。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從小家里窮吃不起餃子,現在自己參加工作了可以無限制的吃餃子了,于是很多山溝溝里出來的人有了一個特殊的愛好“吃餃子”,甚至遇到節假日都要以吃餃子為慶祝方式(因為窮人家是每年才吃一次餃子的)。這就是因為“吃餃子”這樣的一個欲望不是被釋放了,而是一直存在心理被壓抑、壓制了很多年,當你有能力去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會是過量而且不當的。這也能很好的解釋貪官的問題:因為從小窮怕了、三十幾歲還窮的沒有錢取媳婦,于是等到五十多歲突然有了很多錢、權,誰一下子有能力控制得住這個被壓抑多年的欲望呢?所以,這個欲望的壓抑、釋放與轉換不僅僅是一個心理學問題,也很有可能是一個社會學的難題。
在我讀這本書之前還知道一點心理學常識,就是挖掘你產生這樣的心理、行為的根源,才能解決你這個心理問題。一些書上把這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叫做“找到心橋”,就是在你心里面架起一座橋,讓你走過橋的對岸,去看一看真實的你自己及發生事故的現場,從而找到解決的辦法。這樣的思路,其實還是在想辦法完全解決你心里的問題,而很多時候壓抑多年的心病通常不會在短時間內完全釋放(當然,很多時候就是在一瞬之間釋放的)。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則提出了一個思路,通過轉換(把憤怒轉變成訴說,把訴說轉變成傾訴,再把傾訴轉變為交談,把交談轉變為找尋問題,這樣,找到問題接能解決問題)從而解決心理的一些問題。這個思路非常不錯,是因為很多時候一些壓抑的事情無法釋放,但大部分人都是有最喜歡和最討厭的事情,這兩者之間一定能互相轉換的介質和可能。
國外很多研究心理學和行為學的某雜志說,長期被某一件事情或者人壓抑的話,一定會產生非常強烈的報復心理。而如何解決一個人根深蒂固的報復心理,通過這個轉換的思路,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這是一本心理學手冊,很多小品文講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解決了病人的問題,通常,也能解決我們思考不了的一些問題。這便是讀書的意義之一,解決自己思考不了的問題!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4
作者筆下的阿米爾膽小又勇敢,而哈桑勇敢又怯懦,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在文中第一次出現,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的,最后一次,是阿米爾對索拉博,也就是哈桑的兒子所說的,阿米爾最終還是得到了救贖,追向了屬于索拉博的風箏。書的后記中寫道“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地追。”在看過這本書后,我又去看了一些書評,有一個是這樣描寫的,哈桑的風箏是他的少爺阿米爾,他追;阿米爾的風箏是他的父親,他追;索拉博的風箏是安寧,他追。但我其實對后記中關于風箏的寓意更為認同,風箏想象征意義的,它是友情,親情,愛情,也是正直,勇敢,善良。
阿米爾,一個阿富汗的富家少爺,與仆人哈桑十分要好,但在一次風箏比賽后一切都改變了,哈桑受到了侮辱,阿米爾因為怯懦不敢施以援手站在不遠處的巷口旁觀了一切,二人對此都心知肚明,哈桑沒有責怪也沒有質問阿米爾,但阿米爾卻再也無法面對哈桑了,他懦弱、嫉妒,用卑劣的手段逼走了哈桑,不久,戰爭打響,他隨著父親逃亡了美國。二十多年過去了,久違的故鄉,相似的悲劇再度發生,這次,懦弱的阿米爾勇敢或因愧疚站在了索拉博的身前塔利班的對面,一個懦夫忘了自己是什么人,這是阿米爾對自己的評價,索拉博,哈桑的兒子救了他,也救了自己,二十多年前哈桑情急之下的話說在他兒子索拉博的身上竟成了讖語,最終阿米爾的贖罪之旅得到了救贖。
讀過這本書的大部分人的感謝圍繞著救贖和勇敢。
我討厭阿米爾,不是因為他在巷口的置若罔聞,也不是因為他用卑劣的手段逼走哈桑,而是在那個小旅館里,他的失諾差點害死了索拉博,我看到那一節的時候,我真的很憤怒,我無法也不想理解阿米爾,無論怎樣失諾的都是他,他不守諾言,他答應不管怎樣都不會送索拉博去孤兒院,他堅持了,沒堅持住,或許會有人說,這有什么?不過都是為了讓索拉博能夠去往美國。難道阿米爾他忘了對索拉博而言,孤兒院是什么?說地獄都不為過,他就算死也不去孤兒院,那個噩夢,那個地獄,阿米爾對于這一點應該很清楚的,所以他才會做出那個承諾。很多人不理解索拉博去往美國后的表現,我想,索拉博應該是很失望,他不再信任阿米爾,也不再相信任何人。
有很多人無法理解被爽約的那份不快,那種失落感無法言語,我本人由于很多原因而過于重視承諾,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經常因為對方的一件小事的失諾而大發雷霆,那種對方無法彌補的失落感,其實更多的是失望,每次對方對我失諾后,我都會很痛心,會迷茫,進而對一切懷疑,對自己否定。小時候我和母親關系非常好,但后來,算是我單方面的疏遠了,她無數次的失信終于磨滅了我對她的信任,以至于到最后,她答應帶我去某某地方玩我都無法報以憧憬,我很討厭為失信找借口,失信失信,失去信任,當阿米爾向索拉博解釋時,我很是不恥,他明知道,索拉博要的是什么,他的解釋只是在安慰自己不是么?我從來不覺得我小題大做,細節決定成敗,信賴是一點點積累的,但崩潰只一朝一夕,如果你連最小的承諾都無法兌現,你怎能奢望我委你重任?
失諾對于一個人的傷害到底會有多大,我不知道,但阿米爾的失諾差點是索拉博再也無法去往美國,我相信,在之后,阿米爾不僅是對索拉博還有對其他人都不會再輕易違背自己的諾言,那樣的傷害,他,承擔不起,縱然,索拉博再也無法全心全意的信任阿米爾了。
古人說,一失足成千古恨,一諾重千金,今日我再次從這本書中感到。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5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在教學生涯中,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肩上的重擔,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國以來規模、涉及內容面的一次課程改革。它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從中體會到了課程改革對課堂、對教師、對學生的沖擊,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寒假,我有幸拜讀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于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人說:讀書足以移情,足以,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假,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就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同時也會讓人收獲非淺。范梅南先生說,機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師要做到“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必須具備諸多素質和條件。我以為,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中國臺灣教育家高震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為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么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游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贊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里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用你的腳尖輕盈地點地,聽腳步聲在走廊里擊起快樂的回響。那些特別的孩子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圣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后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于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數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條說:“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表述是貫穿于新課程標準的一條紅線。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并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質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脫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不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更新程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范圍不能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于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么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如果教師能做到精通專業,又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并善于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就能信手拈來,馳騁自如,找到偶發事件與教學任務之間的聯系。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6
為了豐富教師的假期生活,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更為了引導廣大教師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學校領導在上學期期末為老師們精心準備了一份禮物---書籍。
手捧《追尋的腳步》《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習慣的養成與改變》和《家校溝通,沒有痛過你不會懂》這幾本書,我的假期生活由此拉開了序幕……在讀完這幾本書后,我也有了幾點自己的想法,在此,簡單記錄:
首先,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在讀《習慣的養成與改變》。這本書的形成,是作者在閱讀葉圣陶老先生《如果我當教師》以及一位美國作家撰寫的《習慣的力量》這兩本書后,以讀書筆記的形式上傳網絡,引起廣大教師網友熱議。而我作為一名低年級的老師,在研讀這本書時,我深刻體會到一個人如果養成了好的習慣,就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一輩子都償還不完它的債務。
俗話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所以說,我們有必要讓我們的孩子從小養成許多好的習慣。因此,無論是在剛開學的行為習慣,還是學習習慣,我都對孩子做了系統的要求,希望幫助孩子們養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其次,作為一名教師,在讀完《追尋的腳步》和《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這兩本書時,讓我更加明白了自己前進的方向。我是一名年輕教師,我應該有自己的追求,無論是在教育教學,還是在教科研中,努力提升自己,不能總是握著一張教育的舊船票,一直在重復昨天的故事。有進步、有突破、有創新……這才是我應該時時提醒自己追尋的方向!
最后,《家校溝通,沒有痛過你不會懂》是梅洪建老師帶班理念由理論到實踐的落地之作,無情地揭開偽家校溝通的面紗,他“特立獨行”地提出家校溝通的“三經四緯”,梅老師命之為“溝通之道”。他痛過,所以他懂得得失之間的比較很剖析,所以他懂得。梅老師做班主任是有智慧的,因他把所謂的“情感”和“思想”,化為每一天的教育行為。而在開學之初的教師大講壇上,聽了鄭老師的一番話后,我發現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智慧型老師,他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展示的就是他們的教育智慧。因此,作為一名年輕老師,多看、多學,相信我的教師之路一定會走的更順暢。
書是磚瓦,可以構筑知識與人格的大廈。書是甘露,可以滋潤龜裂的心田。讀書可以讓精神愈加充實,學識更加淵博。為了成為一名擁有人格魅力的老師,多讀書,讀好書!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7
臨放暑假的時候,班主任推薦我們每人在暑假期間讀五本好書。其中就有德國幻想文學作家米切爾·恩德的經典繪本—《犟龜》。
帶著疑問我走進了小烏龜陶陶的童話世界。故事講的是森林里住著一只無憂無慮的小烏龜陶陶,她每天過著悠閑自在的日子。一天她聽到一個喜訊:動物王國的首領獅王28世要舉行婚禮啦!邀請全體小動物去參加他的婚禮,烏龜陶陶也高高興興的前去祝賀。
一路上她遇到了許多困難,要穿過一片荊棘叢生的樹林、沼澤,比起這些困難,更讓人心灰意冷的是許多小動物跑來“好心”的勸她,有的說她走錯了方向,有的覺得她走的太慢,不可能到達,有的說獅王的婚禮取消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勸她放棄。
陶陶并沒有聽信他們的勸阻,她堅信自己一步一步總能總能走到頭。最后陶陶趕到了獅子洞,盡管沒有趕上獅王28世的婚禮,但幸運的是意外的趕上了獅王29世的婚禮!
讀了這個故事,我從陶陶身上學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不畏艱難,堅韌不拔,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以后我也要向陶陶學習,刻苦努力學習,相信不久的將來我一定能夠取得可喜的成績。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8
暑假里我讀了一本有趣的書《裝在口袋里的爸爸》,好奇的你一定會問:為什么叫裝在口袋里的爸爸呢?這也是吸引我讀下去的原因。
話說小主人公楊歌的媽媽每次離開家出去走一圈,就會有生不完的氣。媽媽把氣撒在爸爸身上,媽媽每發一次火,爸爸的身體便縮小一點,也不知媽媽發了多少次火,居然把原來身高1米80的爸爸變成了一個可以捧在手心里那么大小只有6厘米高的一個小人兒了!
在爸爸變小的這段時間里,媽媽把變小的爸爸交給楊歌照顧,方便爸爸監督楊歌學習。因此也開啟了父子倆一段充滿奇幻的神奇之旅。比如說到海里去玩,被裝在信封里寄回來;比如假裝馬戲團團長表演馬戲;發明返老還童丸;制造美夢制造機······
這是一本充滿童趣和想象的好書,希望你們也可以認真品讀。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9
《輕輕走向完美》的作者畢淑敏先從一個女性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從女性的視角來訴說著女性的世界。在這個封建舊思想的籠罩下,亦或是上帝造人之際的設定,似乎都讓女性這個角色處于了劣勢地位。然而,伴隨著改革的開放,各種先進思想的洗禮,都告訴了我們“男女平等”的道理。在性別上,本就沒有孰強孰弱,有的只是每一個看待問題角度的不同罷了。作為一個女人,“她承擔了這個世界上最復雜最精細最充滿開創性的勞動——她創造新的人,包括女人也包括男人。”女人,用自己的身軀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構建了一個有一個的家庭,為家庭付出了汗水。為子女,為愛人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承擔著這樣一份責任的“女人”,怎么該被世人認為是弱者呢?又怎么該被世人的低俗的眼光所輕視呢?在世俗的眼光下,自我逃避,懦弱時,命運不公時,似乎成了最響亮的幌子,而借此的遮蔽下,滋生了一種聽天由命的漠然。
但事實上,作為女人,并不該自我輕視自己的性別,不用因此去刻意模仿男人,取而代之的,更該是為自己是一個女人而感到自豪與驕傲,相信自己是重要的,尊重自己的性別,愛自己的性別,唯有正視自己,才能更美更好更優秀的告訴世人,女性并非是與生俱來的弱者。女人,更應相信,我們的纖纖細手同樣可以在這鋼筋水泥的世界里涂上柔和華美的顏色。女人的美麗并非是單單追求外在的靚麗,相對而言,更多的是內在的充實。雖然,外表的靚麗會隨時光的磨礪而有了歲月的痕跡,但成熟、平和、端莊,只會讓“女人”這兩個字更充實。然而這一切并非與生俱來,需要的是閱歷、經驗和眼界。這一切仿佛是在爬上,倘若因“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腐舊思想而自我放棄了攀登高山,放棄了一覽眾山小的機會又怎么會開拓自己的眼界,收獲大氣端莊?眼光的狹窄只會讓這樣的女人成為一只井底之蛙,成為一個似坊間傳聞般面容可憎的老婦人,就好似魯迅先生筆下的“豆腐西施”般令人惋惜之余多的是憎惡。相反而言,唯有不斷的追求,向上探索,才能見到更遠的美景,擁有的即將是更持久更永恒的美麗。對于女人而言,內心的充實也許未必能如外貌般讓人一眼傾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久而久之的相處之下,喜愛傾心之余,更是他人的敬佩與尊重。
在很多人的心里,一個人是否完美與他是否成功幾乎是畫上了等號,但事實其實未必如此。成功固然能夠給我們帶來了足夠豐富的滿足感、成就感,但有時大多數人都被這光鮮亮麗的榮耀下遺忘了那星星點點的瑕疵,或是不以為然,而失敗有時帶來的并非只有落寞。當直視失敗時,我們才會收獲更多。反復追求之后,也才會賤賤領悟到結果未必一定是最重要的。獨一無二的體驗,是成長路上的基石,同樣也是因這些經歷豐富了我們的一生。這就好像神農氏嘗百草一樣,唯有嘗過、經歷過、體驗過才會累積經驗,著成后人的《神農本草經》。同樣,追求一件事就好似是一場旅行,最后結果不論好壞,成功與否都只是一個紀念品,途中那些盡收眼底的美景才是這場旅途中最寶貴、最有意義的收獲。
在我們以完美為目標的途上,我們努力著,我們奮斗著,我們竭盡全力的在讓自己不斷變得更好。或許說“完美”只是一個叫人向往卻不切實際的桃花源,但在自我修煉,縫補靈魂的過程中,我們著實充實了自己,豐富了自己,讓自己獲得了更多,讓自己成為了一個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