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得華的奇妙之旅讀書心得2000字(精選3篇)
愛得華的奇妙之旅讀書心得2000字 篇1
好詞佳句
【好詞】
自命不凡莫名其妙理所當然風度翩翩不速之客目不轉睛饑腸轆轆自始至終無憂無慮忐忑不安默默不語粉身碎骨激動不安自言自語栩栩如生
橫眉豎眼心煩意亂含糊其辭心不在焉無法忍受年復一年
怒不可遏異口同聲無法無天
【佳句】
1、愛德華出于對阿比林的禮貌只是假裝在聆聽著,實際上它對人們所說的話并不十分感興趣。
2、佩勒格里娜已經非常老了。她長著一個又大又尖的鼻子,一雙黑亮的眼睛像深色的星星一樣閃著光。
3、在晴朗的夜晚,星光燦爛,它們那像從針孔里照射進來的光線讓愛德華莫名其妙地感到一種安慰。它常常整夜凝視著星星,真到黑暗最終讓位給黎明。
4、當阿比林找到它時,她把它緊緊地抱住,抱得是那樣緊,以致愛德華可以感覺到她的心跳,她的那顆心激動得幾乎都要跳出她的胸膛了。那小兔子的心情也十分激動,不過那不是愛,那是一種惱怒,惱得是它曾經如此難受。
5、它聽到佩勒格里娜說:“你使我很失望。”為什?它問她。我為什使你很失望?不過它也那個問題的了。那是因為它不夠愛阿比林。而現在她離開了它,這件事它永遠無法挽回了。
6、布爾總是注意調整那小兔子的位置,以便使它既不向下看,也不向上看,而總是向他身后看,看著他們剛剛走過的道路。
7、愛德華一遍又一遍地說那些你曾丟下的人的名字會是什滋味。它相信某個人是什滋味。于是它傾聽著,而且在它傾聽時,它的心扉敞開了,而且越敞越寬廣。
8、長上翅膀會是什樣呢?愛德華想。如果它有翅膀的話,它在被扔到船外時就不會沉入海底了。它便會向相反的方向飛,向上飛,向那深邃的、明亮的、蔚藍的天空飛去。
9、日復一日,商店的大門開開合合,照進清晨的陽光或晚些時候的陽光,激動著店內娃娃們的心,他們都當店門大開的時候,這一回,這一回走進商店的是會把他們買走的那個人。
10、多少季節過去了,秋而后冬,冬而后春,春而后夏。樹葉從盧修斯.克拉克商店敞開的門吹進來,還有雨,還有春天的綠色的充滿的充沛的陽光。
故事大概:
愛德華 圖雷恩是一只瓷兔子,他生活在埃及界的一所房子里,他的小主人是一個叫阿比林的小女孩。她對他關懷備至,可他卻是那么的傲慢和自鳴得意……有一天,他被丟失了。他經歷了一次從海洋深處到漁夫的漁網,從垃圾堆的頂部到流浪漢營地的篝火邊,從一個生病的孩子的窗前到孟菲斯的街道上……一路上的經歷讓他明白了很多,從失去愛到學會了愛,又重新得到愛……
好詞我收藏:
耀眼 傲慢 驚訝 惱怒 激動 優雅 納悶 凝視
風度翩翩 自命不凡 驚訝不已 莫名其妙 不速之客 息息相通 無依無靠 筋疲力盡
變幻莫測 堅定不移 忐忑不安 居高臨下 自言自語 遍體鱗傷 粉身碎骨 熠熠生輝
好句我欣賞:
1、他長著一個又大又尖的鼻子,一雙黑亮的眼睛像深色的星星一樣閃著光。
2、在晴朗的夜晚,星光燦爛,它們那想從針孔里照射進來的光線讓愛德華莫名其妙的感到一種安慰。
3、如果你那樣認為的話活著就沒有意義了——完全沒有意義了。你必須滿懷希望。你必須充滿希望。你必須知道誰會愛你,你下一個會愛誰。
4、你使我非常失望。如果你不打算愛或被愛,那么整個生命之旅都是毫無意義的。
我的感受:
愛德華是一個高傲的、自命不凡的瓷兔子。在他的心中沒有愛,但當他被丟失后的一次次經歷讓他漸漸的找到了愛,明白了愛是什么。看完這本書,讓我也明白了,就像在生活中,如果你想讓別人愛你,你就必須擁有一顆愛別人的心。做什么事都要充滿希望。有了希望才能成功。
媽媽的話:
當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書的封面上畫的是一只小兔子穿著紅色的套裝,在灰暗的燈光中走向一所大房子,再看書名《愛德華的奇妙之旅》。并不太明白這本書要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和女兒共同讀這本書,書中凱特.迪卡米洛把我們帶上了一段異乎尋常的旅程——有的是愉快的經歷,有的則是痛苦的。在這次奇妙的旅程中,讓女兒也跟著愛德華的愉快而愉快,痛苦而難過。書讀完了,我問女兒:“小兔子愛德華的這次奇妙之旅讓你有什么感受呢?”“媽媽,我明白了,每個人的心中都要充滿愛,充滿希望。對嗎?”女兒回答。是啊!“你必須滿懷希望。你必須充滿希望。你必須知道誰會愛你,你下一個會愛誰”。
愛得華的奇妙之旅讀書心得2000字 篇2
路遙的《人生》:環境在變,感情在變,人生也在變。那天到朋友家里溜達,偶然看到路遙的《人生》,很早之前就聽說過這本書,一直沒時間買回來看看。機緣巧合,讀完這本書。
《人生》講的是農村孩子高加林的人生,成績好,愛看書,剛出來時當民辦教師,3年后,被關系戶頂替。他接受命運的安排,當農民,種地,失意的階段有善良的巧珍的陪伴,當他憑借著叔父的關系,到縣城里做起記者時,又與曾經有著好感的漂亮女同學相好,狠心與農村姑娘巧珍分手,不曾想命運再一次捉弄,清查關系戶,他又被打回原形,當農民。
我感觸挺深,可能因為我是農村的孩子,才如此理解高加林的擇偶觀。先說說我父母。我爸讀過初中,我媽不識字,熟人介紹認識的。我外公看我爸人高馬大,做事勤快,便應允了這件親事。我媽說不喜歡我爸,最初的幾年,窮,日子不好過。
在一起30多年,我爸說一直很喜歡我媽,不管我媽脾氣怎么壞,對他怎么罵。
以前不能理解,他們沒有共同愛好,我爸喜歡看小說看電視劇,跟我媽沒共同語言,可是他就是順著我媽,賺的錢也都給我媽。在看完《人生》后突然理解了,年代不一樣,他們所追求的婚姻和愛情是不一樣的。
大環境下的趨同形式,到了適婚年紀,找到喜歡的人,過一輩子。感情不合?磨合,調整,容忍,包容,慢慢地就是一輩子。擇偶觀是個人意識問題,但在身邊的環境里容易受到改變。
在《人生》里,高加林的擇偶觀很有主見,畢竟他讀過那么多書,算是知識分子。不同環境下,心境發生改變,懂得取舍,更懂得自己想要的什么。他飛黃騰達時,拋棄農村姑娘巧珍,肯定很多人認為他不識好歹,忘恩負義。如果換做是你呢?你會怎么辦呢?
1、高加林追求的是與自己心靈合一、志同道合、合拍的伴侶。
高加林讀過高中,有知識,有文化,巧珍,農村姑娘,斗大的字不識一個,善良,純真,一心愛著他,愿意付出一腔熱情,她的愛很純粹,不求回報,只要他好就行。
兩個人距離相差太大,可是在情感上卻也產生過共鳴。在他失意落魄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姑娘投來一顆熱忱的心,讓他心動不已。他訊速地與她在一起,甚至接吻。黑夜里,躲在在草垛里看星星,接吻,做著談戀愛應該做的事。
這是年輕人荷爾蒙的作用。這時候,我們不講究讀沒讀書,是因為處于那個環境,情不自禁。后來,他做了記者,發現自己的身份不一樣了,似乎與巧珍的關系不再親密,似乎一夜之間,她便不再懂得自己。
他在繁華里,在虛榮里,在自我感覺里,與高中同學黃亞萍速度升溫,確立關系。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好,有著談不完的對生活的熱愛,有著更美好的憧憬。雖然好景不長,在得知高加林被查,回老家當農民時,她也猶豫著,同時也想不顧一切的跟著他去。
幾分真情,幾分世俗。
在農村,這樣的事再正常不過。就拿現在女孩擇偶標準來說,得有車有房有存款有工作吧。可是如果沒有感情,有這些也同樣過不好日子。找一個喜歡的,合拍的,說什么他都懂的人該多好。你彈琴,他唱歌,高山流水難遇知音。
2、工作發生變化時,擇偶觀也發生改變。
如果高加林是農民,他就會接受命運的安排,和巧珍走在一起。但是他踏上當記者的路,改變了人生軌跡,那么在相對應的環境里,他便有權利換一種擇偶觀念。
不同環境里,不同選擇。
比如暴發戶,曾經過著很苦的日子,突然有錢了,看著家里的老婆又丑又老,他肯定會在外面找個年輕漂亮的。小說里經常看到是有錢人士三妻四妾,朝三暮四,不過就是因為自己所處的環境不一樣。這是人性。
但是人的感情是真的,無論怎么變,曾經在一起時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是真心的為對方付出。這些經歷是無法抹滅的。就算是假的,是欺騙,終究存在過。
3、婚姻與愛情的不同之處,愛情是兩個人的感覺,婚姻是家庭的磨合,父母的認可。
高加林的父母得知他與巧珍在一起時,告誡他,他們門不當戶不對,不要在一起。黃亞萍的父母得知高加林要回去當農民時,也是勸他們分手。父母所考慮的都是門當戶對。
父母觀念認為家庭環境相差太大,在一起不會幸福。
不無道理,兩個人身份懸殊,經濟不同,價值觀不一樣,生活在一起的有著無盡的矛盾。曾經看過一個故事,城里兒媳婦給農村的婆婆買200的衣服,農村婆婆嫌貴舍不得穿,給自己親爸買20__的羊毛衫,她老公看不慣,說她為什么區別對待。關鍵是城里的岳父是領導人物,平時都穿這個價位的,跟農村的婆婆的肯定不同待遇。
男人卻認為是媳婦不懂事。他看不到自己的地位和角色,看不到自己的差距,一味指責媳婦兒,能有什么好結果嗎?高加林深知世俗的眼光,他立馬與黃亞萍提出分手。他要斬斷曾經的情投意合,斬斷不可跨越的父母的在意。他是一個明白角色,他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該想些什么,該得到些什么。
總結:選擇一個你喜歡的,你配得上的伴侶過一生。人貴在有自知之明。無論環境怎么變,身邊的人說什么,唯有面對真實的內心,才能得到解脫與釋然。
愛情,是有的,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互相吸引,在一起的歡喜與悲傷,離別時的凄涼,過程中包含的體諒與驚喜,證明曾經來過的情緒,慢慢都會消融在現實生活里。
人生起落,唯有以平靜的心態面對,不管是擇偶,還是工作,順逆終有時。
愛得華的奇妙之旅讀書心得2000字 篇3
即使莊子不提,“逍遙”也一直都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生活境界。但如我等俗人,想到“逍遙”,無非是“在物質生活上寬裕富足,不用每天為生計而奔波勞碌。可以隨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而在莊子的眼里,這一切都是那么的淺薄,他的“逍遙”,我覺得是關于人的生存狀態的一個終極命題。
在莊子看來,一切萬物都有其屬于自己的本性,“逍遙”不“逍遙”正是看其生存狀態是否符合其本心。而既然萬物都有其自己的本性,那么就沒有所謂的“好的生活方式”,“壞的生活方式”,只有合于自我的生活方式。因此莊子同老子一樣,認為最好的政治正是“無為而治”;因此他主張順其自然,認為任何統一的制度標準都有其局限性,都會妨礙人們的“逍遙”。這個視角很深刻。
很多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很忙,每天總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過一段時間以后,回過頭來想自己前些天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卻想不太起來。顯然我只是在機械的“完成”一些事情,而沒有把自己的心放進去,我沒有問過自己這些到底是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逍遙”與忙不忙沒有關系,它只取決于你是否順應自己的本性去做事。渾渾噩噩顯然不是“逍遙”,而是“自我迷失”。“逍遙”不僅不是混沌,而是一種大清醒之后的從容不迫。莊子有感于他所處的時代統治者窮奢極欲,百姓為利所趨而喪失本性,所以提出要“逍遙”,這是很積極向上的觀點。盡管我覺得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覺得可以用莊子“逍遙”的觀點來看一下中國目前的教育。近年來,高考制度越來越為人所詬病,很多人呼吁徹底改革現行教育制度,主張向西方學習。可是呢,西方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卻在羨慕中國的教育。“當美國老師為中國學生極強的數學能力而感嘆時,中國有很多學生卻不明白他們想從商,卻為什么非要去解一道又一道的數學題”。我覺得就自己的經歷,現行的教育其內容本身并沒有那么多的毛病。從我來講,我對自己能夠在中學階段打下良好的理科基礎而感到高興。但是中國的教育體制,尤其是高考制度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它使得整個中學階段評價個人的標準唯一化。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人以后都將從事不同的工作,走不同的人生之路,但是在上大學以前,很大程度上僅僅只有學習這么一個衡量人的標準,這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不公平的,這妨礙了他們的正常發展,甚至使得很多人永遠失去了對書本,對知識的興趣。高考是教育的指揮棒,盡管很多省份在實行新一輪的教改,可是只要高考不動,社會對于學生的評價模式不變,教育的形式再怎么變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也許我們可以從“莊子”那里得到些許啟示,既然每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盡管不可能放任每個人自由發展,可是形成一套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還是需要的。很多學習不好,學歷不高,但在別的方面有一技之長的人同樣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因為大學生和技術工人對社會的發展同樣重要。
另外,純粹知識的灌輸也使得,雖然大家都學得很辛苦,但并不是出于本心去熱愛學習。大多數人并沒有學會思考,基本上對于自己的未來都是比較迷茫的。升入大學以后,學生失去了以前那一種強制性約束,很多人因此控制不住自己,虛度了光陰。而學習在校園里變成了一件很功利性的事情,變成了一種手段和工具,這是對于學習本質的最大背離。這種風氣使得大家都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痛苦,不想做但是沒辦法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當學生完全被考試所奴役,被學位名譽所導向,就是最大的“性”,“行”相背反,是極端的不“逍遙”。靜下心來,不為什么地去看一點書,才能有真正的收獲;順性而為,才能真正做好事情。這是老莊給我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