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格列佛游記》讀后感(通用3篇)
小學生《格列佛游記》讀后感 篇1
《格列佛游記》是我在今年暑假閱讀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的喬納森。斯威夫特。格列佛去了居民身高只有六英寸的小人國,去了國民矗立如塔的大人國,去了浮在半空中的飛島,和充滿理性的慧骃……
格列佛因為在船上突然遇到龍卷風,被卷到了小人國。小人國的居民只有六英寸,在這里格列佛被居民和國王視為“巨人樹”。從此格列佛就在這住了下來。每當他國侵略小人國時格列佛總是一馬當先,把他們趕出小人國。終于有一天,格列佛在海邊發現一條船,于是就去向國王道別,踏上了回歸祖國的道路。
格列佛又開始了他的第二次旅行。不幸的是,這次又遇到了海嘯。這場海嘯吧格列佛吹到了巨人國,國民矗立如塔。直到格列佛被人發現后,讓人逼迫做起了馬戲,讓他的主人賺,到了許多錢,便成為主人心中的“搖錢樹”。一天一只老鷹銜著格列佛丟在一條船上,格列佛幸運的逃生了。
我要學習格列佛遇到困難不放棄,想盡一切辦法虎口余生的精神,也要做一個遇到困難不放棄的人。
小學生《格列佛游記》讀后感 篇2
格列佛這3格字,一看就沒什么大不了的,可當我看完這本《格列佛游記》時,我再也不覺得這個人沒什么了。
這本書第一站是小人國利立浦特。小人國的確小,格列佛一只手就能拖動他們的整只海軍艦隊。大致說來這是個十二分之一的微縮國度。作者耐心的描述格列佛一餐吃了多少雞鴨牛羊,喝了多少桶酒等等,反復的提醒讀者牢記這個比例。例如,小人國的國民為了把他這個龐然大物運到京城,動用了五百名工匠,搭建了一個長七英尺、寬四英尺、有二十二個輪子的木架:但是主要的困難是怎樣把作者抬到車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豎起了八十根一英尺高的柱子。工人們用帶子捆綁住作者的脖子、手、腳和身體;然后用像作者他們包扎物品用的那么粗的繩索,一頭縛在木柱頂端的滑輪上。九百條大漢一齊動手拉這些繩索,不到三個鐘頭,就把他抬上了架車……一萬五千匹高大的御馬,都有四英尺多高,拖著我向京城進發……
在這般小的玩具世界,所有的雄心和邀寵、政爭和戰事都不顯的渺小委瑣。而我們龐大的、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如果我們也能讓全國人民的雄心銜接在一起的話,我想這會兒,我們國家已經是世界上的強國了。
而后,格列佛又來到了大人國,他與大人國國王的一段對話,不僅構成對英國的批評,也展示了兩種不同的思路,并使它們互為評議。《格列佛游記》的諷刺在揭示現狀的同時,也構成對某些語言的模擬和挖苦。這也是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的緣故。
這個較有人情味的格列佛,把小說帶向另一個層面的諷刺:即對人性的懷疑。
兩次尺度轉換起了某種否定的作用。到了大人國,這點就變的十分明確了因為格列佛自己也變成了“小人”:他用自己少得可憐的幾片小金幣向那里的巨人討好;他弄刀舞劍,展示自己的勇武;他和王后寵愛的侏儒鬧矛盾、斗心機。但他的討好保護人的行動又實屬迫不得已因為他隨時可能被任何外在的力量傷害。
如此,對社會現狀的批評便進而轉化為對普遍人性的懷疑。關于“錢”的一段深入肯綮的評論就實例證。
在第4卷,格列佛來到沒有金錢、沒有軍隊警察的馬國,為了讓他的慧駟馬主明白人何以會義無返顧地去欺騙搶劫、殺人放火等。這是這本書的關鍵。
總之,這本書給我們帶來了就是對一個國家的這種點評和諷刺,而讓我喜歡。
小學生《格列佛游記》讀后感 篇3
一本書有一本書的好處,當我打開這本書的時候,就覺這是一本好書。
這本書的名字叫這部小說通過格列佛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彗馬國等國度的離奇旅行和種.種遭遇,集中反映了18世紀前英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幸辣地諷刺了英國當時的社會狀況。
格列佛每到一個國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耳聞目睹、無奇不有。
當格列佛第一次到小人國的時候,他感受到了小人國人民的奇聞目睹,剛開始還受到小人國官兵的虐待。后來,有一位大臣想害格列佛,還好有一位好心的大臣幫他暗暗造船,還給他許多錢,讓他回英國。格列佛這才逃出了危險,安心地回了自己的家園。
回到家,格列佛仍舊想冒險出去碰碰運氣。過了兩個月,他拋妻別子,又出海了。
這回他去了一塊不知名的陸地,也就是大人國。在大人國的這段時期里,又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情。他看見大人國的人民都比姚明還要高,他驚奇得不得了。
……
作者對每一種情景都做了細致的描繪,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想象豐富,構思奇特。這本書很好看,大家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