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讀書心得(精選6篇)
風聲讀書心得 篇1
號稱中國首部諜戰大片的《風聲》于9月22日上午在深圳舉行了媒體試映,懸疑情節扣人心弦,華誼眾星聯袂拼戲吸引無數眼球,影片放映結束后場內不約而同的響起了掌聲。《風聲》趕上末班車為祖國六十華誕打響的第一炮絢麗的禮花序章。
作為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沒有經歷過硝煙的戰爭,沒有經歷過槍林雨彈的洗涮,亦沒有經歷過家破人亡的創傷。我們剛從《建國大業》的完美勝利中走來,又走入到血腥歷史的教育中。如果說《建國大業》是為了歌頌,那這部《風聲》便是歌頌戰爭中微不足道卻又最可敬的特務。
一件青色的旗袍,一排規整卻不規則的莫爾斯電碼,講述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一切隨著話外一段感人肺腑的獨白飄蕩在四海上空消逝不見,留在我臉頰兩行淚水分明還攜帶者我的體溫。 “我不怕死,我在乎的是愛我者不知我為何而死!在民族存亡之際,我只能這樣選擇,哪怕能挽救危機于萬一,我也死而無憾。”-――老鬼
這電影真正的力量在于影片謎底全部揭開之后的回味,當明知道自己所面臨的一切還要做出如此選擇的話,犧牲的意義更加被凸顯出來,前面所經歷的磨難也才更加值得人去尊敬。相比起小說,結局的修改是聰明的,這讓本來應該是一部小格局驚悚片的電影升華成了圣徒殉難記式的具有強大精神引導作用的教化電影。對于中國的導演來說,拍只要主義真的殉難者遠比拍聰明人的游戲來的老練,而且我發現高群書的運鏡水平進步很大,不是只知道用搖臂虛張聲勢了,比如用一封電報串起命運關聯的五個人的長鏡頭,還是很高調的。
其實和《建國大業》一樣,《風聲》也是一部只有小角色,沒有小演員的群星戲。其中感覺發揮最出色的是周迅,各種狀態都來的很足,幾乎覺得是她從影以來最出色的發揮了。最溫吞是黃曉明,雖然是男主角,但他的角色可發揮余地實在不大,連猥褻李冰冰的戲都演的那么沒激情。都說李冰冰演的好,我只看到了苦情而已,這個人物像從電視劇中走出來的,鋪墊很多單內容很少。王志文的角色基本上是一條有身份有尊嚴的狗,做的犧牲還是比較大的,被石兆棋踹的那一腳,很衰很跌份,但這個人物沒什么層次,也就是笑里藏刀那一套,對于王志文這樣的演員,陰著演,沒什么難度。張涵予和英達的角色比較臉譜化,不過張涵予的唐山皮影戲唱的倒是味道十足,如果真是他的原聲,倒是下了點功夫的。蘇有朋已經淪落到連這樣的角色都接的地步了,他的娘娘腔做戲的痕跡很重,不過影片中為數不多的笑點還是集中在他的身上,看到當年看上去很青蔥的五阿哥如今殺雞般地哀號,有點惡趣味的快感。客串陣容還是比較強大的,最好看的是吳剛扮演的六爺,他對張涵予用刑之前的那一段話簡直太有戲了,他對待酷刑的科學精神讓他的笑容顯得毛骨悚然,在他的眼里,他面對的不是一個生命,而只是等待著他去摧毀的一段肢體。
在國慶獻禮片中,《風聲》是類型化做的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看過之后最震撼的一部,看的時候身邊落淚的人很多,用驚悚片的外殼包裹一個信仰主義者的殉道故事,也是新興起的國產諜戰影視作品的標準模式,《風聲》和此前的《潛伏》的成功之處都在于對娛樂元素的把握更加圓熟,什么時候中國的主旋律電影這個概念能夠在與各個類型片種的融合中消失,才真正意味著主旋律電影的深入人心。
風聲讀書心得 篇2
風聲是一部描寫抗日時期中共地下工作者在不暴露身份的前提下抵抗外界的懷疑和堅持送出情報的小說。麥家先生在盡量還原故事的同時,加入了個人的寫作風格,比如利用豐富的想象里完善人物的心理活動,豐滿了人物設定,還讓讀者更能感受到情節的跌宕。
整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是麥家先生在別人的敘述下寫出的稍微不那么全面的地下工作者李寧玉斗智斗勇的故事,第二部是麥家先生以第一人稱的形式去講述自己如何寫出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從何而來,以及這個故事被省略的部分。這樣看來對于李寧玉和顧小夢的描述稍微更詳實了那么一點。第三部則是主要敘述肥原從一個愛zg的日本人變成一個純粹的日本人的走狗的心路歷程。
在讀完這本書之后,對于每一個人物的形象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李寧玉為了中共,不顧一切賭上所有籌碼,不管是污蔑吳志國也好,還是對顧小夢撒謊,作文還是以顧小夢真實身份來威脅她。在面對了自己同志慘遭殺害的場面,李寧玉也一直保持清醒的頭腦。再說說顧小夢,顧小夢一直給我一種囂張跋扈的大家小姐的感覺,但是顧小夢確實是大小姐,同時因為她的大小姐脾氣,才為李寧玉帶來了很多方便之處。可以說,如果顧小夢不是顧小夢,那么李寧玉永遠不會成功,顧小夢是一個極其關鍵的角色。站在顧小夢的角度看李寧玉這個人,才能更全面的了解李寧玉究竟有多么深的城府。
小說的最后一部是描寫肥原的,肥原作為一個比zg人都像zg人的日本人,描寫了肥原如何在芥川龍之介的影響下變成一個效忠于當時日本的日本人。盡管芥川和肥原一開始的想法是一樣的,認為zg還是那個國家,而芥川認為這個國家會像以前一樣繁榮,但肥原和芥川游國之后產生了不同的觀點。肥原表現了,我愛這個國家的景色,但我不愛這里的人,所以肥原才會下令把西湖保護完好,周圍變得千瘡百孔。
風聲讀書心得 篇3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于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將于你們同在。”伴隨著顧曉夢感人肺腑的遺言,電影《風聲》逐漸走向結尾。這部電影讓我感慨良多,不僅僅僅是因為貫穿全篇的嚴刑拷打帶給我的沖擊,更是因為像電影中的顧曉夢吳志國等革命先烈為了信仰敢于犧牲勇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帶給我的深深震撼。《風聲》講述了我黨諜報人員在陷入險境后與敵人斗智斗勇,最后透過顧曉夢的犧牲保證了信息的及時送出,拯救了我黨地下工作者的故事。電影引人入勝的方面不僅僅有血腥的酷刑場面,還有演員們精湛的演技,更有那股“精神”——敵人永遠不了解,老鬼,老槍,不是個人,而是種精神——我黨地下工作者敢于為革命犧牲,勇于犧牲自己顧全大局的大無畏精神。為信仰而革命,即使粉身碎骨,仍無畏無怨無悔。
看了這部電影,我總想著革命先輩們太了不起,經受太多我們無法想象的苦難。而此刻的我們,動不動無病呻吟,不關心國家大事,總為自己的小事郁郁寡歡。我們八零九零后就是缺少了一種精神,一種為了信仰能夠奮不顧身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如果我們身處那個動蕩的時代,我們又會成為哪類人呢?我想大多數人都是英達的主角,扛不住的時候就自己了結了自己的生命、他永遠不明白誰是老槍誰是老鬼、中國人是如何把日本打回老家的;張涵予所扮演的吳志國這個主角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這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摧殘,又有幾個人能夠承受呢;周迅所扮演的顧曉夢是典型的為了信仰能夠無畏赴死的革命先烈,在他們的心中,無產階級的革命理想信仰高過生命,高于一切。
回想祖國建國至今六十余載,歷經滄桑歲月,我黨涌現了無數仁人志士和英雄楷模,他們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祖國的繁榮拋頭顱灑熱血,把血汗灑在家鄉和異鄉的土地上。正是有了這些革命先輩的犧牲與奉獻才換來現如今的國泰民安,盛世繁榮。和平時代的我們雖然已經不需要透過犧牲生命來實現自己報國的理想,但我們仍然就應以無私奉獻為己任,將實現自己的價值與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相結合,無所畏懼地戰勝困難以實現革命理想,用我們的信仰托起祖國興隆昌盛。
風聲讀書心得 篇4
有一種力量,叫信仰,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個人的精神內核,是支撐人堅定走下去的動力源泉。電影《風聲》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革命的信仰和共產主義信仰讓“老槍”和“老鬼”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到了最后。
沒有信仰,就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沒有信仰,就沒有名副其實的國土。正因為有一批又一批這樣堅守信仰的英雄烈士,才成就了革命斗爭的最后勝利。
是信仰的力量,讓那個女特工抗住了食人犬的撕咬;是信仰的力量,讓“老槍”承受住了殘酷的電刑和針刺,甚至在手術過程中,還以微弱的意識哼唱出含有玄機的唱詞;是信仰的力量,讓顧曉夢忍住酷刑的折磨,堅持去彌補因自己中了敵人奸計傳出錯誤情報的失職,更為了令真情報能夠傳出去……當片尾顧曉夢的摩斯碼遺言被破譯出來,在悲壯回腸的音樂聲中,我們懂得了:“敵人不會了解,‘老鬼’、‘老槍’不是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觀后感《信仰的力量——電影《風聲》觀后感》。”堅持革命勝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信仰給了英雄們頑強走下去信心,使共產黨人如鋼鐵般堅毅,對敵人的嗤之以鼻,從容淡定地面對酷刑和殘殺。
為了沖破黑暗的束縛,飛向光明,無論前方是雄關漫道還是荊棘滿途,他們都無所畏懼。人,只要有一種信仰,有所追求,什么艱苦都能忍受,什么環境也都能適應。信仰就如指航的明燈,在茫茫的人生海洋中,指引著我們走向光明的便。
高舉信仰旗幟的人,對一切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定的信仰。沒有信仰的人,就猶如一葉浮萍,漂浮不定,或隨波逐流,或畏首畏尾,渾渾噩噩,戰戰兢兢,既看不到光明,也沒有希望,因而也感受不到人生真正的幸福和快樂。馬丁科爾說過:“信仰的力量是引導我們走向成功的最偉大的力量。”這是對一個有信仰的.人最好的饋贈。
風聲讀書心得 篇5
電影《風聲》上映已過去十年光景,這部懸疑諜戰商業大片當年曾掀起了一股觀影熱潮,其曲折的故事、懸疑外衣之下的諜戰暗斗內核、精良的制作,以及一眾演技派精湛的表演,為影片增色不少。盡管其殘酷肅殺的刑訊逼供畫面一度被觀眾戲稱“滿清十大酷刑”電影既視感,但十年過去,這部電影仍常看常新,帶給我無限思索。
電影講述的是“抓老鬼”,因此誰是老鬼成了故事的戲眼,在層層遞進中,導演告訴觀眾,陰柔做派鐵了心當漢奸的白小年不可能是老鬼,剿匪司令部里的關系戶金生火也不是老鬼,因此“老鬼”很快就鎖定在了吳志國、李寧玉、顧曉夢三人之間。黃曉明飾演的武田機關長出場之后,對李寧玉使用的各種慘無人道的刑訊逼供手段之后,奔潰后的李寧玉最終被排出了“老鬼”身份,這也是電影的高潮部分。在這之后,“老鬼”就在顧曉夢和吳志國之間,在電影的最后,顧曉夢和吳志國之間運用暗語傳遞消息,以顧曉夢的犧牲換取了消息被成功遞出,吳志國也得以成功離開裘莊,并最終殺死武田。
在電影的最后,周迅飾演的顧曉夢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獨白,她這樣說道:我身在煉獄留下這份記錄,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諒我此刻的決定。但我堅信,你們終會明白我的心情。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于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敵人不會了解,老鬼,老槍不是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這番獨白,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顧曉夢、吳志國等人代表了在那個苦難深重的時代里的所有心懷家國大義的革命志士仁人,他們為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舍生取義,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愛國贊歌。令吾輩肅然起敬,在當今的和平年代里永遠不敢忘卻。
風聲讀書心得 篇6
麥家所建構起來的小說宮殿獲得了堅不可摧的真實感。《風聲》尤其如此。一個人在險惡、閉抑的環境里,要將生死攸關的情報傳送出去,如何掩護自己?如何傳送情報?如何轉敗為勝?如何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如何既堅強如鐵又狡猾似蛇?《風聲》借由潘教授的講述、“我”的推理、顧小夢的抗辯、靳老等人的回憶,以及“老鬼”本人潛在的自我陳述,步步為營,小心求證,每一個事實的出現,都可能被另一個事實所推翻,每一種說法的誕生,都可能受到另一種說法的質疑———麥家正是在各種事實和說法的互相駁難中,使人物豐富的內心獲得了強有力的塑造。這也是我欣賞麥家小說的理由之一:他的小說是有真正的人物的,他筆下的人生是可以站立起來的;他的小說是在為一種有力量的人生、一種雄渾的精神存在作證。二十世紀以來,小說多寫黑暗、絕望和惡,并且寫得驚心動魄,這種來自人性深淵的力量同時也粉碎了作家對世界的信心———他再也無力肯定一種健全、有信念、充滿力量的人生了。
這些年的中國小說重復了西方文學的這條寫作道路,再加上近年消費文化的隱秘介入,平庸人生更是成了大多數小說的主角。作文很多人都覺察到了,這樣的閱讀令人意志消沉、精神渙散。《風聲》的出現是一個信號。它似乎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盡管令人悲傷,但仍有獲救的希望。一種貴重的人格、一種莊嚴的人生并非已經死滅,而是仍然活躍于廣闊的世界之中,問題在于,作家有沒有能力使之站立起來。把凡俗的人生和雄渾的人生對接,把渺小的人物置身于理想的悲歌之中,疲軟的小說也會由此獲得一種重要的、肯定的力量。
《風聲》中“老鬼”的成功塑造,就為麥家進行一種肯定性的寫作提供了生動的例證。在這個價值被一些人顛倒、踐踏的時代,展示欲望細節、書寫身體經驗、玩味一種竊竊私語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寫作勇氣的象征;相反,那些能在廢墟中將潰敗的人性重新建立起來的寫作,才是有靈魂的、值得敬重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