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高中生品讀心得(通用7篇)
朝花夕拾高中生品讀心得 篇1
一年前,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老媽給我買了《朝花夕拾》,當時我沒覺得這本書好看在哪里,但是后來沒事的時候那傳來看看,慢慢的愛上了這本書。我對魯迅真的是沒話說。
《朝花夕拾》不只是為少年兒童寫的,但寫了許多關乎少年兒童的事,讀起來興味盎然,而且隨著年歲的增加,我們總能從中讀出不同的味道來,這就是魯迅作品的魅力所在。這本書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中不同生活經歷和體驗的文字。全書由《小引》《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等等。
這本散文中,我覺得最好的一篇是《阿長與〈山海經〉》,這一篇散文里,魯迅曾懷著真摯的感情為長媽媽呼喚:“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他的魂靈!”這種刻骨銘心的人間摯愛,顯露了魯迅心靈世界最為柔和的一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更是讓我讀出了魯迅小時候多姿多彩的童年。
老舍就這樣評價魯迅: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知識淵博的人。可是淵博著這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最好的贊美詞……我們自慚,自慚假若沒有什么用處。讓我們在紀念魯迅先生的時候,挺起我們的胸吧!
通過我的介紹,希望大家有機會讀一讀,卻更深的了解魯迅先生。
朝花夕拾高中生品讀心得 篇2
曾幾何時,我已經離童年遠去,但我還時常夢見自己五彩繽紛的童年。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
在這個寒假,我拜讀了魯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它由十篇散文組成,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和成長道路。在回憶往事的基礎上,魯迅對當時的社會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使它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是現代回憶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開頭的幾段寫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后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
《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臺學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作者突出地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現了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表達了魯迅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
魯迅在《瑣記》里回憶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對孩子好,其實是暗中使壞,讓孩子做危險的事,給魯迅看不健康的圖片,教魯迅偷媽媽的首飾,但對自己的孩子十分嚴格。表現出了她是一個自私自利,奸詐,壞心眼的婦人。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饑如渴地閱讀了《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
在《父親的病》這篇文章中,魯迅的父親被江湖庸醫耽誤,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朝花夕拾高中生品讀心得 篇3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寫他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生活片斷,展現了家鄉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親朋師友的摯誠懷念。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本文主要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百草園中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讀著這篇文章時,我覺得魯迅先生的兒時是快樂無憂的,讀著讀著,我仿佛回到了小時候。我兒時住在鄉下,每到春季或秋季,我常喜歡在小路上奔跑,在家門口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老鷹捉小雞”這種看似無聊的游戲。可是我們很快樂,因為曾經的我們感覺只要有朋友的陪伴就是快樂,就會感到幸福。
但是從我離開故鄉上小學后,這樣的日子就徹底結束了。我進了小學之后,周末就很少和朋友們一起玩了。一是因為離得遠,二是因為沒時間。其實一二年級的作業也不算多,只是那時的我不想寫罷了。每到周末我先看電視,然后吃吃東西,玩玩手機,直到第二天才開始寫作業。現在回想起來和魯迅先生對比一下,也真是慚愧極了。我決心學習魯迅先生勤學好問的精神。
魯迅先生的兒時是充滿歡聲笑語的,他一生都在追求知識,尋求真理,我要向先輩學習。
朝花夕拾高中生品讀心得 篇4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晚年的時候,回憶過去寫的一本書。從書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早晨的花,到了晚上再把它拾起來。多么美妙的名字!
魯迅先生是近代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的作品不求語言華麗,只求能抨擊人心。在朝花夕拾這篇文章中,《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令我感觸很深。一開始,我并不認為藤野先生是一個很好的老師。但是后來經過魯迅先生的描寫,我深刻的體會到藤野先生的為人,他和其他日本人包括有些中國留學生不一樣。他并沒有嘲笑或者看不起中國人,而是很認真的教每一個學生,他教學很認真嚴謹,哪怕是魯迅先生的一個血管圖畫的不準確,他都要親自告訴魯迅。因此我很佩服藤野先生。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了在中國抗日戰爭以前,有一位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來到了中國,他兢兢業業的工作,“救死扶傷”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對即將爆發的戰爭時,他也毫不退縮,絲毫沒有回國的意愿,而是堅持留在了中國,最終在為病人手術時不幸被感染,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藤野先生和白求恩醫生,他們都為了自己的使命拼搏著、奮斗著,而且有著超越國界的博大胸懷。這不僅讓我感動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我想:我們現在作為一名學生,最大的使命不就是利用這青春的大好時光好好的學習嗎?就像魯迅說得那樣:“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有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再繼續寫一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在想要放棄時,我們應想想身邊辛勤的老師時、我們應該想想身邊含辛茹苦的父母時,便更應該努力的學習,努力完成作為一名學生的使命——好好學習!
朝花夕拾高中生品讀心得 篇5
點點滴滴的回憶,給了魯迅晚年的快樂,好似一朵芬芳清香的花朵,在陽光下悄然無息的綻放著,散發出它那獨特的幽香。待到夕陽西下的時候去摘取,花兒卻已經失去了晨時的艷麗。可夕陽卻給了它一種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的力量,這不像是跟魯迅他那獨具一格的朝花夕拾一樣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它那韶光的快樂和壓抑,在自己的心里印下了美好的回憶,這種滋味,正如是《朝花夕拾》里的文章,就是一條走也走不完的回憶長城!
我讀者魯迅先生的散文,眼前仿佛看見了魯迅長大后奔赴日本求學的樣子,“哪里有天才,我只不過是把別人喝茶的時候用來學習了!”也因此得到了藤野先生親人般的關照,最終考了一個好成績。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風雨無阻,也因此引起我們的共鳴,每當絕望時,都只因為一張照片而堅持下去,讀起來讓人感覺異常的奇特。
童年是美好的,是那么的奇妙無比。我的童年也是多姿多彩的,我家建在海邊,那里有好多條小溪和小河,小時候,我總會拿著爸爸的漁網偷偷地河邊捉蝦,久違的陽光總是那么燦爛,我赤著腳,跳到水中與小魚玩起了游戲,風兒吹過我們的耳邊,好像是在彈一首美妙的歌曲,別提有多高興了,這就是孩子的“天堂”!
時間是無情的,抱著童年一同遠走高飛,童年的腳印漸漸變淺。又一次拿起《朝花夕拾》,感受那個時代童年的悲歡離合,和魯迅一同成長,一同分享著快樂。
朝花夕拾高中生品讀心得 篇6
坐在藤椅上,杯中的茉莉散發著沁人心脾的馨香,輕輕地彌漫在身邊,手捧著那本淡綠色的《朝花夕拾》,品味著從字里行間散發出獨特的童真,隨著那一片片思念的云彩飛向那曾屬于我們久違的世界……
晨曦中的鮮花故然綻放著嬌嫩的花瓣,喚發著淡淡的清香,頂著殘陽采的花失去了晨曦中的嬌嫩與芳菲,卻平添了一種遲來的成熟、風韻。這是魯迅先生的童年,一個沾滿碎屑的青蔥時光。
魯迅先生是一個幸運兒,但同時也是不幸的兒,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可以在百草園中無憂無慮的游玩,他可以靜靜地聽油蛉在低唱;他可以在白雪飄飄的冬天捉鳥……但同時他卻承擔著超越年齡的負擔,小小年紀的他就要學著放棄,抑制自己的欲望去背那些所謂的經典《鑒略》、《千字文》、《百家姓》,小小年紀的他就要著失去雙親的痛苦,小小年紀的他就要學會著承擔一個家的重任……
或許,這就是那個沾滿碎屑的青蔥時光。在這個時光中魯迅學會了長大,學會了承擔,學會了思索,而我隨魯迅也懂得了成長……
有人說一篇好的文章不在于你有多美的文字,重要的是你是否可以引起讀者的思考與共鳴。而魯迅先生做到了,他用他平淡樸實的語言喚發了多少人的思考,喚起了多少人的回憶和曾經擁有的幸福時光。
小時候我喜歡坐在藤椅上,依偎在外婆的懷里望著滿天的星星,在寧靜的月光下,數星星。在月色如水的夜晚,享受著那份濃濃的親情與溫馨。
如今的我,離開了過去,不再擁有過去那些時光了。這,或許是一種遺憾,但同時卻多了一份充實。現在的我擁有著許多許多的書。每天在書中遨游著,努力地學習,拼命地爭取明天。或許這很累很累,但我卻在一天天地長大,一天天地成熟。這或許是在過去那些美景中體會不到的吧!
童年,在隨著你我的長大漸行漸遠,或許它會消失在人生的盡頭,但它卻留在了那一片片瑣碎的記憶,閃耀在星空中,雖然只是點點微光卻足以照亮你我前行的路……在如今的時代中,不如讀一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吧!
朝花夕拾高中生品讀心得 篇7
“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為最惡的心,應該墜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二十四孝圖》讀了魯迅先生的作品,讓人很有感觸。雖然是白話文,但我也看得津津有味!
在初一時學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道《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那個本應該是個快樂的童年卻籠罩在那封建社會里,時不時透露出些迂腐的氣息。于是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罵得淋漓盡致,罵得溫和婉轉。他的心思誰人都難猜。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的家境正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
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與魯迅生活的時代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生活條件好了,我們有暖氣,不用在下雪天受凍;我們有空調,不用在大熱天流汗;我們可以吃到很多魯迅那個時候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吃到的東西。然而,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還不夠生趣!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烏就更不用說了……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想不起來了。再接觸到《阿長與山海經》一文,讓我感到魯迅先生是一個多么可愛的人。長媽媽這個角色,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
因為當時封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習俗。像要在新年的的早晨對她說恭喜,然后還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亂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最喜愛的隱鼠。因此,那是的魯迅不怎么喜歡她。呵呵,這個粗俗、守舊的婦女卻做了些讓人對她刮目相看的事——買《山海經》。在長媽媽知道“我”喜歡《山海經》后,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
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在這里,我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人格。對長媽媽,他說不出敬愛,也說不出仇恨。也許說這是他善良,抑或是說這是他憂郁。因為,文字的創造者賦予了文字的內心一種更加深厚的感情。表面或許是你看到的樣子,內在卻是你難琢磨的。放開心去想,放開心去看,你會在這本書里看到另外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只屬于那時候魯迅一個人的。讓我們敞開心扉,去體會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