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閱讀心得和體會(通用9篇)
活著閱讀心得和體會 篇1
看了葛優的電影才跑來看這本書的。
不得不說,《活著》是我看過哭的最慘的電影。每一處伏筆鋪墊的恰到好處,每一個對比轉折讓人來不及喘息。時代背景,人性善惡,人情冷暖,人生動蕩。里面走過的那些人,遠的近的,善的惡的,來的去的,都去了。也無非是留下一張嘴,一個飯桌,吃著一頓飯,忙著下一頓飯。在最艱難的時候,維持活著最基礎的需求的時候,才知道什么是最珍貴的,當最珍貴的一點點被剝離的時候,才發現總能活下去,還能活下去。而希望總是會有的,妻子兒女,外孫,還有那些嘰嘰喳喳的小雞。慢慢長大吧,變成鵝,變成羊,變成牛。帶著一個越來越好的希冀,活下去。
這本書跟電影還是有相當大的出入,可以說,電影中雖然將有些因果變得分明了些,譬如春生和福貴家的恩怨,但是電影還是沒有舍得把書中的所有苦難都包裹進去,沒有把最冷酷的人心包含進去,也還留了個溫暖的結尾。
在這本書里,我真的覺得孩子的本真和純潔是多么多么的讓人心疼。這里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有血有肉,單純的那么傻,相比于很多書本里古靈精怪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好像很早就沒有供她們任性的土壤了,他們只能以一顆不諳世事的純良的心,承擔著被催熟的懂事,肩負著疼愛家人,照顧家人的累但卻幸福的事。
人不該貪念太多,可以披被溫暖,飽含善念,就很幸福啊!
活著閱讀心得和體會 篇2
第一次讀完《活著》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自我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余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于是那本《活著》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為我厭惡于華,厭惡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著》,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著自我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理解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自我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著的艱辛,活著的痛苦。"我該為誰而活,我為什么要活著。"那幾天我想的僅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于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以往喜歡的東西。因為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著》,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著我。我留下了這唯一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著的含義。我總認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于地靜靜地等待著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著》,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著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可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本事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我。其實我比余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可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為難。為什么我要把自我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著,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我找什么借口,因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在艱難中活著,在活著中享受艱難!
活著閱讀心得和體會 篇3
《活著》一書講述的是中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個富有家庭里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夫婦,丈夫富貴,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樂,沉迷于賭博,富貴最終把家里的財產輸得一干二凈。父親因為他的墮落氣得生病而死。從此,家破人亡,他們兩口子不得不面對苦難的生活。
俗話說:“有果必有因”。富貴家境衰落,他妻離子散的悲劇是他走上墮落的不歸路,成日不思進取吃喝賭博的結果。在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是不是他的父親和妻子不關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富貴固執的本性。他漠視父親和妻子的多次規勸,執迷不悟,最終致使家境衰敗、貧窮潦倒,天天過著痛苦的生活。他曾被民黨抓住并差點喪命;他曾在被別人鄙視的環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時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價值。影片中有一個關于他教訓孩子的情節值得我們思考!靶‰u長大會成鵝,鵝長大會成羊,羊長大會成牛。”小雞怎么能變成鵝呢?或許想告訴孩子,再貧困弱小的人也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吧。是啊!生活雖然不是什么時候都盡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擁有信心,明天將會更好。
另外,書中另一重要的人物——家珍又是怎么樣的人呢?書中描繪她的部分雖沒有富貴多,可是我們可以看出她是個既通情達理又溫柔賢惠的妻子。人總是有喜怒哀樂的,家珍有時也生丈夫的氣,所以她才在懷孕時帶著個啞巴女兒回娘家?墒歉毁F那時候怎么知道家珍——一個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他,一個夜夜哭泣勸告丈夫不要賭博的妻子正在家鄉艱難地供養著孩子,并且期盼著他早點醒悟。要是沒有毅力,沒有信心,說不定這個柔弱的農村婦女早已經沒有勇氣生活在這世上了。這個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堅韌的。怪只怪富貴這個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們倆才只能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
富貴和家珍的故事伴著前進的歷史走到中國建國初期。這期間,他們的孩子友慶被春生(他們的老朋友)騎車撞了。其實春生不會開車,卻自以為是,結果這個可憐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品嘗媽媽給他做的12個餃子了。作為作者為什么安排了這樣一個情節呢?是否想通過加深富貴和家珍的痛苦,來表現他們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還想提醒人們,做事時不要不懂裝懂,否則釀成悲劇再怨天尤人也無濟于事了,有慶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嘆息啊!
《活著》是一部意味深長的書,富貴和家珍夫婦的人生經歷帶給我們的啟示是: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才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钪且环N證明,是一種歷練。
活著閱讀心得和體會 篇4
這是一本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書,講述的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故事,但簡單的故事在沒有任何華麗詞藻的修飾下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深邃的哲理。樸實的語言中流露著真摯的感情。往往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淚流滿面。抑或是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余華為大陸先鋒派小說代表人物,與葉兆言、蘇童等人齊名。196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因父母都為醫生,所以他從事過五年牙醫。后棄醫從文,正因為他有過醫生的經歷,所以他的作品也像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俄殘酷本質從虛假人道中剝離出來一樣,而《活著》正是他眾多代表作品中的經典之一。
本書以獨特的寫作特點,以第一人稱的獨特視角向讀者展現了本書主人公福貴平凡而又坎坷的一生。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于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貧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后回到家鄉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子女,女兒不幸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讀一頁都讓我們止不住淚濕雙眼。因為生命里難得的溫情一次次被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人為什么而活著?這是每一個讀過此書的人都會思考的問題,也許大家的回答都是不一樣的,但作者卻給出了一個統一的答案: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并無任何意義,那么如果一定要賦予其意義,那么可以作為意義的只有活著本身。正如書中所寫:人只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作者將一個個希望展現給讀者卻又一次次無情地將其打破。這就是本書的一個特點,其實人生也正是如此。上帝就像一個精明的生意人,給你一份快樂就搭配幾倍于快樂的苦難。所謂的幸福與生命存在的價值也在快樂與苦難不斷交替中有所體現。
活著閱讀心得和體會 篇5
不論現實變成了什么樣子,不論現實剝奪了我們什么權利,只要我們活著,也只有我們活著,我們才有義務有權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這才能叫做真正的活著。我們不應該讓現實決定我們怎么活著,而是應該自己決定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姿態活著。
活著,就要面對選擇,只有保持理智,才能做出客觀的判斷,才不會讓自己后悔。所以我們沒有機會錯過機會,在可以選擇可以改變的時候,用心做一個完整自己,用自己的態度去看待“活著”。
先前對余華的作品也略有接觸,他筆下的悲劇一向是這樣,大體上看似不卑不亢,糅合到一起的時候又讓人受不了。當你讀完整個故事,回頭整理這個完整的故事的時候,才會不情愿、不忍面對的發現,原來把任何一個故事單獨拿出來分析的時候都能真實的感受到那種撕心裂肺的痛,難以承受的痛。他不屑于寫那些下里巴人,而是用一些看似荒誕的故事,講述著高度真實的生活。
文字里的安靜,冷漠,無形間渲染了一種壓抑沉悶的氣氛,不斷的痛苦從而不斷的期待,想發泄卻又束手無策,只能完整的看完,被這種單純痛苦所擺布,甚至是被玩弄于股掌之中,令你無法自拔,也不想自拔。當你痛到麻木的時候,才能看清現實,在簡單單純的感情里看待理解生命,好好活著。余華深沉的講述著生命的悲劇,
對于悲劇這件事我也有一點自己的看法,人之所以喜歡看悲劇,喜歡被這種悲劇所打動,無非是想尋求自我安慰。
活著閱讀心得和體會 篇6
活著,輕描淡寫的兩個字,卻有著難以承載的厚重,不是to be or not to be的哲學命題,也沒有為什么而活,要活出精彩的勵志思考,仿佛是5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積淀寫就的華夏兒女在苦難中蜿蜒前行的民族烙印。
平淡的敘事,跌宕的人生,作者為我們展示的主人公“福貴”一生悲慘的境遇令人唏噓不已,甚至不忍直視。但是正如我們這個民族在無數苦難中表現出的堅忍和樂觀,福貴就這樣活著。這在西方人眼中可能不可思議,但與我們而言,它確有著殘酷的真實性。有人可以把它理解為茍且,有人則給它貼上了劣根的標簽,但當人類所有古老的文明都出現斷代甚至消亡時,中華的文明卻得以延續,這種植根于土地,植根于農田的文明所具有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生命力難道不值得記憶和傳承嗎?
人類所面臨的考驗不僅來自大自然的無常和多變,更來自于由人類社會自身所制造出的動蕩與紛亂。在歷史滾滾的洪流中,有幾人能成為弄潮兒,又有多少人的沉浮能夠自我把控?面對“活著”這樣一個簡單而又凝重的命題,多數人交出的答卷也僅僅是“活著”。早已窺破其中奧秘的上古先賢們從此將命理與儒道薪火相傳,并最終變成了一個民族的DNA,這也是為什么中國人走到哪里都可以繁衍生息,但卻始終難以稱霸一方的原因。
活著是一種訴求,也是一種人生觀,它始于周而復始的苦難,卻也造就著苦難的輪回,沒有民族的犧牲和反抗也許很難跳出這樣的輪回,我們的祖先經歷了多少的磨難和掙扎才做出如此無奈的`選擇,這究竟是智慧還是奴性,恐怕也很難輕易地給出定論。歷史浩瀚、人生短暫,人究竟為何而活、怎樣去活始終是令人糾結的千古難題,然而唯有活著才能思考,才能繼續。是烈焰燃燒、百煉成鋼,還是細細潺流,滴水穿石,在灼熱與寧靜、富貴與平安的選擇中,中國人往往會選擇后者,這種文化上的取舍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面對世界的融合,面對列強的環伺,強權政治和狼性文化步步緊逼,生存的空間將會不斷受到來自各方的擠壓,活著,談何容易!
余華的小說撥開了所有的粉飾,讓我們如此清晰地看清血淋淋的瘡疤,也觸發我們去反思面對苦難我們是該繼續的堅忍,還是要去嘗試掙脫歷史賦予我們這個民族的宿命。
活著閱讀心得和體會 篇7
在寒假中,我讀了《活著》作者余華用記事的手法、樸實無華的語言寫了此書。當我初次看到“活著”二字時,心中充滿了疑惑;钪鞘裁?是享盡榮華富貴?是一事無成?還是遭人欺凌?這些都不是。于是我帶著滿腹疑問翻開了書。
這本書主要講了在那個黃昏,老人福貴,向作者余華講述了自己傳奇的一生。老人的一生是坎坷的,他年輕是只知道吃喝賭嫖,因此,他家從大戶人家變成了窮困的農民,不知哪修來的福氣,他找了一個溫柔賢惠的妻子,就在他悔改后卻又國民黨被抓去打仗,被放回來后,他發現自己女兒啞了,妻子家珍又生了一個小兒子有慶。他本想平淡的度過余生,卻沒想到妻子家珍得了軟骨病,小兒子有慶因給縣長夫人輸血過度而死,女兒鳳霞出嫁后因難產而死。留下當時的福貴與女婿二喜和外甥苦根,沒想到二喜又在一次事故中被壓死,外甥苦根吃豆子被活活撐死,本該經歷的幾代同堂,卻變成了福貴眼睜睜的看著他僅有的六位親人相繼離世,只留他孤單一人在世上獨自茍活。
合上這本書我不禁淚潸潸,感慨萬分。福貴經歷了這么多離奇的事:自然災害、文化_、親人相繼離開的事。福貴一個人挺了下來!其實,福貴就是那個時代窮苦人民的縮影。
我還是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本書要以“活著”為題呢?我再反復讀了五遍,發現:我懂了,我懂“活著”二字的深度。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活下來的生者。他們的肩上不僅多了責任,而且少了一個替他分擔痛苦的人。但是,如果生者不肯接受現實,死者又怎能安息?所以,死者不能復生,生者要堅強的面對現實,像福貴一樣生活下去。這樣,死者才會欣慰。
人只要是好好的活著就是富裕的,因為我們還有希望,而那些死去的他就什么都沒有了,你現在能吃飽能穿好的話,那你更富裕了,因為如今還有地區吃不飽的穿不好的人很多。不要抱怨不公平,不要怨天尤人,只要好好活著就好。而且對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好一點,因為遲早有一天他會離開你的。
“少年去流浪,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备YF的歌聲蕩漾在我耳畔。
活著閱讀心得和體會 篇8
人的生死,到底能不能由自己主宰著?第二次讀完這本書的最后一個字的時候,我這樣想。
人的生死好像不是自己能主宰的。故事里的有慶、鳳霞,一個為校長獻血而死,一個因大出血而死。這一切,似乎來得是那么猝不及防。不經意間,死神舉起了自己的彎鐮,將人們帶走。然后是親人的悲傷與慟哭,吶喊與抱怨,世事無常,這樣的一幕幕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但為什么有時候又有什么不一樣呢?春生想活時,解放戰爭,穿梭于炮火,命懸于一線,可他活了下來;他想死時,只是將自己的脖子掛在那個繩套上就結束了自己苦難的一生。這印證了福貴所說的“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而福貴自己呢?輸光家產、解放戰爭、人民公社、_-------一路走過來,他吃的苦受的累不比誰少,更何況還有雙親與妻兒都相繼去世的心之創傷,雖然最后只剩他一個,可他畢竟是活了下來。為什么?因為他想活,所以從打仗到回家,從貧困到饑荒,他幾乎是嘗遍了人間的苦難,但他活著。他因為想活著,所以活著。
不,不是想活就能活,但想死卻能死,所以說,應該把這個問題的答案總結成是-----
人不能完全地主宰自己活多久,在相同條件下,但若無天災人禍,想活下去的人一定活得更久。
所以說,我們要活著,就必須想要活著。一個健康的人若是整天為活下去沒什么價值尋找論據的話,他大概不會比一個癌癥晚期但勇于與病魔斗爭的樂觀者活得更久一些。病心,永遠比病軀更加可怕。
我們要活著啊,活著可以與最親愛的人交談,可以見到最美的朝陽,可以聽見這個世界上最悅耳的聲音啊。
或許,這世上的天災人禍有一天會降臨到頭上,但人可以被苦難消滅,卻不可以被苦難打敗。活著就有出路,活著就可以期待被黑暗暫時遮住的那些光芒。
活著閱讀心得和體會 篇9
三個小時,嬉鬧間也許轉身而逝,但同樣是轉眼而逝,我卻讀完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了解了什么是"活著".
其實對于什么是活著,不用讀也有感,因為我們存活在這個世界上?墒亲x過它之后,我才知道什么是"活著",什么是_樸實的活著,什么是_真實的活著。
《活著》講述了一個普通農民福貴的普通的一生。小說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游混于社會的闊少爺變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_后持家生活的頂梁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后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苦痛。小說中,作者對于死亡的安排更是獨具匠心。父親的死第一次把他從生活中喚醒,使他開始謀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傷員們的死,使他開始了解到戰爭的殘酷,生活的殘酷,更體會到家的溫暖;就在他與家人團聚之時,母親的死更是引發他對自己深深的自責,也讓他剛剛品嘗親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這一切趨于平靜時,兒子有慶的死再次給這個家庭以沉重的打擊;人近暮年,就連支撐他活下去的希望——外孫苦根也離他而去……現在看來近乎荒謬的情況,也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各種遭遇,集中反映在福貴的身上;生活的疾苦,親人的離去,一次又一次體會著從天堂跌入地獄的感覺,使晚年的他能夠平靜地講述這一切。小說通過一系列死亡來體現"活著"的價值的寫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絕。
活著或許是一場游戲,只不過它真實地連自己都分辨不出;或許真的有上帝,讓人們感受希望到失望,快樂到悲傷,理想到現實。亦或許,萬物只是為了沖淡時間的寂寞,陪伴它的流逝。這便是一個產生并禁錮于人類文明的思想所能想到的,其他的一切,便無從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