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閱讀心得(精選3篇)
《烏合之眾》閱讀心得 篇1
真正的歷史變革,并不是那些以宏偉和暴力的場景令我們震驚的事情。能夠令文化實現偉大復興的唯一重要的變化,是對思想、觀念和信仰產生影響的變化。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事件只不過是人類思想的無形變化產生的有形結果而已。這些偉大的歷史事件之所以如此非比尋常,是因為在人類這個物種當中,沒有什么要比代代遺傳的思維根基更加穩固的。
從智慧的層面上看,群體總是要比被孤立的個人的水平低,不過從感受,以及被這些感受驅使的行動來看,群體的表現要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者更糟糕,這都要看具體的環境是怎么樣的。
群體的形成:群體里面的所有人的情感和想法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他們那些有意識的個性消失了,一個集體的思維形成了。
在互聯網時代,網民作為當代一個最大的群體,也有沖動、易變和暴躁的特征,他們服從的各種沖動可以是慷慨的或殘酷的、大無畏的或是懦弱的,但是這種沖動總是很強烈。他們可以因為某個暗示從最殘忍的殘暴轉變為最極端的慷慨和英雄主義,打動群體心靈的是神話傳說里的英雄,而非真實英雄。群體因為夸大自己的感情,所以它只能被過度的情感所打動。一個演說家想要靠話語打動一個群體,必須大量運用狂暴的主張。要夸大、肯定、不斷重復,絕不用說理的方法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做公共講演的演說家眾所周知的論說方法。
互聯網公司的產品在無形之中塑造了不同類型的群體,某個國家活動日微信朋友圈廣播傳播的紀念信息,這個時候所有的人的感情和想法都指向了這個紀念日,一個紀念的群體就形成了;當紀念日過后,這個群體的具體人又都忙于工作、生活、學習,這個群紀念群體又消失了。
品牌又是以一種新的方式聚集人們的感情和想法,獲取不同個體的認同,也是一種群體的表現形式。積極的品牌文化宣傳和良好的產品無疑有助于這個群體表現得更好。
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說營銷也是在不斷拉攏個人建立一個群體,而很多營銷方式缺少文化的傳播,故而顯得生硬,很難獲得個人的情感認同,大都是失敗的。互聯網的廣告、營銷雖然是大數據的方式推廣,數據來源個人消費記錄,對消費情感研究較少,故除了大數據庫殺熟外,目前也沒有看到很好的效果。綜藝類節目非誠勿擾、騰訊脫口秀這類節目因為代入了當代年輕群體的個人情感訴求,更容易被大量的個體接受,形成新的群體。
《烏合之眾》閱讀心得 篇2
這是一本關于群體心理學的書,看此書,是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他人,愿做個明白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群體,有時候夜深人靜,獨自一人時,有時候會疑惑,我為什么說那樣的話,做那樣的事,我又為什么被群體那樣對待。也許是受“烏合之眾”的影響,無意識的按照群體的意識去行為。
第1章中說,作為群體一員后,智力會被拉低,情緒會被群體左右。舉兩個例子:第1次爬山時,在驢友的暗示傳染下,我穿著長靴長羽絨服,翻過一個又一個山頭,竟然走完全程。培訓現場,前后左右都在刷手機,我也會刷手機。
中篇第一章中說,“在間接因素之中,有些因素普遍存在于群體所有信仰和觀念的底層深處,這其中包括種族、傳統、時代、制度和教育。”
前四個因素,在長久的歷史中,基本已經根深蒂固,我體會不了。最后一個教育,則深有體會啊。
“一個國家為年輕人提供的教育,昭示著這個國家以后的面貌。”
我看不出國家怎樣,但經歷幾十年的.教育,可以看出我現在是啥面貌。
如書中所批判的,“它讓接受教育的人強烈地厭惡自己的生活狀態,并極力想從中逃離出去。工人不想再當工人,農民不想再做農民,下層資產階級除讓子女從事政府公職外從不考慮其他可能的職業。”
學生生涯,“一天之中,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對一張黑板,連續兩小時學習各種科目,他們儼然已經成為知識的活體容器。”
畢業后,“他們安頓下來,結婚生子,落入生活的俗套,兜著同一個圈子,囿于狹隘的個人職場;他們認真完成本職工作,僅此而已。”
這就是我現在的面貌。
雖然國家在教育改革,但群體的觀點早已深入骨髓,我看我家娃,同樣深陷教育泥坑而無能為力啊。
我們怎樣免于群體的裹挾呢?
我覺得,有時候就算自認為是一個人,一個人散步、一個人刷手機,若沒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不知道“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里去?”也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想法行為都是身處群體的反應,即時刻被群體裹挾著,如何保持清醒、獨立判斷么?
在群體的專有特征當中,比如沖動、急躁、毫無推理能力、缺乏判斷和批判精神、情感夸張等,聽上去都不是好詞兒,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
我覺得看書,可以幫助提高我們的認知,知道的多了,總會有點批判精神吧,所以生活中要抽時間多看書。看書一定要注重思考,很多時候我們懶得思考,看書也需要動腦,所以執行看書這個動作有時候就挺難的,我們要控制自己的思緒去看書,我之前看一本書中說練習冥想可以幫助我們馴服胡亂奔騰的思緒,但冥想對我來說太難了,我不會,書中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法,感受自己的呼吸,吸氣、屏氣、呼氣、屏氣,一直循環,不知道有沒有用啊,因為我也沒實踐幾天,書里說有用,哈哈。
愿我們都是明白人,不隨便跟著群體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閱讀心得 篇3
《烏合之眾···群體時代的大眾心理》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本書描寫了群體心理、群體的觀念與信念、不同群體的分類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會教育問題和群體領袖及其演講。
一群具有什么樣特性的人才能定義為群體,是首先要討論的問題。他們也許是有著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屬于某個階層,亦或是有著共同的政治立場,什么樣的一群人不是群體呢,一個廣場上的人,一個國家的人,因為你沒法用一個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們。
群體的特性是沖動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惡的,他們對復雜的事情無法處理,哪怕他們是一群大學生,平時理性和富有知識,成為一個群體后,對復雜問題也是無法處理的,對群體的任務是越簡單越好。
本書討論的教育問題,放到現在同樣是問題,一百多年了仍未解決。社會生產發展提高了基礎教育,但基礎教育的目的和社會就業的不穩定,讓年輕人群體的就業目標變成了公務崗位,又由于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輕人無法成為公務員,他們接受了公務員式的教育,卻無法獲得相應崗位。巨大的失落感,讓年輕群體無所適從。前段時間看到消息,教育撥款傾向中職教育,好的中專學校錄取分數接近本科,希望以后的孩子,能夠從工科學校學到更專業技能,走出美好的未來。
本書講解了如何成為一個領袖,群體領袖具有什么樣的特質。群體領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群體的中演講,憑借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讓群體安靜,演講稿也不需要有什么具體的數據和理論支撐,他的演講只需要斷言,并把斷言不停的重復,將自己的情緒傳染給群體。這樣的觀點就會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后發現他講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群體之中你一定會對此深信不疑。
這本書我剛讀完了第一遍,全憑印象寫的讀后感,其中偏見和誤讀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