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讀書心得(通用7篇)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 篇1
北京太大也太神秘。我用了我人生頭十九年的歲月也只是比沒到過北京的人知道的略多一點兒。利用假期,我看以北京為背景的小說。我讀書不純,因為我不是因為喜讀書兒讀書,我是有動機的。但我的動機卻又很單純:只想在有人取笑我不像北京人的時候,我可以道出一些不為眾人所知的,幫我挽回些“北京人的面子”。
讀北京的故事,我能想到的最有資歷的作者就是老舍了(因為我能想到的作者本就很少)。最終選定了的是反映抗日時期小羊圈胡同生活的《四世同堂》。
雖然有些小動機,但這次讀書也真讓我知道了很多“新鮮事兒”。比如天安門前的廣場久已有之,我在這之前都愚蠢的以為它是新中國的后話;又比如知道了一種叫“冰碗兒”的小吃。那是一種消夏冷飲,有類似冰激凌的功效:純潔的瓷碗兒上先墊好一層剔透又玲瓏的冰塊兒,再鋪上青青的滴著露的嫩荷葉。瓷碗、冰塊、荷葉,這三樣兒,好就好像化妝的“打底”,真正的主角兒才要出場呢。核桃仁兒,菱角仁兒,杏仁兒,藕片兒舒舒服服的躺在荷葉為辱,冰塊為墊,瓷碗為板的冰床上。件件都是清新,口口盡是爽脆。這是白玉,水晶和翡翠聯袂捧出的藝術珍品。我雖沒親眼見過,也未親口嘗過,但是書中的文字已在我的腦袋里繪出了形象,流出了滋味兒。
可是再怎么說,畢竟我是喝北京的水長大的(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永定河水,反正必定是北京的水)。不是有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么?所以我的北京生活與書中的正常人家的相比較,應該相同多過相異吧。這也許也正是我看的入迷的原因。不僅是“知新”更有“溫故”的作用。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 篇2
對有現在人來說,“四世同堂”是家庭和睦、子孫滿堂的代名詞,它是一種幸福,一種美好:老人含飴弄孫,悠閑自在;小孩子輕松愉快、茁壯成長。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就是描寫了一個北京普通老百姓祁老太爺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不幸的是,由于戰爭,他的這種幸福被敵人強行奪走。
這場戰爭直到今天提起來仍令人毛骨悚然,它就是日本侵華戰爭。日本侵華,對于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日本侵略這在中華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想必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夠倒背如流。但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的罪行真的震撼了你的心嗎?
說實話,在沒讀這本書之前,面對南京大屠殺,面對那冰冷的“30萬”,除了感慨日本人的野蠻外,我便無其他的感覺。畢竟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畢竟我沒有經歷那一場屠殺。直到我讀了這本書,直到錢默吟入我的視線。他善良、友好,雖然貧窮,卻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作為一個文弱的詩人,平時連一只螞蟻都不肯踩死。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被日本軍帶走以后,被拉去做電椅,被用皮鞭抽,臉被打腫后,連東西都看不清,嘴里的牙齒所剩無幾。更可悲的是,兒子在他被捕后因病去世,妻子不堪打擊而自殺身亡。這就是侵華,日本侵略者在把“亡國奴”的稱謂強加給中國人之后,硬是把幸福的家庭搞得家破人亡,把平平凡凡的人摧殘得不成人形。
看著錢默吟那被折磨的不成人形的模樣,聽著那皮鞭落下、皮肉裂開的聲音,心里冒出一陣鉆心的痛。對于這一段屈辱的歷史,我們不能忘卻,而且我們也更應該清楚,國亡了,又何去談幸福和尊嚴!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中國人是勇于反抗的。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千千萬萬個愛國青年。書中描寫了這樣一群人,像瑞全一樣,受過教育,有愛國心,懷揣著一股激情,不甘心當亡國奴,奔赴戰爭前線,為人民謀幸福;像瑞宣一樣,為了家庭忍辱負重,在敵人的魔爪下斗爭著,拯救著那些被敵人壓迫的人。他們不僅要把自己的家艱難的維持下去,而且還要忍受著亡國的折磨。他們的身體雖在家里,但心早已飛到了戰爭的前線。正因為這樣,才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正因為這樣,中華民族才能歷經五千年而不衰,毅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里,作為祖國的接班人,我們要時刻牢記使命,艱苦奮斗,積極地奉獻祖國。只有國家富強,我們才會有尊嚴,我們才不會受欺侮。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人民紛紛把自己的錢財存入銀行,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國家渡過難關。國難當頭,最能反映出來的就是一個國家人民的愛國心。然而對于我們國家來說,情況就不容樂觀了。書中描繪了這樣的一群中國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漢奸。像冠曉荷一樣,像瑞豐一樣,為了發達,出賣靈魂,出賣尊嚴,甘心做敵人的走狗。他們抓住亡國的機會,盡享榮華富貴。他們是我們五千年文化下產生的恥辱,是我們永遠唾棄的對象。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做一個有尊嚴,有骨氣,內心坦蕩蕩的中國人。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 篇3
我曾以為自己瞭解日本侵華的這段歷史但直至閱讀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我才明白之前的那些瞭解是多幺的淺薄。老舍先生在這部作品中,用平實無華的字句和真實細膩的描寫令我仿佛置身于那段中國的土地被侵略者踐踏、中國人的尊嚴被凌辱、中國人的生活被摧殘的戰爭歲月。作為一名中國人,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種切膚之痛,這種痛不僅震撼了我的心靈,喚醒了我內心深處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也令我對中華民族遭受的這段屈辱的歷史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深刻的思考。
再現真實的歷史洗滌人類的靈魂
《四世同堂》這部作品橫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但是所發生的一切卻不曾離開小羊圈胡同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區區一個小羊圈胡同各型各色的人物卻已然代表了當時時代背景下的千千萬萬不同心態的中國人,整部作品實則為中國那個年代的一個縮影。在老舍的筆下每個人物既平凡渺小又特徵鮮明也正因如此他們的喜怒哀樂和人生際遇才最真實、最普遍和最有代表性。老舍先生正是通過對小羊圈胡同中各種文化層次的代表性人物如英勇抗敵的錢老大和祁老叁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卻不堪受侵略者欺壓的棚匠老劉、小文、小崔、孫七爲了飛黃騰達而淪為民族和國家罪人的大赤包、藍東陽,只因貪戀享樂就甘心對殺害自己親人的兇手們俯首貼耳的瑞豐、冠曉荷以及封閉自守、知足茍安的祁老人等等的精心塑造和細緻入微的刻畫,一方面歌頌、弘揚了中國人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毅勇敢的民族氣節另一方面也鞭撻、譴責了那些出賣國家利益的民族罪人,同時也對那些茍且偷生、麻木不仁的思想進行了批評。
眾所周知,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了令人髮指的罪行,但是與很多作家不同的是,老舍先生并沒有用一些咬牙切齒的激烈言辭痛駡他們而是用一些舉重若輕的詞語,透過描述北平淪陷后廣大平民的悲慘遭遇和畸形的世態,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作者對待歷史客觀理性的態度和精湛純熟的寫作技巧,使這部經典著作更具真實感。
《四世同堂》可稱得上是一部最底層百姓的抗日史。閱讀此書,我的靈魂似乎得到了一次洗滌。作者在這部小說中,以對善、惡、美、丑的褒揚和批判警示了世人: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它會照射出你的靈魂。
文化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源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文化。文化不僅僅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特徵,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決定一個民族或國家的命運。老舍先生在揭示當時社會一些人性的丑陋和墮落的同時,也著重于從文化的層面探究何以一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會被欺凌的塬因。作者將中華民族遭此劫難的問題的根源指向了中國封建古老的家族思想。在封建社會的中國,家是封建禮教的堡壘,它包含了等級觀念、宗法祖訓、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四世同堂等諸多內容。祁老人、韻梅都是封建傳統觀念的受害者,連祁瑞宣這個博士,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裡,思想也無法衝破這個封建禮教的堡壘。老舍先生對以北京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深刻剖析,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傳承和弘揚的部份,但是也有腐朽和落后。只有吸取其精華,摒棄其束縛人們、阻礙社會進步的糟粕,中華民族才會真正地強大起來。
維護和平是人類共同的責任
《四世同堂》完成于抗日戰爭結束不久的1948年,當時的老舍先生就可以超越民族的仇恨,在書中宣揚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寬恕,這是我對老舍先生的由衷敬佩之處。
書中抗爭精神的代表---錢先生,曾經想為孫子起名叫〞仇〝,但是最后卻在面臨敵人死亡威脅的時候,還是順從了自己天性中善良和寬恕的一面,在獄中為孫子起名為〞善〝﹔剛剛經歷了喪女之痛的祁瑞宣竟然能夠保護日本老人﹔那些被傷害、被侮辱了的人們放棄了本可以實行的復仇,而選擇了理智和禮貌。這些人物只是平民百姓,但是他們卻讓我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好,我為此而深受感動。老舍先生不但讓我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對抗日戰爭、對中國以及中國人有了真切而客觀的認識,也令我懂得了和平的可貴和重要。
瞭解歷史不是爲了宣揚仇恨,而是爲了讓人們更加懂得珍愛和平。希望我們讀完此書后都能夠放下心中的那塊沉重,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對待歷史,以積極正面的態度發展未來。人類需要和平,維護和平應該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
《四世同堂》是值得每一代中國人閱讀的經典著作,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珍藏的民族記憶。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 篇4
對有些現在人來說,“四世同堂”是家庭和睦、子孫滿堂的代名詞,它是一種幸福,一種美好:老人含飴弄孫,悠閑自在;小孩子輕松愉快、茁壯成長。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就是描寫了一個北京普通老百姓祁老太爺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不幸的是,由于戰爭,他的這種幸福被敵人強行奪走。
這場戰爭直到今天提起來仍令人毛骨悚然,它就是日本侵華戰爭。日本侵華,對于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日本侵略這在中華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想必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夠倒背如流。但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的罪行真的震撼了你的心嗎?
說實話,在沒讀這本書之前,面對南京_,面對那冰冷的“30萬”,除了感慨日本人的野蠻外,我便無其他的感覺。畢竟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畢竟我沒有經歷那一場屠殺。直到我讀了這本書,直到錢默吟入我的視線。他善良、友好,雖然貧窮,卻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作為一個文弱的詩人,平時連一只螞蟻都不肯踩死。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被日本軍帶走以后,被拉去做電椅,被用皮鞭抽,臉被打腫后,連東西都看不清,嘴里的牙齒所剩無幾。更可悲的是,兒子在他被捕后因病去世,妻子不堪打擊而自殺身亡。這就是侵華,日本侵略者在把“亡國奴”的稱謂強加給中國人之后,硬是把幸福的家庭搞得家破人亡,把平平凡凡的人摧殘得不成人形。
看著錢默吟那被折磨的不成人形的模樣,聽著那皮鞭落下、皮肉裂開的聲音,心里冒出一陣鉆心的痛。對于這一段屈辱的歷史,我們不能忘卻,而且我們也更應該清楚,國亡了,我們何去談幸福和尊嚴!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中國人是勇于反抗的。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千千萬萬個愛國青年。書中描寫了這樣一群人,像瑞全一樣,受過教育,有愛國心,懷揣著一股激情,不甘心當亡國奴,奔赴戰爭前線,為人民謀幸福;像瑞宣一樣,為了家庭忍辱負重,在敵人的魔爪下斗爭著,拯救著那些被敵人壓迫的人。他們不僅要把自己的家艱難的維持下去,而且還要忍受著亡國的折磨。他們的身體雖在家里,但心早已飛到了戰爭的前線。正因為這樣,才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正因為這樣,中華民族才能歷經五千年而不衰,毅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里,作為祖國的接班人,我們要時刻牢記使命,艱苦奮斗,積極地奉獻祖國。只有國家富強,我們才會有尊嚴,我們才不會受欺侮。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人民紛紛把自己的錢財存入銀行,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國家渡過難關。國難當頭,最能反映出來的就是一個國家人民的愛國心。然而對于我們國家來說,情況就不容樂觀了。書中描繪了這樣的一群中國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漢_。像冠曉荷一樣,像瑞豐一樣,為了發達,出賣靈魂,出賣尊嚴,甘心做敵人的走狗。他們抓住亡國的機會,盡享榮華富貴。他們是我們五千年文化下產生的恥辱,是我們永遠唾棄的對象。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做一個有尊嚴,有骨氣,內心坦蕩蕩的中國人。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 篇5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以前對于老舍先生只讀過印在語文課本上的《茶館》的片段,與大學時期看的《駱駝祥子》,閱讀《駱駝祥子》的時候并沒有太多的生活閱歷,以至于當時并沒有理解很深,對于故事也只是單單按作小說來理解。
《四世同堂》是我今年讀到的這些書里面最好的一本,雖然書很長,合計字數有一百多萬,但是這本書讀后的體驗遠遠超過那些一百多萬的網絡小說,所以我誠懇的建議,如果有讀書習慣的朋友,可以把這本書買下來或者下載下來看看。
1故事
《四世同堂》講述了北京一個不起眼的胡同小羊圈,里面住著的一群人在日本入侵中國以后所遭遇的種.種磨難。而書名的《四世同堂》主要指的是小羊圈里面最有福氣的祁家(這個福氣指四世同堂)。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叫《惶惑》是指日軍剛剛入侵中國的時候,北平老百姓心中的迷惑與不解,比如祁家老爺子的看看米缸夠不夠三個月之類的描述,對于戰爭大家都沒有太多的了解,很多人和祁老先生一樣覺得或者三個月就過去了,日軍就會退出北平。到底要不要反抗,到底要不要順從,大家心里都沒有一個底,要逃出北平吧,萬一沒幾天又和平了,讀書的丟了學歷,工作的丟了飯碗。要不要做日偽的官員呢,做了吧怕沒幾天好日子又要撤職,還落個漢奸走狗的壞名聲,不做吧又害怕丟了撈油水的活路。
第二部分叫《偷生》這部分非常的壓抑,也是出現了日偽官員狗咬狗的情景,百姓的生活開始拮據,但至少都可以沒有尊嚴唯唯諾諾的活下去,而人民也開始意識到和平無望,必須自己反抗。
第三部分叫《饑荒》這一部分故事,也是戰爭最后的殘酷,不管對于日軍還是北平城里的居民,生活變得困窘不堪,大街上是不是都是餓死的民眾,而住在1號屋中的日本家庭,也因為戰爭變得妻離子散,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而這本書的一大亮點,在于通過祁瑞宣與日本老太太的對話與交流,展示出老舍先生對于大愛的描述,這本書寫的是戰火紛飛的北平城,但是它并一味不強調仇恨與敵視,它只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客觀的描述了戰爭的殘酷,戰爭對于中國人民造成了莫大的傷害,對于入侵者也帶來了傷害。
2中國人
小羊圈最初住的都是中國人,各種各樣的中國人,而書中對于每一位人物的描述都是細致的,對于冠先生的執迷不悔,對于大赤包的張狂,對于錢先生的傲骨,對于祁瑞豐的軟弱無能都有著面面俱到的描述。
小羊圈里面的人,好似就是整個中國人的臉譜化,生旦凈末丑,樣樣皆有,對于一心靠攏日本人的冠先生,對于一心靠攏冠先生的祁瑞豐,那丑惡的嘴臉簡直讓人想下手抽他,但是卻又只能嘆息,千人千面,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覺得對錯的地方,無端指責最后不過害了自己,況且很多東西已經形成講也沒有意義。
文中的北平人帶著高傲,帶著順從,帶著委屈,卻也熬過了春夏秋冬,留下來藏著一腔怒火希望著自己的犧牲換得一家老少的平安,離開的忍著家庭的思念將一腔熱血獻國家,但是所謂國破家亡,沒有國的保護,家不過是誰都可以闖進來燒殺搶劫的地方。
如果為什么現在的中國藝人動不動就好萊塢走一走,是因為演技好好于三十年前,還是長得更好看了,其實質不過是國家強大,市場大。
最后留下來看著家的,舍不得走的,最終還是負了使命,家里不是餓死,就是受辱而死,而誰也不敢出頭,因為出頭只會導致更多的死亡,然后就這樣不停的忍著忍著,一直到忍無可忍。
3受辱
常二爺進城買藥不知道城里只能用偽幣而受辱被罰了跪,回去以后一病不起,告誡孩子要給自己報仇;祁天佑經營著家里的布店,卻因為日本人的錯誤,受辱在街上游街大喊自己是奸商,然后氣不過跳湖自盡。
中國人有著自己的尺度,或者說叫做骨氣,有時候這些骨氣并沒有讓我們站起來反抗,至少也不會應允我們軟弱的跪下。
而現實中的老舍先生,在動亂中受辱,同樣選擇了跳湖自盡,國之棟梁,如此有著大愛,有著文采的大師最終卻是在那樣的一個環境中告別了自己的生命。
我們以為最壞的事情結束了,卻沒有發現依舊是在薄冰之上。
4家庭
書名的《四世同堂》而書中卻在對于中國人的家庭觀念進行批評,多少人放不下家庭,最終不得不眼睜睜看著家破人亡,卻連反抗的力量都沒有了。
中國的家庭觀荒.唐的取了父母在,不遠游而滑稽的去掉了游必有方。
祁老爺子聽聞三兒子被大兒子弄出城去了,第一反應是大兒子破壞了家庭的完整性,每一個家庭都有是一把枷鎖,為了妻子,為了兒子,為了上面的老人,所以都不能離開家去抗日,然后孫七死了、小崔死了、祁天佑死了、小妞兒死了。
家是每一個人的港灣,但是家不應該成為不問是非只講感情的黑屋子。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 篇6
我合上書,老舍的《四世同堂》就這樣讀完了。這樣就結束了么?書中那凄涼悲壯的感覺仍然揮之不去,我總覺得還應有什么。
這本書講述了在北平淪陷的八年中,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小羊圈胡同中各色人物的遭遇。在日寇鐵蹄下,那黑白顛倒,暗無天日的世界。當時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人們的惶惑與軟弱,民族的精神與氣節……在作者的筆下展現的淋漓盡致。
小羊圈這個地方是北平城的一個縮影,那各個階級的人民是北平廣大平民的代表。老舍是著重并且擅長寫人的,他寫的真,寫的活。在《四世同堂》這部小說里,他刻畫了六十多個人物。
不愿得罪人,一心只想慶得了八十大壽的祁老太爺;有文化又愛國卻無法拋下家人的中學教員祁瑞宣;忠厚善良的商人祁天佑;滿腔豪情的熱血青年祁瑞全;膽小怕事卻無聊的祁瑞豐;無怨無悔的韻梅;樂于助人的李四爺;無恥狠毒的冠曉荷、藍東陽、大赤包、胖菊子、高亦陀等人。還有拉車的,唱戲的,抽大煙的,妓女等等。
在那樣的世道下,祁老太爺悲痛,無奈,知道了反抗,他說:就是一口鍋,也別生在這個年代呀!忠厚老實的人被逼得跳河,無辜善良的人被殘忍迫害,單純的少女一步步墮落;一個隱士詩人被逼成了革命斗士,奸詐狡猾的小人卻橫行當道……
八年的風雨飄搖,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給中國大地留下了斑斑傷痕。
小說中有愛國情懷的人塑造的很好,漢奸形象尤其飽滿。在太平日子中,他們沒有權沒有勢,日本人打過來了,要改朝換代了,他們就忙著巴結。連名字都改成了日本味兒的,他們心甘情愿的當日本人的走狗,無論何時都畢恭畢敬的,見到日本人都賠上笑臉,鞠大于九十度的躬。當別地有了反抗戰爭時,他們惶惑不安;,當中國城池淪陷后,他們反倒組織各種人游行慶祝。但他們的死不但沒能讓人感到痛快,反而讓人覺得悲哀。大赤包在獄中都瘋叫著她是“冠所長”,冠曉荷被活埋前都對日本人卑躬屈膝。
這是中國人可悲的一面。在利誘威逼,高官權勢之下,喪失氣節。曾經拳打漢奸的金三爺,因為日本人帶來的生意好轉而感激,他甚至出賣了錢默吟先生。年輕貌美的招弟,墮落成一個出賣肉體的女人,卻還以此為榮。這無疑是貪念作祟,以致自掘墳墓,最終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
當抗戰終于勝利。人們已經不怎么能高興起來了。年幼的妞子餓死,祁老人抱著尸體像去找胡同里的日本老太婆,胡同中的一些人想要報復,當大家把持不住的時候。
瑞宣站了出來:
“她,是咱們的朋友。”
一句振聾發聵的話,不得不贊嘆老舍的目光長遠。
無論如何,那都已是歷史,但我不禁想到,我們離他還有多遠,現在社會上貪婪,軟弱,利益熏心的人,在當時或許就是一個漢奸。而我們,假若處在當時的社會又會是哪一種人?怎樣的人?
四世同堂讀書心得 篇7
看完了整本書之后,我不禁佩服起老舍的偉大,十分樸實的語言,卻有一種十分好的代入感。寥寥數筆之間,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位位人物,實在是讓人驚嘆不已。
這個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北平里面的一個小村莊;小羊圈里,主要講述了在小羊圈里幾戶人家的悲歡離合。描述地理的句子雖然不多,感覺能夠使人在腦子里就想象出小羊圈的模樣,看著書,腦子里好像在播放一幕幕無聲的電影似的,體會著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著實令人回味無窮。
讓我驚訝的,不僅僅是老舍的寫作功底與樸素的語句,還有老舍對待戰爭的客觀。這本書里,從剛開始就提到了住一號門的日本老婆婆,她從剛開始就一點也不贊成日本侵略中國,異常是在抗戰勝利之后,當住三號門的日本家庭把門給封上之時,她卻把門大大的打開,想用自我的一點點力量,來向中國道歉,向在戰爭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是失去生命的中國人道歉。老舍并沒有大幅度的贊揚日本人,更沒有盲目愛國;,大幅度的貶低日本人,而是站在一個中立的,客觀的角度,站在人性的角度,解讀了一位日本老奶奶的心聲。
《四世同堂》這本書,圍繞這一個小村莊里邊的幾戶人家展開故事,時而令人嘆氣,時而令人憤慨,時而令人興奮,時而令人自豪。當全部看完之時,感覺好像五味陳雜都集于一心,如果你再看一遍,想法肯定就跟你第一遍看的時候完全不一樣。
它是一本值得令人翻來覆去看一遍又一遍的好書,并且語言不難懂,小學生也能夠看。此刻,就再讓我看一遍吧,可能,寫出來讀后感跟這一篇也完全不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