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巖》讀后感(通用4篇)
《紅巖》讀后感 篇1
花了三周的時間,讀罷《紅巖》這本書,我的心靈深受其震撼,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做千秋雄鬼死不還家是書中出現的一句話,正是這一句話,耐我思緒萬千,現在,讓我們重讀歷史,拷問今天。
《紅巖》是一部神品一般的小說,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質量最高度的概括,紅巖精神,是革命先烈堅持真理,改造社會的人生偉大實踐,是革命先輩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是我們改革開放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半個世紀匆匆過去了,然而站在新世紀的開端,我們驀然回首,詩歌中孕育的那種激情澎湃的豪情依舊未變,他隨著岸邊的礁石,蕩起漣漪翩翩。這首革命戰士在嚴刑拷打下寫的《我的自白書》,此自白書非彼自白書,這是革命戰士成崗對國名黨特務的嘲諷!,他讓多少后人都為之動搖,震撼!1949年10月28日,革命戰士成崗被惱羞成怒的國名黨特務,走狗殺害,年僅26歲!他以自己的生命履行了黨的職責!
回首往昔,拷問今天。身處安逸社會的我們是否已經忘了什么叫英勇,什么叫堅貞?以往,大街上發生了什么糾紛,大家都會去搶著拉架,現在的人兒呢,卻只知道看熱鬧不嫌事大,那個手機在那錄視頻,圍了一大窩的人,卻沒人去拉一把。這種社會現象讓人心痛啊!
今日的幸福生活,是否讓我們淡忘了血與火的歷史,是否麻痹了我們的精神?重讀歷史,重溫豪情,我要感謝《紅巖》,是它讓我明白了要做真人,做英勇堅強的人!
《紅巖》讀后感 篇2
銘記著一句話“用鮮血染我們的旗幟”,這是一代烈士在面對形如鬼魅的敵人時發出的豪情壯志,他們任腳下響著沉重的鐵鐐,任敵人把皮鞭舉得高高,他們不怕什么,任胸口對折帶血的刀!也不愿低下高貴的頭。“哪怕死也要堅守著祖國的尊嚴,用鮮血染紅祖國的旗幟,因為它們比生命更為重要!
讀到這,我是慚愧的,在未讀這本書之前我曾多少次輕視過這面象征祖國的紅旗,多少次玩弄過胸前的紅領巾,又有多少次嘲笑過我們萬分感激熟悉的國歌,無視老師所說的“血的代價”,直到今天才懂得有多少中華英雄為了這片美麗的神舟大地而失去了最為寶貴的生命。
一顆顆炮彈,一粒粒子彈,日本人自以為可以摧毀人民的生命但他們的精神卻永遠存在,換來的是更為勇敢的堅守,那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是永遠不會被的正如《紅巖》所說“死亡對于一個革命者是多么無用的威脅!”
或許只有在風暴中被雨淋透的紅旗才是真正的紅吧!正如那戰場上戰士們鮮血換來的堅守。
這篇小說讓我震撼,它寫的不是大洋馬的優點及種.種美德,更多的是描寫作者與大洋馬的深厚友誼。
我想問的是,在這個時代,還有多少人能與動物這樣和諧相處?我們真正看到的,是一群群人類背著獵槍,潛伏在草叢中,看見動物,瞄準一聲槍響后,血泊中就躺著一只動物。
而文中的大洋馬呢?他是為了顧忌主人的安危蔡喪命的,他臨死,也表現得如此威武、強悍、英勇、仗義、深情……
看完這篇小說,我想呼吁人們,停止對動物的捕殺吧!與動物建立起友誼吧!
也許有一天,你會有一只像大洋馬那樣仗義的伙伴!
《紅巖》讀后感 篇3
《紅巖》這部作品以驚心動魄的斗爭畫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廣大讀者的心,獲得了廣泛的好評,被稱為具有共產主義精神和革命氣節的教科書。
《紅巖》這本書充滿了革命的激|情,更讓人難以忘懷。剛開始是因為我學過的一篇文章《獄中聯歡》就是書中的節選篇目,于是我產生了讀這本書的渴望。在找到這本書后,我開始了對這本書的閱讀!都t巖》這本書令我愛不釋手。
《紅巖》這本書以描寫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斗爭,特別是獄中斗爭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它的歷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慶解放。人民解放軍摧枯拉朽的勝利進軍和的垂死掙扎,是這一時期的特點。小說把在全局上不可逆轉的覆滅命運,與局部上的氣勢洶洶,瘋狂鎮壓;把革命事業全局上的輝煌勝利,與革命者個人的悲壯犧牲,辯證地統一起來。它的基本情節以“中美合作所”集中營(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館)內的敵我斗爭為中心,交錯地展開了我地下黨領導的城市的地下斗爭、學生運動、工人運動、獄中斗爭以及華鎣山區的武裝斗爭,集中描寫了革命者為迎接解放、挫敗敵人的垂死掙扎而進行的最后決戰。小說以大量的篇幅描寫了革命者的獄中斗爭,除了《獄中聯歡》所寫的新年聯歡活動外,還寫了獄中絕食斗爭的勝利,為龍光華烈士舉行追悼會,寫了江雪琴的從容就義,許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鵬飛的最后一次交鋒,以及最后的武裝越獄斗爭等。全書共三十章,作者羅廣斌、楊益言都是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幸存者,他們親身經歷了黎明前血與火的考驗,目睹了許多革命烈士堅韌不拔的英勇斗爭和壯烈犧牲的場面。根據這些經歷,他們于1957年寫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隨后,在回憶錄的基礎上創作了長篇小說《紅巖》。
《紅巖》這本書看了之后讓我感受到了革命工作者的熱情,讓我體會到人們的團結協作與友情的偉大。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都是革命者們努力的成果,我感激他們,我愛戴他們!
《紅巖》讀后感 篇4
上網查了一下《紅巖》的詳細資料,知道里面都是一些真實的人和事情,而這些人和事情同一個年代、一個時代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為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愿把牢底坐穿","失敗膏肓土,成功祭蒼生","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無法叫我開口",而在這些思想當中,所實踐的都是具體的人,而這些人都不是當時一些家庭條件困難,吃不飽飯,穿不暖衣的,都是一些青年知識分子,從小都有富裕的家庭生活和優越的生活條件。但是在自己的人生實踐選擇道路當中,他們投身于社會革命,為整個國家民族和大多數的利益進行實踐。
這種崇高的選擇促使我們去思考,人應該怎么去活著?人應該怎么去奮斗?人應該怎么去確定自己的價值取向?以及個人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應該所盡的責任和承擔的義務?
對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都有義務去承擔。我們活著,難道只是為了自己,而不顧及別人?我們奮斗,就是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化?我們不能太狹隘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