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讀后感(通用3篇)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 篇1
我的深度閱讀的對象就是汪曾祺老先生,我對他的影響很淡很淡,也許是因為汪老這個人本來就并不招搖,在二十世紀40年代,汪老已經在文壇嶄露頭角了,但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他失去了成為文學泰斗的機會,而這場災難無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他的文字也開始變得成熟和淡淡的憂傷。
我之前在《邂逅集》中看見了一個對未來有著無限希望的陽光青年,“如果我注定要孤獨一生,那就讓我站著,尋找那孤獨的軌跡,我相信,孤獨有一天會死去。”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覺霎時呈現在讀者面前,就是這樣,汪曾祺在文壇創出了一番天地。
之后,汪曾祺在張家界知青下鄉,他體會了十年之苦,他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有他自己的影子,比如他形容的一個女工程師,因為一個莫須名的罪名,被劃成右派,這和汪曾祺的經歷多么的相似啊!他可以盡情地說出自己的內心的真正的想法。有他對這段生活的美好回憶,比如一篇小說《七里茶坊》,里面他和自己的同事們一起說說笑笑,似乎留下了一連串歡聲笑語,但我總覺的,這中間包含淡淡的憂傷,這種憂傷伴隨了汪曾祺的平淡的文字出現了神奇的效果,“我們帶來一口袋莜面,頓頓飯吃莜面,而且都是推窩窩。——莜面吃完了,三套大車會又給我們捎來的。”“剛出屜的莜面,真香!用蒸莜面的水,洗洗臉,我們就蘸著麥麩子做的大醬吃起來,沒有油,沒有醋,尤其是沒有辣椒!可是你得相信我說的是真話:我一輩子很少吃過這么好吃的東西。那是什么時候呀?——一九六○年!” “這兩年他常發牢騷——小王也有些不平之氣。”仿佛有一種對時代的埋怨,我常常讀著他的小說想流淚,自己似乎也到了那個時代,感受他的苦痛,這應該也算是他的優越之處吧。
這樣的文字在汪老的散文中卻沒有體現,他飽嘗了天下的美食,對于美食文化興致勃勃,他的友人曾這樣評價他:“我和汪曾祺同桌吃過飯,在座的賓客都把他視若一部毛邊紙印刷的木刻菜譜。聽其用不緊不慢的江浙腔調講解每一道名菜的做法與典故,這比聽他講小說的寫作方法還要有意思。好吃的不見得擅長烹調,但會做的必定好吃———汪曾祺先生是兩者俱佳。”這邊可以體現了。還有汪曾祺對平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就是以平靜的口吻來敘述,并不加任何感情的修飾,這與他認真的寫作態度和他豁達平淡的人生態度是有關的。
撇開了這些汪曾祺的小說和散文,我更喜歡讀他的兩篇代表作,一篇是《大淖記事》,一篇是《受戒》,我更喜歡《受戒》,可能是更富童真,但其實,當讀了很多遍以后,我開始覺得這與汪曾祺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他依然是在表達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像沖破世俗束縛,渴望自由的感覺,這也是汪曾祺畢生追求的,他是一個時代的悲劇,被稱為“最后一個士大夫”,他踐行的是大儒式的風格,他以天下博愛為己任,把普及蒼生作為自己的信念。
讀完了這本并不算厚的《汪曾祺作品精選》,好像是與一位文化名人隔了時空對話,他在平靜而又耐心的敘述,我在不知疲倦地聽著,不僅僅是故事,還有味道,濃濃的鄉土文化味道。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 篇2
——一座城池讀后感
很多事情荒誕可笑,但是,其實生活就是上演著這些荒誕可笑的事,只是被放大了,才覺得好笑,然而這就是每天真實發生著的,我們看著的經歷著的。
一座城池很貼近生活,醫療,教育,工作,現代愛情觀,看熱鬧等。都是我們每天都在討論的,只是換個角度換個語氣敘述,但是一樣的諷刺和黑色幽默。
其中,看熱鬧是最為嘲諷的。一場一盆水就能解決的“火災”,居然引來了群眾的圍觀,偏要看消防隊的表演,充分而夸張地體現出現代人愛看熱鬧的心理。
整本書都在寫社會。使我們發出的笑聲,也就是這個社會,笑這個社會的荒唐。事實上,我們生活的社會也很荒誕,只是我們對社會上各種丑惡的現象都習以為常了,對于這些已經習以為常了。
光榮日
幾乎所有看過光榮日的人,都會將它貼上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標簽。就連作者本人韓寒也稱之為——這是一個荒誕的故事。
韓寒把這個社會的沒落,官場的腐敗,娛樂圈的黑暗,都包含在這沒有故事的故事里。
一篇沒有思想中心而只有情節的小說不是好小說。而一篇沒有情節只有深刻思想中心的小說卻未必不是好小說。而光榮日就是這么一部荒誕而現實的小說。
1988
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是講一個年輕男子駕著1988車子出門遠行,路上遇到了懷孕的妓女娜娜,兩個人發生了關系,然后被抓,然后一路同行,娜娜向男子講訴了許多想鮮為人知的妓女經歷……男子的目的是要接朋友的骨灰,娜娜的目的是去找孫老板,然后把孩子生下來。不過,她沒有找到孫老板,卻在產前檢查中發現了問題,結果娜娜失蹤了。1988載著朋友的骨灰盒歸來,又載著娜娜留下的向世界發出“疑”問的新生兒行走。
小說敘述是非常嚴肅的,無處不體現著對人物命運的關注,作者同情的是失足的青年,詛咒的卻是無序和無奈的生活、謾罵的是強勢的虛偽。
我總是看不懂真正的韓寒。他的嘲諷、幽默、叛逆……
也許隨著時間的消逝,閱歷的增長。終有一日,我將看懂韓寒、明白這個社會、融入這個世界。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 篇3
——三重門讀后感
韓寒的長篇小說三重門剛一問世,就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在中學生中更是捧客如云。讀了這部小說之后,我為韓寒豐富的學識與超時代的文學素養深深折服。但我認為,同他那精彩萬分,無懈可擊的雜文杯中窺人,穿著棉襖洗澡相比,三重門實在是大為遜色。
韓寒的知識應該是豐富的,所以他的小說隨手拈來就有很多東西。只是,一涉及到社會場面的描寫,多少就顯得有些蒼白無力了,很典型的就是在泄館里看朋友打架的那一情節。用了大段的文字來描寫雙方如何互丟“生煎”,寫得索然無味且毫無真實感。或許是到最后他自己也寫得無趣,于是趕緊把筆鋒一轉,讓主人公逃離現場——呵,什么都解決了。韓寒在三重門的序中提到,他是用了知識來代替生活閱歷的不足。但我認為,閱歷方面的東西是永遠無法替代的。所以,稍加留心就可以發現,在韓寒的小說中凡涉及到現實社會的情節,多是零星幾筆,不敢多作停留。
韓寒的書中充滿了智慧的語言,讓人忍俊不禁,卻又引人深思。可惜這種風格沒能堅持到最后,當小說過半后,寫到林雨翔進入市南三中起,也許是作者的智慧已經用盡了,也許是這段故事與他當時的處境太相近了,以致他無法如上帝般遠距離地看著書中的人生。沒有了距離,太貼近的故事似乎使韓寒寫的時候施展不開,雄心勃勃地拉出的幾個人物,如和主人公同為體育生的幾個同學,都無力再深入寫下去了——隆重的出場,卻無力的退出。
韓寒的小說中還有相當重的模仿痕跡,尚未形成自己的風格。感覺上,韓寒似乎是邊看著圍城邊琢磨著如何下筆的——韓寒寫林雨翔,說他的獲獎作文是從旅游手冊中翻過來的,說他評論著那首臥梅詩時候的尷尬,說他想爭奪文學社社長時的處心積慮……一點情面也不給,把主人公一點一點地剝了皮,揭出他內心的軟弱,無能和虛偽來——明明白白的錢氏風格。即使是小說的主人公林雨翔也都充滿了方鴻漸的影子,沒有了自己獨特的形象。更糟的是,到了最后,韓寒終于不忍心再對小說的主人公刻薄下去了,竟讓女主人公Susan愛上了他,結尾的那幾個電話,真是壞了他的風格。即使是差的小說,里面有一個人物形象鮮明一些,也會讓這部小說的地位有所提高,最典型的就是那部描寫著“輕舞飛揚”的小說。
可惜得很,韓寒的小說終于沒有把人物形象鮮明地塑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