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書筆記加心得體會(通用3篇)
《愛彌兒》讀書筆記加心得體會 篇1
盧梭是18世紀啟蒙運動中最激進的思想家,同時,他也是一名偉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愛彌爾》中,自然主義是盧梭教育思想的主旨。
《愛彌爾》構思奇巧,不像別的教育名著論述枯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而是通過敘述愛彌爾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的闡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通俗易懂,他的教育主張對現代教育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
(一) 自然主義教育的基本
盧梭在《愛彌爾》開篇第一句就說:“出自造物主手中的東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變回了。”他因而主張自然教育,是兒童從社會因襲的束縛與壓力下解放出來,回歸人的自然狀態,遵循人的自然天性。在早期教育上,提倡去鄉村,去那種安靜、祥和的地方。在他看來,自然地秩序沒有不和諧美妙,他們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東西,從無非分之念。他們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靜的。
(二) 培養目標——自然人
盧梭自然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他不被欲念、偏見、權利所指引, 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斷、不為其他因素所控制。自然人首先是自由的人,他不依賴于他所在的社會,但他又不是脫離社會的野蠻人,他是社會中的自然人,自然人是能夠自食其力的人。愛彌爾便是盧梭虛構出來的自然人的典范, “他在人類社會中是獨立生活的,他所依靠的只是他自己。他比任何人都應該依靠他自身, 因為他完全達到了他那樣年齡的人所能達到的圓滿境地。他沒有犯過什么過失, 或者說, 他所犯的過失都是我們無法避免的; 他沒有染上什么惡習, 或者說, 他所有的惡習都是任何人不能保證自己沒有的。他的身體強壯, 四肢靈活, 思想健全而全無偏見, 心地自由而無欲念。他不擾亂別人的安寧,因而可按大自然所能允許的范圍生活得盡量的滿意、快樂和自由”。
(三) 各年齡段的教育
盧梭重視遵從兒童的天性進行教育,也就是要給每個兒童以他那個年齡階段的教育。對于教育內容的設計,也遵循了年齡階段及其特征。“每一個年齡,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他適當的完善的程度,都有他特有的成熟時期。”他通過自己的觀察,將教育分為四個階段: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1. 幼兒期(0-2歲)
這一時期的重點是身體養護和鍛煉
《愛彌爾》中盧梭指出,很多人認為:如果讓嬰兒自由自在的活動,會養成一些不良的姿勢,長大后四肢會變形。因此,不少孩子一出生,人們便用襁褓把他束縛起來,兩腿伸得筆直,兩臂放在身體兩旁,用布帶繞了一圈又一圈,只把頭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稱“三角包”。盧梭認為這樣是毫無根據的,他建議不要把嬰兒包在襁褓里,不要給他戴帽子,不要給他系帶子,不給他圍圍巾,一定要給他穿寬大舒適的衣服,讓他小小的四肢能夠自由地活動。盧梭從幼兒期就主張對孩子實行自然主義教育,可是現如今的家長們,視孩子如珍寶,捧在手里怕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怕孩子冷了熱了餓了渴了,可在這樣的溺愛之下,孩子的體質反而更差。
2. 兒童期(2-12歲)
兒童時期的重要性:幼兒時期是人生的重要發育階段,是人的社會化的過程,也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最重要的可塑時期。盧梭在《愛彌爾》中指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 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 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現如今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完全不顧兒童的精力,本來應是快樂輕松的童年,卻成了一群少年老成的小博士,也許兒童的學習成績都很不錯,可兒童時期最寶貴的東西-想象力卻已經被消磨掉了。這樣的教育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呢?兒童期是人生最幸福愉快、天真浪漫的時期, 應該讓他盡情地去享受他愉快的本能, 如他的游戲、他的嬉笑。在兒童的自然狀態中得到一種鍛煉, 兒童自身感到其樂無窮。兒童的真正的幸福就在于此, 決不是為成人而犧牲兒童, 為將來而犧牲現在。也許現代的家長們真應該反思一下了,這種為兒童若干年之后的幸福所做的準備孩子們真的需要嗎?
3. 青年期(12-15歲)
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勞動教育和知識學習,盧梭在第三卷中論述了少年時期的教育,他認為少年時期的孩子,身體強壯起來,理性開始發達,對事物有了初步辨別的能力,并通過感官的感受獲得了一些經驗,因此可以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使兒童發展思維能力和學習各種知識。他寫道:這個時期是孩子的相對體力達到最大的時期,除了滿足欲望的需要以外還有剩余,所以現在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學習的時期了。盧梭讓愛彌爾從小就懂得干農活,讓他學會使用各種農具。他認為,一個人、一個公民,如果不去勞動,就同強盜沒有什么區別。勞動是不可推卸的責任。現在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由于家長的嬌生慣養,一些孩子連力所能及的小事都不會,原先被家長看做“小事一樁”的家庭勞動教育問題越來越凸顯,家長們認為這是對孩子好,什么都替孩子包辦,導致一些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試問,這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能擔當起振興祖國的重任嗎?現代社會所提倡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智”也僅僅占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前幾年開展的素質教育正是對這一教育目的所做的努力,我們應該積極轉變觀念,分數不在再是教育的全部,新時代的學生不再是只會學習的書呆子。
4. 青春期(16-20歲)
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是道德教育
盧梭認為“我們可以說是誕生過兩次:一次是為了存在,另一次是為了生活;一次是為了另一次是為了做一個男子”,15 歲以后就是男孩的第二次誕生。盧梭認為青年到了15 歲以后已具備了判斷力,并開始對社會關系有所意識。因此,這一時期應該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為主,并輔以人文學科的學習。
盧梭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認為人的欲念是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切欲念的本源是自愛。 基于這種思想,盧梭認為:
(1)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產生善良、博愛、憐憫、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悅的溫柔動人的情感,防止產生妒忌、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
(2)道德教育的途徑是通過人去研究社會,通過社會去研究人。因此,盧梭要求愛彌兒從鄉村回到城市。此時他已經受到了足夠的鍛煉,能夠抵抗城市虛偽文明的侵蝕,同時他是社會的一員,應盡他的義務。
(3)道德教育的內容是學習歷史知識、實用哲學和寓言故事,而不是純理論的東西。
(4)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重在道德實踐,反對空洞的道德說教。只有通過道德實踐,把在學校里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才可以培養善良的感情,正確的判斷和良好的意志。 反思一下我們現在的道德教育,在進行道德教育時只用一本本課本去空洞的說教,收效甚微,對一個孩子講多少大道理都不如讓他親身去體會更有效果。而且現在的學校家長也很不重視學生的道德教育,他們認為只有分數才是最主要的,殊不知,這樣能培養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不僅對社會沒有貢獻,嚴重時更能危害社會。從這方面來看,道德教育甚至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二、自然主義教育的意義與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1. 對我國教育改革
《愛彌爾》中所體現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主張順應人的自然天性,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這不僅對當時的教育有批判作用,對后世的教育也有深遠的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教育價值的取向是保守的。教育目標上,只重傳授知識,而不重視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內容上,陳舊,創新少;教學方法上,采用注入式,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學形式單一化。這些傳統教育的弊端都長期影響我國的教育,而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推動我國應試教育的改革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本書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審視兒童,研究兒童,欣賞兒童,對兒童的認識值我們參考,在教學中我們應更加關注兒童的天性,尊重他們,讓他們更加快樂的成長。
2. 對家庭教育
眾所周知,盧梭筆下的愛彌爾是“一個身體強壯,感情豐富,而且能適應各種客觀條件變化的完人”,雖然完美,但畢竟還只是盧梭塑造的一個幻影而已,他為我們們培養子女提供了寶貴的意見,是我們教育孩子的一劑良方,家庭是兒童重要的活動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在兒童的最初階段,父母有責任為兒童創設和諧的家庭環境,對兒童進行適合的教育。
《愛彌兒》讀書筆記加心得體會 篇2
我在網上粗讀了盧梭所著的《愛彌兒》一書,書中闡述了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對人的教育觀點。讀完之后,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不得不說書中的理念對我來說是種沖擊,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盧梭“構思二十年、撰寫三年”而成的教育著作《愛彌兒》就是這樣的一本理想的書籍,書中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可謂“博大精深,字字珠璣”。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他強調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征,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后果。因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批年紀輕輕的剝蝕和老態龍鐘的兒童。”熱愛孩子,把孩子當作孩子,構成了這部教育巨著的精髓,這不但在當時沉悶壓抑的教育環境中是清泉,即使在今天,對我們這些教育者,依然具有莫大的啟示。現將我感受最深的幾點拿來與大家分享。
1、不要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要愛護兒童,幫助他們做游戲,讓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天真爛漫的本能。在萬物的次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次序中,兒童有它的地位,即應把成人當作成人,把孩子當作孩子。”這段話對于今天那些急于求成龍、成鳳的父母來說,依然有著很大的警示意義。孩子的童年沒有了快樂,有的是無盡的苦惱。為什么要讓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大人信奉的真理,于是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輔導班,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唯獨沒想到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孩子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2、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把兒童看作兒童。要尊重兒童的天性,相信兒童具有內在的發展潛能。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兒童盡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種內在的發展潛能。盧梭認為兒童不是小大人,兒童有他自己獨特的生活;兒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規律,兒童期的存在并非單純地為成年生活作準備,它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總之,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天性,讓其天性充分自由地發展,會使兒童將來獲得快樂和幸福。
書中作者獨創的觀點、精辟的論述、精美的描繪、細膩的文筆讓人折服。全書貫穿著無數教育經典名言,處處蘊涵著真知灼見,閃爍著獨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讓人不時掩卷回味。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愛彌兒》讀書筆記加心得體會 篇3
終于讀完了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小說《無聲告白》(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一部極其壓抑的關于異族通婚的小說,通篇的壓抑讓我難以忍受。
小說以莉迪亞死了為線索開篇,莉迪亞是詹姆斯。李先生家里的大女兒,也是他們寄予最大的希望的一個孩子,母親瑪麗琳因為奉子結婚未能實現的職業女性的理想,通通傳遞給了莉迪亞,使莉迪亞變成了那個完全不是自己的自己,直到有一天,她失蹤了、死了,瑪麗琳還是沒有覺悟女兒的死,是因為這個家庭,這份沉重到無法釋懷的希望殺了她。
這本書讓我看到身為母親,在一個家庭里的位置何其重要,只有一個陽光,積極的母親才能夠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們,也只有這樣的母親才能夠讓一個家庭充滿凝聚力,瑪麗琳婚后的生活在別人眼里或許是幸福的,但是對于她的內心,卻始終充滿掙扎和痛苦,這份揪扯讓她失去了作為母親的敏感,失去了和孩子們成為朋友的可能性,她終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身為母親,我想她是失職的,因為她并沒有真正成為孩子們精神世界、成長路上的那個最好的陪伴,而只是一個不稱職的主婦。
很遺憾,這個家庭的男主人華裔大學教授,詹姆斯。李是一個內心壓抑的男人,為了逃避他人對這個異族通婚家庭關注的異樣目光,他讓孩子們失去了每年假期旅游的機會,并完全放任自己躲避在安全的世界里,這樣的母親和父親用行動不斷的提醒著三個孩子他們的特殊性。當然,詹姆斯的壓抑來自于他從小的生活環境,這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作為生活在美國的華裔底層,詹姆斯的父母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壓力,這份壓力也毫無意外的傳遞給他們的孩子詹姆斯,雖然他有幸寄讀在貴族學校,但是他永遠都知道自己是低人一等的,而這種感覺終將成為他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影響他一生。
身為一個哈佛大學肄業女大學生,莉迪亞的媽媽瑪麗琳的內心始終有難以釋懷的遺憾,遺憾自己沒有完成的學業,遺憾自己變成了一個家庭主婦,她是那么渴望被這個社會的認可,那么渴望能夠成為完全的自己。在莉迪亞只有5歲某一天的早晨,瑪麗琳消失了,我無法明白她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方式離開家庭和孩子去追尋所謂的夢想,身為母親的我更是無法理解她怎么可能就這樣離去!因為任何一個有愛的母親都是無法主動的放棄她心愛的孩子的,更何況家里還是一兒一女兩個孩子需要她的照顧,哦,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兩個孩子帶來的繁重家務,讓她不勝其煩,所以,她才會想要逃離。我一直相信,當你帶著愛去做家務的時候,那就是愛;當你帶著厭煩去做家務的時候,那一切真的就變成了煩擾。
瑪麗琳離開了,因為她想要去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和自己的定位,但是這種離開是自私的,此刻的她已經不是孑然一人,那段離開家的日子成了全家人的噩夢,不辭而別的妻子讓詹姆斯從戀愛伊始就恍惚的所謂自己的"不值得"變成了現實,畢竟那是一個還有很嚴重的種族歧視的時代,小個子的華裔男人在那種文化里永遠顯得那么特別和尷尬,瑪麗琳給予他的愛情曾經讓他重生,卻又始終令他忐忑,所以當瑪麗琳突然不辭而別的時候,這個男人的自信被摧垮了。當然,母親的離去受到傷害最重的一定是兩個孩子,內斯和莉迪亞,他們失去了對生活的信任,變得驚恐萬分,母愛所能給予的那份成長的安全感在那一次出走事件中完全的被剝奪了。
所以,當瑪麗琳回家時候,全家人并沒有欣喜若狂,而是變得小心翼翼,敏感的孩子們容忍母親每天的不做飯,容忍母親提的任何要求,尤其莉迪亞,容忍并接受母親把全部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身上,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又一次相信,娶老婆必須要娶一個情商高的女人,一個能為自己和別人負責任的女人,只有一個心智健全的女人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而瑪麗琳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雖然她為了這個家庭完全失去了那個年輕時的自我,可是這份失去給予她的不是愉悅的對生命狀態的接受,而是讓自己永遠的變成了一個受害者,這種受害的心情毀掉的何止是自己的人生,詹姆斯幸福嗎?當年娶了一個如此愛他的白人妻子是喜悅和深情的,但在漫長的婚姻生活里,這個女人的表現卻擊敗了他們共同創造的這個家庭、這個家庭里的每一個人,當然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詹姆斯覺得妻子就理所應當被丈夫養,這種思想源自從小看到母親做工的辛苦,他以為丈夫養家是對女人的救贖,殊不知正是這種思想最后害了瑪麗琳,最終更是傷害了他心愛的女兒莉迪亞,所以異族通婚是一件絕對需要慎重面對的事情,因為它包含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兩種文化的融合,而這種融合可能需要一輩子的時間。
莉迪亞最后變成了一個敏感孤立的姑娘,她和兄妹們的長相遺傳了爸爸的東方人面孔,媽媽的藍眼睛,那個樣子在70年代的美國,她只能被稱為"東方女孩",長相上的特別,鑄就了她內心的孤立,而母親近乎瘋狂的管教和期望更是勒的莉迪亞喘不過氣來,她沒有自己的時間,也就完全失去了業余社交的可能性,這個女孩太多內心的痛苦無以表白,最后統統化作了"無聲告白".
莉迪亞在哥哥內斯即將要去哈佛上大學的時候,自己選擇了離開,因為哥哥原本是她最堅定的依靠,她無法想象沒有哥哥的日子。
孤立的她,沒有勇氣去面對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抑的家庭,沒有勇氣去面對沒有同伴,沒有朋友的學校生活,莉迪亞的這些痛苦和掙扎媽媽并不知道,或者說完全不曾覺察。瑪麗琳從來沒有去關心過她的孩子們內心的需求,一份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的所謂母愛是自私的,我只能說那不是愛,而是以愛的名義實施的對孩子的控制。
真正的愛是需要把焦點放到對方的身上,切實的去感知對方的需求,而不是讓被愛的人成為施愛者情緒、思想的寄托。,記得在哪里看到過一句話:只有一個內在匱乏的人,才會在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希望通過對他人的控制來讓自己安穩。這,或許正是瑪麗琳的狀態,她對自己失望了,所以轉而在莉迪亞身上尋找希望,卻完全沒有想到那所謂的母愛最后成為戕害莉迪亞的兇手。
我不喜歡這部小說,太過壓抑,從這本書里我才知道,原來今天如此開放的美國也曾走過那樣一段排斥異族的時期,那是時代的產物,作者揭示的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這可能就是這部小說的意義所在,從這本書聯想到近百年中國人漂洋過海的歷史,會是怎樣一部深重的苦難史啊,所有的悲苦最大的莫過于加諸于精神上的傷害,那種傷害的傳遞會讓一代代人背負承重的枷鎖,如同莉迪亞的不快樂,內斯內心的壓抑,漢娜的惶恐,只能在這里祈禱,現世安穩,愿更多這樣的家庭一代代健康成長,沐浴陽光和愛,生命永遠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