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筆記
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人的天性是愿意遵從自己的思想,排斥來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為了形成兒童的自覺意識,也為了他更好地執行決定,應該盡量讓孩子自己去思 考和選擇。哪怕是相同的決定,如果它不是來自家長的指令,而是來自兒童自己的意愿,他會更愿意去執行。
圓圓回家就先吃東西、玩耍、看電視,一直磨蹭著不去寫作業,我和她爸爸達成默契,我們裝作完全忘掉寫作業這回事,只忙活自己的事情,每天任憑她玩夠了再去 寫作業。 很快,她就把自己搞亂了。有一天回家后,她一直沒寫作業。
我趕快對圓圓說,你愿意今天寫,就晚睡一會兒,今天去寫;要是想明天早上寫,媽媽就提前一小時過來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寫,明天就去學校和老師說一下今天 的作業忘了寫了,這一次就不寫了。
對于孩子偶爾所犯的小過失不要大驚小怪,內心一定要堅定一個想法:它只是個“小事”,不是個“錯事”,孩子的成 長需要經歷這些“小事”,它們甚至比做功課還重要。所以,只要鼓勵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責怪, 也不要經常提起,不要讓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否則的話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個難以改正的缺點。
接下來幾天,圓圓回家早早就把作業寫完了,我們心里很高興,但沒有很夸張地表揚她,只是淡淡地告訴她每天都這樣做是個好習慣,應該保持,表情中流露出對她 的滿意。
家長應該記住這一條: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制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 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什么事情沒做好,只讓他感受因此帶來的不便,就已經夠了。
如果孩子一做錯,家長就批評孩子一頓,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證,或者由家長直接給出一個解決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動調整的機會,這種調節能力也會慢慢喪失 掉?梢哉f,致使兒童無法養成好習慣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嘮叨和指責。所以當家長責怪孩子某個習慣不好時,首先應該 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為兒童所熱愛的事情,當它變成一項被監督完成的活計,讓人感到不自由時,其中的興趣就會蕩然無存。家長陪著學習的時間越長, 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里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所以說,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上,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制力的日漸磨損。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就體驗過克服自己弱點的滿足,那么他就會以批判的態度看待自己。正是從這一點上,開始一個人的自我認 識。沒有自我認識,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紀律。
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
成人在教育兒童時之所以屢屢采取不合適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變成一種破壞性行為,有兩個最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 自己。
孩子天生不反感寫作業,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之所以后來變得不愛寫作業,是因為在上學的過程中,尤其是小學階段,寫作業的胃口被一些事情弄 壞了。被罰寫作業,就是弄壞胃口最有效的一招。
杜威說“一切需要和欲望都含有缺乏” 。讓我們記住這句話,并認真琢磨。
想讓一個人喜歡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這方面給得太多太滿,更不能以此作為交換條件或懲罰手段,強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適當地剝奪,讓他通過危機感和不滿足 感,產生珍惜感。同時最最重要的是讓他在行事過程中伴有愉快感、成就感和自尊感——這 無論在學習還是其它事情上,都是普遍適用的。
“學習是件好事,看來你不想學習。所以……”我把作業本卷在手中,口氣確定地告訴她,“我想取消你寫作業的權利,以后不許你再寫作業了!”
“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
家長和老師在管理孩子時,一定要小心,不要站到教育的對立面去。遇到每一件具體的事情都捫心自問一下:我是在教育孩子,還是在操縱孩子。被操縱的孩子不由 自主地把心思用于反操縱上,他會漸漸變得毫不在乎大人的話,墮落,并且喪失理性和自愛之心。
最重要的,是要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但凡和學習有關聯的任何不痛快的事都要盡量規避。所以我想,既然這樣的作業已帶有了“懲治”的味道,就不能去寫,不能讓這事在她心中種下對“作業”的厭惡。
不考100分
正因為我特別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績,我才絕不向她要分數。
庸俗目標只能給孩子帶來庸俗的刺激,不會產生良好的內在動力。從上小學就追求分數,會使孩子形成畸形學習動機,變得目光短淺,急功近 利,反而降低學習興趣,影響考試成績。
不要在孩子面前信口開河,不要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家長說過的任何話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跡,好痕跡產生好影響,壞痕跡只能產生壞影響。
她的錯誤是把學習目標定位在滿分上,卻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態度、方法、興趣,以及對知識的真實把握狀態沒去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