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帝國讀書筆記
冰山原理
無論我們對市場分析的有多么詳細,那么我們找到的原因仍就是有限的,并且所有能夠影響市場的原因還是可以分為已知原因和未知原因。如果承認結果,也就是真實的價格是由眾多原因產生的話。那么就可以得出“已知原因a+未知原因x=結果b”的公式。通常對于未來走勢起更大作用的,恰恰是未知原因。
樹形原理
樹形原理,說的就是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非線性關系!簡單的說,事后合理不等于事先可知。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同樣的原因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無論你使用什么樣的分析方法,同樣的原因都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在我看來,交易者是否能夠長期獲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應對這種不確定性。
巨變效應
市場的本質也許就是兩種相反力量的正反饋與負反饋。上漲意味著繼續上漲,就是正反饋;而上漲意味著下跌,就是負反饋;同時負反饋具有封存效應!上漲的本身就在不停的聚集著下跌的力量,同時上漲又讓交易者對下跌的理由視而不見。當市場最終處于臨界狀態時,一個小事件就能使得聚集起來的下跌因素瞬間爆發出來,從而產生巨變現象。
恐龍效應
也許“恐龍效應”真得能夠很好的解釋,為什么很多交易者都是在戴上光環后快速的隕落。能夠戴上光環的交易者,必然更多的利用、依賴了市場中的微觀規律。一個交易者越能適應當時的市場環境,似乎就越不可能適應變化后的市場環境。這時通過過度適應市場而戴上光環的同時,也就為其后的隕落賣下的伏筆。當市場的特征出現巨變的時候,這種過度適應市場的交易者就會被市場迅速的掃地出門。
鐘擺效應
所謂市場,當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能夠為一次交易負責的單向真理,而是由眾多對立矛盾的概念組合而成的。當你能夠找到一種交易的方法,那么我肯定還存在一種與你相反的交易方法存在。或者說,任何方法在不同的歷史時段內都是會有“占便宜”和“吃虧”的時候。市場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稱的,但市場也并非完全對稱的。市場具有某種概率上的不對稱性,利用這種概率上微弱的不對稱性,建立一種具有概率優勢的一致性交易策略,從而實現長期必然的獲利。
高低錯覺
一般人都喜歡于賣高買低,這時對于個股而言就會出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股票越漲市場介入程度就越低,而股票越跌市場介入程度就越高。道理很簡單,一只反復上漲的股票,曾經的持有者會因為價格高而賣出,同時持幣者也不會買入找不到高點作為參照物的股票。
在那個莊股橫行的年代,莊家反復利用散戶這種心理弱點以及對高點的判斷錯覺。一只股票從 5 元漲到 10 元時,散戶會越來越少,這時籌碼流向莊家和趨勢跟蹤者手中。當股票一路上漲時,能夠拋售的散戶越來越少,所以越漲就越不費力氣。如果莊家準備在20 元實現成功撤莊的話,那么通常會拉高到 30 元、甚至 40 元。道理很簡單,沒有“打折效應”,散戶是不會當傻子的!
對錯悖論
對于對錯的評價應該是基于交易策略而不是基于結果。在我看來,交易者能否取得成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取決于堅持“錯誤”與改正錯誤的能力。其中第一個“錯誤”代表自身交易策略帶來的合理虧損,而第二個錯誤代表交易方向錯誤而出現的虧損。
對于任何交易者來說,都必須找到自己應該承擔的東西。交易絕對不是沒有成本的不勞而獲,所以我們必須首先確定我們能夠承擔的成本是什么?然后,找到一種合理的策略來一致性的實現全部交易。如果你不能接受“盈虧同源”的事實,那么你就不可能找到固定的基石,自然你的全部交易技術就只能夠是空中樓閣。
學習效應
市場的機制就是制造微觀定勢,然后突然打破這種定勢,而將追隨定勢的交易者一網打盡。
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最吃香:一種是信仰堅定的人,一種是根本就沒有信仰的人。我對價格的漲跌就是絕對沒有信仰的人,絕對的隨勢而動。但我對趨勢思維又是信仰異常堅定的人,無論輸了多少次,我都還敢繼續下注。而如果你是既有信仰,但又不堅定的話。那么你就會隨著市場這座大鐘而左右搖擺,并且永遠慢市場半拍。
超市原理
正確率的高低,同預測水平的好壞并非具有絕對的相關性;而與離市策略具有更大的相關性!理論上講,即使在隨機開倉的情況下,只要止損的幅度數倍于止贏的幅度,那么正確次數就能數倍于虧損次數。所謂高正確率只能說明利潤是被眾多的人(次)平分,而虧損是由少數人(次)承擔。由此看來,股民的高正確率,只能說明“利潤兌現、虧損掛起”的癖好在
起作用。
復利悖論
衡量獲利速度的快慢有三個指標:正確率、賠率、交易周期。從“超市效應”中我們可以得知,正確率同賠率是互損的。
鴕鳥現象
如果一種現象你無法消除它,那么與其回避還不如正視它,從而承認它、接受它、研究它、合理地控制它。如果你連承認都不敢承認,那么你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合理控制它的。這樣一來,我就承認并且接受業績可能虛假這個現實,從而研究如何控制這種風險對自己的傷害。慢慢的,這種理念甚至成為我其后交易策略形成的一條主線,那就是:從對抗到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