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讀書筆記(精選3篇)
水滸傳讀書筆記 篇1
這些天我讀了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這本書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施耐庵的《水滸傳》里含有的“官迫民反”讓我回味無窮。
《水滸傳》是我國著名的古典長篇小說,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首領在水泊梁山起義的故事。
書里的108位英雄中有很多人物的性格鮮明、生動,有些英雄也被廣為流傳:如“及時雨松江、行者武松、豹子頭林沖、黑旋風李逵、浪里白條張順、智多星吳用、青面獸楊志……等很多位英雄好漢.我最喜歡“智多星吳用”,他的綽號是“智多星”,因為吳用學問淵博,所以才被叫做“智多星”,在“智取生辰綱”一回中,吳用和晁蓋、公孫勝、劉唐、和阮家三兄弟扮成販棗客人,假裝與白勝辦成的賣酒商人發生爭執,趁機把蒙汗藥下進酒里引誘楊志等人喝下,劫走了生辰綱,吳用智取生辰綱,不傷一兵一將,如此智慧之人,實在難得。書中用一首《臨江仙》來贊美吳用的才能:“萬卷經書曾讀過,生平機巧心靈,六韜三略究來精。胸中藏戰將,腹內雄兵。謀略敢欺諸葛亮,陳平豈敵才能。略施小計鬼神驚,自稱吳學究,人號智多星!
讀完《水滸傳》,我知道了當時的政府是多么昏庸無能,百姓們吃了上頓沒下頓,是他們108位梁山好漢站出來伸張正義,這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水滸傳讀書筆記 篇2
《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章回體小說,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豐碑。本書具體講述宋江等人起義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過程。從書中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正義感,熱情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精神。在假期中,觀看《水滸傳》會使人激動、沮喪、打報不平。雖然最終結局并非完美,但也讓人喝彩,喝彩梁泊兄弟之間的忠與義,也喝彩奸臣賊子繩之以法。
忠,從書中可看三處:①號稱"豹子頭"林沖,因被高俅小人陷害,不得不逃亡。而他的妻子落單被高俅"看上"一心想要她做自己的小妾。但林沖的妻子一心向林沖,忠誠于自己的丈夫,自己自殺在屋中。這便是忠。②在宋江等好漢與遼國大戰時,大遼因勢弱招安宋江等人。宋江向于自己的國家,可謂"生是國家的人,死是國家的鬼"忠于國家,最后戰勝。③宋江被高俅四人奸臣賊子陷害。被迫喝下毒藥酒致死。吳用、花榮和李逵三人得知此事,在宋江墓前痛哭,打算上吊,追隨宋江,這也是忠。
義,從書中也可看出三處:①當宋江落難時,二話不說"小旋風"柴進因“義”字幫忙。后因李逵導致柴進被抓入牢中。宋江因昔日"義氣"幫助柴進成功逃離。②當大打遼國時,若不是眾頭領義氣怎能成功?③義也可謂正義,宋江等好漢從不盲從,專打欺壓百姓的昏臣等小人。
《水滸傳》最突出的地方表現在英雄的塑造上。書中刻畫了一批以宋江為首、吳用為輔、魯智深、林沖、花榮、晁蓋等為代表的英雄人物。這些形象被作者“捏造”的有血有肉、仗義凜然、栩栩如生。雖然他們的身世、經歷都不同。但都崇尚著太平盛世的社會。都在為實現這個愿望而努力。更加反映了市民階層抵制暴政,向往自由的人生追求。
在《水滸傳》結局時,梁山泊等好漢從108人到28人。數字巨大的變化,使人涕淚而下。但最后可惡的奸臣賊子四人成功的使宋江垮下。可想而知,斗了九十幾回的“巨人”倒下了。高俅等四人心里有多開心,但惡人總有報應。宋江化為神靈,托夢與皇帝。在夢中,宋江訴說了高俅把御酒換成毒藥酒,使宋江慘死在家中。得知后,皇帝大怒,急忙宣召“奸臣四子”。想必大家期待已久的結局便是:他們也遭到了報應!
“忠與義”可謂是人間美德。想必忠與義人人都可以做到。忠:忠于祖國,熱愛自己的國家,對家庭、朋友忠誠等。義:可謂正義,見義勇為、救死扶傷等。這些都是忠與義。讓我們一起去做吧!
水滸傳讀書筆記 篇3
令我最佩服的就是作者在描寫兩方交戰時的高超技巧。就拿楊志和索超在大名府的那場比武來說吧。不談兩人的盔甲武器,也不談雙方打斗的場面,單是兩人的馬,作者就寫得活靈活現。索超的馬“色按庚辛,仿佛南山白額虎;毛堆膩粉,如同北海玉麒麟!倍鴹钪镜鸟R“駿分火焰,尾擺朝霞,渾身亂掃胭脂,兩耳對攢紅葉!弊髡哂^察細致入微,雖然在這里只用了比喻的手法,但在描寫楊志的馬時卻用了四種不同的物來比喻馬全身不同的紅,使人覺得可信、真實,足可見作者技巧的巧妙。
除了看,當然也要思考,我思來想去,就是一個問題不大清楚,那就是何為好漢?一個人的好與壞是由法律、真理來判斷的,那書中所謂的好漢是以什么為標準的呢?武松,他為兄報仇,殺了嫂嫂與西門慶,那是兄弟情深,也就算了。可他血濺鴛鴦樓,把氣撒到了別人身上,連在張都監家看馬的也被他莫名其妙地殺了。這看馬的老頭與武松無怨無仇,連面都沒見幾回,有什么理由殺他?就因為他幫張都監看馬?武松見孔亮喝酒吃雞,自己只有熟菜,便打跑他,自己霸占了,這也能稱作好漢?想著想著,倒也想出了幾分道理。以前,人們把“義”看得特別重,史進不就看在朱武和楊春重義氣上,放了陳達嗎?如今,做事都得依法律,如果也學他們一樣,反而會害了別人。因此,時代變了,人的觀念變了,我們只能用欣賞的角度去看這本書,萬萬不可把它當成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