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上豆蔓看自己》讀書筆記摘抄
相比之下,我自嘆不如。工作的每一天我努力做到了勤懇。但在生活上卻平平淡淡,更多地為了工作而工作;近乎索然無味。讀了《爬上豆蔓看自己》,看到作者詩樣生活的工作態度,才發覺我們工作原來也可以這么的有成就感,這么的有意思,而不是單純的日復一日、枯燥無味。仔細想來,作者的工作狀態似成相識,原來的我們平時也經歷這樣工作的,只是我不是一個有心人,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迷茫和困惑。我環顧身邊,發現也有這樣一個用愛和堅持踐行的老師,
記得那天是星期五,雨下得特別大,孩子們在教室里坐等天晴,但天似乎有意與人作對,雨就是下個不停。孩子們于是決定冒雨回家,左老師顯然是不放心的,決定護送孩子回家,我也跟著去了。漫長泥濘的山路上留下了我們深一腳淺一腳的腳印,豆大的雨點打在臉上噼里啪啦,又濕又冷,我真后悔跟著出來。我心里想:孩子的家長都不管他們,我們也只要盡到教書的責任就行了,何必要冒那么大的雨送他們回家呢,還不如回寢室享受難得的安逸?左老師在我陌生的道上熟練的前行。走在我前面的左老師不知為什么滑了下去,我連忙去拉可沒有拉住,眼睜睜地看往山下滾。幸好有個彎道擋住了她,我們所有人都嚇哭了。左老師滿身是傷但仍笑笑,“沒事,剛才腳沒有踩穩,你們可要加倍小心啊!”雨很大,天很冷,左老師很淡定,不知道她在這條路上摔了多少回……孩子們終于安全到家了。孩子們和家長都不擅長語言的表達,但我們還是從他們的眼神中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感激之情,我突然明白了,這不就是書中提到的堅持?這不就是平凡中的精彩?這不就是我要的答案嗎?
回望在腦海中漸行漸遠的左老師,再看看手中的書,我突然意識到,記憶中的左老師不就是那個不斷爬上豆蔓,不斷審視自己的好老師嗎?而我,我曾經想爬上豆蔓嗎?我在往上爬嗎?我爬到哪里了呢?我能爬上那豆蔓的頂端嗎?……
已經在幼教崗位上工作了多年的我,不再是當年那個容易熱血沸騰的青年,現在的我更善于反思自己,更習慣于用理智牽引熱情,使熱情更持久、更永恒。每次一個活動結束后,總有很多感觸,有的是關于活動中的回應策略方面,有的是關于教學設計方面,有的是教學活動準備方面,隨著每次的積累,也越來越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想達到怎樣的效果,就如書中作者所說的:“老師豐實的體驗,富足的見識,常常不經意地在教育活動中自然迸發和流露,為活動增添精彩。活動中有了機智發揮,活動之后的自己常常很開心,很充實。”
翻開《爬上豆蔓看自己》,它的每一個片段,都是那么細微,那么樸素。翻開我的教師生活,它的每一個片段也是如此細微,如此樸素。是啊,幼教工作并非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它甚至可以說是異常繁瑣的,但生命敢于在這些枯燥、無味中尋找樂趣和意義,這難道不是是生命的偉大、教育的崇高嗎?
還是很喜歡書中那句話:“教育不是一個偶爾的靈感頓生而成的論文,教育是一種行為日復一日的堅持。”正因為高老師對理想教育的堅持、對平淡生活的堅持、對睿智教育的堅持、對與孩子溝通的堅持、對愛的教育的堅持、堅持不斷的反思,堅持不斷的實踐,再反思,再實踐……所以她收獲了孩子的愛,收獲了教育的思考,收獲了思考形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