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項羽與劉邦的讀后感
六是項羽其人,司馬遼太郎認為,項羽的優(yōu)勢則是戰(zhàn)神,平原戰(zhàn)爭力掃千夫,天下無敵。項羽斬殺宋義,擊敗章邯,陳兵關中懾服劉邦,討伐齊國大獲全勝,回身救彭城一戰(zhàn)擊潰劉邦大軍;兵圍滎陽,劉邦只得詐降;一天擊垮彭越大軍;廣武山射傷劉邦;固陵城在人困馬乏的前提下,依然大敗劉邦,從此劉邦不敢再追;烏江岸邊二十八騎依然不敗,真可謂百戰(zhàn)百勝。項羽的士兵都崇敬項羽,只要項羽在,士兵就充滿激情充滿信心。項羽對自己人都非常友好,而且非常真誠。項羽只要對手誠服就滿意,非一定要趕盡殺絕,其對呂后、劉邦之父就是例子。項羽重視“義”,項伯明明在幫劉邦,但項羽并不為之所動。但對受降敵軍的坑埋,對兵卒的掠奪,對謀士不重視,也鮮明體現(xiàn)了他只能作為戰(zhàn)爭的主帥,而不是王者。從精神層面上講,項羽非常具有人格魅力,“氣拔山兮氣蓋世”,高大威猛偉岸善戰(zhàn)柔情,符合人民心中英雄人物的所有特征,幾千年的歷史并不用“成王敗寇”評價項羽就說明了這些,但時不利兮奈若何。
七是楚漢結局的必然性,在秦末群雄并起的混亂年代,項羽和劉邦都是身先士卒,雖然項羽總是高歌猛進;劉邦一直撤退。但項羽由于單純所以易受離間,范增的離去、周殷的背叛就是例子。項羽由于總是勝利,所以不重視外交工作,不重視拉攏同盟軍,因為他不需要。同樣由于常勝,項羽不重視團隊的力量,不能形成集群作戰(zhàn),導致項羽出馬的戰(zhàn)爭必勝而沒有項羽的戰(zhàn)爭則很難勝利,這一點與劉邦恰好相反。同樣由于常勝,為人驕傲,承受不了失敗,烏江之畔的小船,項羽如果像劉邦一樣,退一步,渡過長江,休養(yǎng)生息,徐圖備戰(zhàn),天下未必就是劉邦的,但項羽不能接受,只是簡單的認為“這是天意”。項羽為人沖動,做事不考慮后果,坑殺秦降卒、殺秦王子嬰以及誅殺懷王熊心,則失掉了民心。
深夜看完,大腦還在高速運轉,作為一本史詩般小說,《項羽與劉邦》精準地解讀了雙雄勝敗的緣由,從內心深處解讀了這對歷史上最著名的最偉大的對手,從一個日本人的角度看待這段歷史,行文中對于一些地名、人物發(fā)展脈絡給予了特別說明,讀起來非常輕松流暢,給我們提供了多元看待楚漢相爭這一獨特歷史事件的獨特角度,非常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