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的初二作文600字(通用5篇)
端午節吃粽子的初二作文600字 篇1
我吃過許多的東西,有春節的餃子、臘八節的臘八粥、中秋節的月餅、元宵節的元宵……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端午節的粽子啦!下面我就來給你們講一講粽子吧。
包粽子的步驟是這樣的,先要把那又細又長的粽葉洗干凈,再用熱水泡一泡,要準備的材料有一些糯米、蛋黃、肉等等來制作肉餡,這樣就可以開工了。首先,把又細又長碧綠的粽葉折疊并圍攏,再把它做成一個窩,把潔白的糯米放進去,接著,把做好的肉餡放到上面,再在上面蓋上一層厚厚的糯米,然后把粽葉做成一個四角形,最后,用結實的繩子把它老老實實的給捆起來,像一個又大又肥的胖娃娃一樣。這就是最后一道工序了,想要把粽子做得既美觀又好看的話,就要看粽子的四角做的勻稱不勻稱了。做好之后先用猛火煮一個小時,再用文火煮半個小時就可以了。
粽子煮好了,香味從廚房迎面撲來,簡直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啊!你們想不想知道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就讓我來給告訴你們吧。屈原是我國的一個非常的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早年時期,屈原深受楚懷王的信任,經過他的努力,使楚國的國力越來越強了,因為她的性格非常的耿直,又加上他人的讒言和排擠,使屈原和楚懷王的關系越來越疏遠,沒過多久楚懷王就把他流放到邊疆。在這個流放的期間,他居然親眼看著國家被敵軍給攻破了,他感到心如刀割,于是,懷著絕望而又必死的心,拖著一塊大石頭跳江身亡了。為了不讓魚、蝦、蟹吃掉屈原的尸體,人們就把粽子扔到江里給魚、蝦、蟹吃,這樣就不會把屈原的尸體給吃掉了。這就是為什么要吃粽子的原因了,是為了紀念屈原。
這就是粽子的來歷和它的包制步驟啦,小朋友們,你們想不想做一下粽子啊?
端午節吃粽子的初二作文600字 篇2
端午是一個一年演一次,但永遠也演不玩的戲。
端午的主角是粽子。粽子吃起來方便,包起來難,先把葦葉卷成碗型,放入少許糯米,也可在中間放紅棗、臘肉等,然后捏緊,卷為斜四角形,用繩子捆起來,葦葉也要在水里浸軟方適用。粽子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做法,總是蘸糖食用,個頭較小,煮熟后粘韌而清香,保你未嘗便開始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了!熟糯米脆而嫩,尤其是還熱氣騰騰的,吃進嘴里,心里就暖暖的,粽香會回溢在喜歡嘴中,久久不散去。誰能不這小巧玲瓏,且散發出誘人清香的粽子呢?
端午的配角是賽龍舟。在這一天里,湖的四面八方都擠滿了人。在這熱鬧非凡的場面,幾支龍舟飛速行駛,舟上坐著一群強壯的小伙子,他們都賣力地晃動船槳。“加油”聲一陣比一陣高,湖水也一浪比一浪高。在比賽中,他們也用起了“雜技”:有的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如同吞云吐雨一般;有的船頭船尾的人有節奏的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
艾草也把端午點綴了一番。端午前夕,家家戶戶都在門口懸掛了艾草。據說艾草是百福的象征,是一種治病的藥草。也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俗語。
關于端午節的歷史故事也數不勝數。如偉大詩人屈原為了讓皇上相信他的觀點而縱身江河,從而人們把食物投入江中,以懷念以身殉國的屈原。
端午著場戲環環相扣,是一場百看不厭的戲。
端午節吃粽子的初二作文600字 篇3
以前的那些五月,我是一個尚未涉世的少女,在故鄉古老的瓦屋中,在祖母溫柔的疼愛里,稚嫩而單純。
我總是在初五這一天清晨,挽著祖母爬滿皺紋的手,踏著雨后的濕泥,來到村邊那片翠翠的竹林,采摘鮮嫩的竹葉。青草濕了裙裾,衣袖沾滿雨滴,我心里有一股香甜的氣息暈染開來,和著微雨和泥土的濕氣。采回一籃子沾滿雨水的嫩葉,放在井臺旁邊。祖母搬來年代久遠的木桶,打上清冽冽的井水,把一片片竹葉洗得青艷欲滴。那滴水的屋檐,清涼的井水,竹葉泛著的微綠的光,以及祖母在井臺旁邊輕輕搓洗的身影,多年以后的今天想起,總以為是一場夢,一場溫情而生動的夢。
祖母說,五月初五這一天的溪水是“龍須水”,正午時分到溪邊清洗便可洗去晦氣。我在曠野中的小溪旁,把腳輕輕探入水中,似乎有許多小魚在腳指頭上輕輕咬動,麻麻的,癢癢的。一把烏黑的長發在清澈透明的溪水中輕輕游動,祖母柔柔地幫我搓著,那時的我總相信一切的不愉快都會隨著溪水的游走而流向遠方。少女滿懷的夢和甜蜜在這種古老的慰藉中愈加鮮活。
五月的午后總會有陽光,葡萄架上的蛛網不時地反射幾縷,映著祖母的銀絲發線以及額頭上皺紋縫隙里滲出的汗水。她將一把咸草系在窗欄上,把那些泛青的竹葉和雪白的糯米包成一個個精巧玲瓏的小粽子,再用咸草系牢。一串串棱角分明的小粽子吊在窗欄上,不像食物,倒像是藝術品,可愛而誘人。我坐在祖母旁邊,學著她用咸草纏繞著小粽球,學了許多個年頭卻總不及祖母包得精巧,而且祖母所包的粽子有一種特殊的香味。當老屋里的大灶上冒出騰騰的蒸氣,竹葉香、糯米香便彌漫在空氣中。自她離開以后,這種香味我便再沒有感受過,無論我再怎么努力地模仿那所有的佐料和做法,那種香味也只能永遠存活在我的記憶之中了。
祖母離開時也是將近農歷五月,也是那樣驟雨驟晴的天氣。那一年的端午節,我在空蕩蕩的老屋里猛然間發現一切都消失了。那一年我搬離了老屋,住進了城里,那曾經的一切,只剩下記憶,在一些不經意間的觸碰之中閃出些許傷感而又甜蜜的感覺。
端午節吃粽子的初二作文600字 篇4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制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吃粽子的初二作文600字 篇5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我和媽媽冒著細細的雨絲去姥姥家過節。
來到姥姥家門口看到門前插著一些翠綠的植物,我的心里冒出一個大問號,這是什么?為什么要掛在大門口?我忙問姥姥,姥姥笑吟吟的說:“這是艾蒿,在端午節天亮前插在門窗上可以驅蚊殺菌,還可以辟邪驅鬼。”接著,姥姥給我和妹妹系五彩線,戴香包,她說;‘小孩子帶上這兩樣東西可以避開蛇蝎毒蟲的傷害,保平安。“
過了一會兒,姥姥開始準備包粽子的材料。她先把洗干凈的粽葉放進鍋里煮十多分鐘,這樣可以除去葉子的青氣,增加葉子的柔韌度,在包粽子的時候才不會破。然后把糯米淘洗干凈浸泡五六個小時。一切準備完畢后,開始包粽子了。姥姥把兩片粽葉稍作重疊放在左手中,用右手撈出適量的糯米均勻的攤在粽葉中央,再放上蜜棗和花生,兩食指向中間護攏糯米,卷至半圓柱型,兩邊葉子向中間折疊在卷,用線纏緊,一個圓嘟嘟的粽子就包好了。等到所有的粽子包好后放進鍋中,煮上兩個小時,把火關小,用文火再煮兩個小時,再把火關住燜上兩個小時就可以吃了。
吃著香甜的粽子,姥姥又給我們講起端午節的來歷,原來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的一種傳統方式。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他為人正直,憂國憂民,一心致力于國家的變法圖強,但是卻屢屢遭受小人的讒言攻擊和迫害,再加上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滿懷忠君愛民熱情的屈原最終在悲憤絕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投江后,老百姓為了防止魚蝦啄食他的尸體,駕著龍舟把粽子扔下江趕走魚蝦。從此以后每到端午節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有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
我一邊吃著粽子,一邊聽姥姥講故事,感覺到生活是多么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