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端午節作文:話說端午(精選5篇)
三年級端午節作文:話說端午 篇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端午節,我們就歡快地唱起這首歌。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我過的傳統節日之一,流行于漢、壯、布依、侗、土家、忔佬等民族地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這一天,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賽龍舟,吃粽子。相傳龍舟競度是為了撈救投泊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南方過端午節時習慣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這一天,人們把房子打掃的干干凈凈,在廚房里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滋生;家家戶戶要插上“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保佑全家平平安安;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保佑孩童長命百歲;還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佩帶上五顏六色的香囊,躲避邪氣。
三年級端午節作文:話說端午 篇2
俗話說得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每個地區都有著不同的節日風俗。在中國,除夕就是最熱鬧了。
除夕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稱大年夜。除夕這天晚上鞭炮聲不斷,非常熱鬧。
現在就由我來說說我家是怎么過除夕夜的吧!
在除夕夜這一天,我們家就會打鞭炮。早上,我還是照樣睡我的懶覺,媽媽早早的起床打掃房間,爸爸也跟著媽媽一起干活。中午,我們還是平常一樣吃著普通的米飯。晚上,便是熱鬧非凡,玩的很開心。
我們會先拿些白蘿卜來,切成小塊,再在上面插上蠟燭,然后點上火,放在家的各個角落。隨后,我就會吧家里的燈全部開起來。吃晚飯的時候到了,我們一大家子都會跑到爺爺奶奶家吃團圓飯,吃完飯,我就會和朋友或家人一起玩鞭炮。
玩著玩著,時間久匆匆地過去了,我們就都上樓了,但沒睡覺,就是在樓上玩。
到了晚上十二點,爸爸就去打響了鞭炮,點上了煙花,很漂亮。打完后,爸爸就帶我去了廟里,具體我也不知道怎么說。
這就是我家的“除夕夜。”除夕夜總是那么別具特色,那么令人難以忘懷!
三年級端午節作文:話說端午 篇3
在中國提起端午節人人都知道,而且都要吃粽子,賽龍舟。
可是,你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讓我來告訴你吧。古時候楚國住著一個人,名叫屈原,他在朝中當官,對皇上非常忠誠,他經常為皇上出謀獻策。但是,有一些奸臣對屈原恨之入骨,于是在皇上身邊說屈原這不好,那不好,皇上聽了竟然相信了,把屈原貶到邊疆。屈原懷著報國之心。別的國家都請屈原去,但他不去,只是擔心自己的祖國。失去了屈原,楚國離滅亡越來越近,最后,連楚王都被別國扣押。
有一天,屈原聽說楚國快要滅亡了,非常傷心,心想:“連國家都滅亡了,我還活著有什么用?”想到這里,他抱起石頭跳進了汩羅江。
這一天是五月初五,人們傷心極了,他們把米扔入江里,讓魚吃米,不吃屈原,并且奮力劃船去河里找屈原。
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你知道了吧!
三年級端午節作文:話說端午 篇4
今天是五月初五,是傳統的端午節。賽龍舟、吃五黃、掛香袋等都是這個節日的習俗,還有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
早上,我去奶奶家的時候,看見門口插著艾草,媽媽告訴我這種植物可以驅邪辟毒的。剛巧奶奶在包粽子,我也想親手包個粽子,可是我不會。在奶奶的指導下,我小心翼翼地完成了任務,一個象三角形的粽子出爐了,我迫不及待地放在水里煮,過了幾分鐘,美味地粽子進入了我的嘴中,味道好極了!!!
我吃到了可口的粽子,又了解了端午節的知識。
三年級端午節作文:話說端午 篇5
五月初五是個重大的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在們也叫解粽節,為什么叫解粽節呢?這是因為在這一天吃粽子時,我們會把粽子葉子拿來跟別人比長短,長者為勝,所以就有了解粽節這一叫法。
提到端午,想必大家想到的都是屈原抱石投江自盡的傳說,而我的家鄉卻流傳著另一個故事:相傳在春秋時期,伍子胥建議吳王徹底消滅越國吳王卻不聽,反而聽信小人饞言,賜子胥寶劍讓他自刎,死前他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的眼睛挖出,以看越軍入城滅吳。”吳王聽后大怒,將伍子胥的尸體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一天一起床大人們就始孩子們拴上各色的線,拴線時孩子不準講話,線繩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洗澡時取入拋入河中,不能折斷或去棄。據說戴彩線的孩子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危害,把線扔到河里意味著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保安康。
端年是一個節日,是一個風俗,更是家人之間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