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端午節的七年級話題作文800字(通用7篇)
有關端午節的七年級話題作文800字 篇1
今晨起得很早,想去早市買些菜蔬,隨手關門的時候,竟在門楣上方發現了一束系著紅繩的艾草,哦,我恍然想到,又是一個粽葉飄香的端午來了。
也不知是哪位善意的友鄰,給我在門前掛了驅邪的艾草,令我心存感激。
細細想來,中國的每個傳統節日都充滿了厚重的人情味,互贈禮物,互表心意,已成為每個節日的潛則,這些叫人心生溫暖的小舉動,串連起了國人傳統美德的延續,禮儀之邦的盛名也遠播海外,這也是許多外國人神往炎黃文化的所在。
每逢端午節來臨,孩童們的手腕上都系著五彩繩,有的胸前還佩著香囊,等端午節過后,便把五彩繩扔進河里,老人們說:“這樣做可以驅避邪氣,帶走百病,讓人健康好運”。
這樣的說法雖有些迷信,但也是節日的一種習俗特色,把節日氛圍營造得更加濃烈。
端午節的清早,家家戶戶的門楣上,都插上了碧綠的艾草,忘了插艾草的人家,總有好心的鄰居給插上,這時,悠長悠長的巷子里飄起了濃濃的粽香。
東北的粽子不像南方那般精致小巧,這大概與東北人豪放的性格有關。
我小的時候,包粽子的材料也只有江米和黃米兩種,條件好的用江米,而農村用的基本都是黃米,粽子包的雖然簡單,但蘸著甜甜的白糖,吃起來還是口齒留香,余味難忘。
如今,粽子已經是中國傳統美食的經典,大江南北,口味繁多的粽子,誘惑著我們的味蕾,但是卻再也吃不出兒時的心情和味道了,或許是因為那時我們的愿望很淳樸,很簡單,吃上幾枚粽子,就會讓我們滿足,讓我們回味很久。
關于端午節的傳說有很多種,我只記得其中的一二。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他抱著忠于故國的玉碎之心,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實現了“士當以死報國”的未了夙愿。
后人“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為深遠。
另一傳說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乃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助吳伐楚,五戰而破楚都,楚平王雖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終報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后,子胥佐夫差百戰百勝,吳國攻越大勝,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徹底滅越,吳王不聽,后吳國大宰,受越王賄賂陷害子胥,夫差聽讒言,賜劍與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死前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挖出懸于吳京之門,以看越國滅吳”,便自刎而死。
夫差聽說大怒,令取子胥之身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民間便有了端午節為紀念伍子胥之日的傳說。
無論是哪一種傳說,其實都是在謳歌一種氣節,紀念一種品格,自古以來中國人崇敬“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忠誠報國”,有民族氣節的名士和英雄,所以每個節日都有一個或悲壯,或美麗的傳說故事,讓我們在美好的節日里,既能享用美食,又能經歷一次人性品格的陶冶和升華,這也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妙處所在吧。
在這“粽子飄香,艾草青青”的夏日,在我們品嘗美味與家人團聚的時刻,讓我們向那些浮沉在歷史星河中的英靈們,敬上一盞淡淡的雄黃酒,奉上一枚甜甜的糯米粽,他們那些美好的傳說故事,似一座豐碑,永遠銘刻在世人的心里,正所謂:“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人間。
有關端午節的七年級話題作文800字 篇2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端午節來臨的時候,就會有許多的節目,列如: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吃雞蛋……然而,在今年的端午節里,我學會了一樣東西——包粽子。
“包錯了,哎呀,又包錯了。”“你包了多少?讓我來數數。”“哈哈”一陣陣歡笑聲。埋怨聲。高興聲……不時從這兒那兒飛揚開來。“咿,是哪兒傳來的聲音?”哈哈!結果是五年級五班在包粽子呀。
我愛吃香噴噴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親手動手過,知道今天,我才算大看眼界。
我乖乖的坐在老師旁邊耳染目睹,認為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不學自通,誰知,在老師示范的過程中,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臉老師都包了“好幾百個”才包好一個。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以前包粽子的樣兒這出一個圓柱形來,再在折好的角里放上一點已侵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塊臘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的還要順利的完成一半。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老周替我解了圍——割掉了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哈哈,經過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后的,也是追簡單的步驟——扎粽子。小ks(小意思),看我大顯身手,我拿出一個繩子,將繩子圍繞了幾圈,好了,開始扎,我用嘴咬住繩子的另一半,用手拿住一半,扎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
只聽“嘩啦”一聲,粽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一粒的掉在地上。看來包粽子真不是這么好包。
最后,在同學們的歡聲笑語中結束了……通過這一次包粽子活動,我明白了做事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廢。
有關端午節的七年級話題作文800字 篇3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沒有吃到那親手包的香甜的粽子。快到端午節的時候,幾個親戚來我們家做客。我們家肯定會熱情款待他們的。這不,好客的奶奶就買來了糯米和粽葉,包起粽子來。
前幾年都是奶奶一個人做,今年可不同了,家里來了客人,數量增加了,需要一個人手。該派誰好呢?爸爸媽媽都要上班……“我,我,我來做!”我胸有成竹的叫到,望著那白嫩白嫩的糯米綠油油的粽葉,我不禁流下流口水。我自告奮勇地參加了進來。
包粽子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是逞風頭的我望著那糯米和粽葉束手無策。但是礙于面子,我不得不“濫竽充數”當起“南郭先生”來了。可這還是被火眼金睛的奶奶看出底細來了。奶奶見外包的粽子連個樣都不像,都是胡亂包的只能勉強包住便說道:“龜孫子,不會包是不,我早就知道了。讓我來告訴你吧。”奶奶一面細致的告訴我,一面手把手的教我,是我很快就學會了,但做起來會是沒有奶奶熟練。過了一會兒,奶奶讓我自己包。
我于是放開手腳,專心致志地制作我的“處女座”:自見我拿起一片粽葉,把它漸漸卷成一個尖筒狀,并往上面放了一滿的糯米,然后再用手把上面一層糯米扒掉,在用另一片粽葉包緊就算完成了第一步了。但這還沒完,下一步還要把粽子用線捆在一起。這一道工序我愣是看了十幾遍也學不會,就只好交給奶奶做了。不一會兒,我和奶奶合作的粽子就做好了。然后還要放進蒸籠里煮熟就可以了。
幾十分鐘后,我和奶奶親手做的粽子總算開鍋了。遠遠的在餐廳就聞得到那夾雜著糯米和粽葉所散發出的清香,在水汽中撲鼻而來。奶奶將粽子端了上來。我剝開一個看,淡黃色的棕肉就呈現在了我的眼前,和以前一粒粒完全分開、硬梆梆的糯米完全不一樣。蘸點白糖,一口咬下去,一股濃香縈繞于心,伴隨的是一股成功的喜悅。
有關端午節的七年級話題作文800字 篇4
歲月如水,沖盡了從前的足跡;歲月如夢,夢醒一切都化為幻影;歲月如刀,只刻下一道道歷史的痕跡……
鄉愁,似乎就是那片天上的云彩,隨風而去。
記得小時候喜歡吃粽子,母親總在端午采粽葉,買糯米。在樓后有一片葦葉林。清晨,她披著長發,踩著露水,漫步到葦葉林中,聞著葦葉那獨有的清香,慢慢挑選心怡的葦葉。有時,我也會跟在她身后,一起去采葉。
家鄉的清晨,總會有幾聲鳥的和鳴,草地上的露珠似乎總是被我的腳步聲吵醒,落到泥土里的家。母親摘葉時會發出清脆的響,劃破了清晨的靜。而我,總會興高采烈地猛吸一口氣,去聞那粽葉的清香,頓時,整個人都被這香所籠罩,透過香,我仿佛看見了母親在廚房里包粽子,再把一個個綠三角端到我眼前。
母親采完粽葉,她就要淘米,洗葉。包粽子的糯米也很香,一股醉人的香氣便也撲鼻而來。而后,她用彩線將粽子包起來,放到鍋里煮。等那鍋蓋開一條縫,熱氣便從那小小的縫隙中噴出來,又是滿滿的香!粽香不由自主地從米中鉆出來,遍布房間的每一個角落。整個小屋便沉浸在粽香中,久久不散。有時我會覺得小小的屋里飄滿了幸福,窗戶在大笑,呼出嘴里的粽香;墻壁在隨風搖擺,熱情地招呼睦鄰來;家門偷偷開了縫,俏皮地看著門外的風景…。
母親滿臉幸福地看著我吃粽子。我貪婪地咬著米,一塊塊的咽下肚。滿嘴都是粽香,一片片粽葉被我放到一邊,我聞著粽葉的香,吃著白白的米,享受著母親注視下的愛,這時的她大概只想著讓我多吃些吧。我默默享受著溫馨的時刻。我覺得,母親柔和的眼神好似一屢屢光籠罩著我,外面是母愛的暖,里面是粽子的香,里里外外都裝滿了幸福,浸滿了愛的味道,小屋里一派溫馨…。
可是,這一切都已成為了回憶!
現在,母親依舊包粽子給我吃,但是,那葉不是樓后的葉,是從集市上買來的葉;米也不是從前的味道,總覺得哪里不對。一切似乎都變了味,家里的面積大了,不再是那間充滿溫馨幸福的小屋;家的陳設都換了,不再是以前簡單快樂的裝飾;家的地址也變了,不再是那個臨著小河,周圍有青蔥樹林的家。就連鄰居也變了,換成了一張張陌生又冷酷的面孔!
一切都變了,童年化為一個美麗的思鄉夢……又是槐花飄香時,母親,你再給我包一個出自那小城的粽子吧,再讓我聞聞那粽葉的清香。
有關端午節的七年級話題作文800字 篇5
快過端午節了,奶奶到市場買來了糯米、紅棗、花生和粽葉,準備包粽子我們吃。
奶奶先把粽葉在水里浸泡了二三天,讓粽葉變得軟和,然后,把粽葉從水里撈上來,用清水洗干凈,再瀝干。然后,她取來糯米,淘得干干凈凈的,就開始包粽子了。奶奶先將兩片粽葉疊放在一起,然后卷成一個漏斗形,再用勺子舀上一點糯米放入粽葉中,用粽葉把糯米包好,最后用繩子把粽葉纏緊,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做成了。
看了奶奶做的粽子,我的心里也癢癢的,就跟著奶奶學了起來。我先把粽葉卷好,再往里面放糯米。可我剛放進一點點糯米,那些米就從粽葉里漏掉了。我往地上一看,哎呀,地上撒了好多米啊!奶奶告訴我,粽葉一定要疊整齊,卷粽葉時可有講究。她于是手把手地教我怎樣包粽子。我又重新包了起來,這次比上次順利多了,一會兒,我就做好了一個粽子。但看看我的粽子,總覺得沒有奶奶做的有棱有角,奶奶說:“第一次能包到這樣,已經不錯了!”
粽子包好后,奶奶又把粽子放入水中泡了起來,她說這樣泡過之后,粽子才容易煮熟。
端午節這天一早,奶奶就開始煮粽子了。不久,鍋里就飄出了粽葉的清香。聞著這香噴噴的粽子的香氣,我真想一下子就吃到自己親手做的第一個粽子。粽子終于可以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讓奶奶先找到我包的那個粽子。可奶奶揭開鍋蓋一看,鍋里有好多白花花的米粒。奶奶說:“肯定是你包的那個粽子沒包緊,米粒全跑出來了。”奶奶撈出所有的粽子一看,果然是我包的那個。看到這樣,我感到好慚愧。
粽子出鍋后,我們全家都圍在桌前吃起了粽子。我從盤子里拿出一個粽子,把繩子剪斷,再把粽葉剝掉,里面就是一個透著粽葉清香的白白的粽子了。我在上面放了點糖,然后咬了一口,一陣甜滋滋的味道進入口中,真好吃。
有關端午節的七年級話題作文800字 篇6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龍舟賽。我高興極了!午飯過后,來到河兩岸,河兩岸人山人海、人聲鼎沸,人多得數不清,像銀河上的無數的小星星。場上,人人都穿了自己喜歡的衣服,有紅色的衣裳、黃配藍的短裙、金黃色的連衣裙……還有留披肩發的梳辮子的、黑發的、白發的……
當天,太陽熱烘烘的。河兩岸的人群個個都滿頭大汗,臉上露出焦急的神態,好像在等待參賽人員的來臨。
突然,只見主持人一聲令下:“比賽開始!”頓時,人們立刻歡呼起來,像一只只活躍的小鳥。有的喊:“羅格隊加油!”有的喊:“龍津隊加油!”喊聲驚天動地。過了一會兒,主持人驚訝的叫了一聲,人群都不約而同地看著遠處,接著,又是一陣歡呼聲。從不遠處隱隱約約看見一只只小艇陸續地劃來,參賽員可真多啊!有年輕的、有年老的、有光頭……他們拼命地劃著,你追我趕,毫不相讓。那神情,好像在決斗。生怕別人快自己一步,會追過自己。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一轉眼已經到了后半段了。
忽然,5號小艇翻船了,艇員一個接一個掉進河里,都不知所措地抱著船艇。后面的小艇都陸續地追過了。頓時,人群的歡叫聲消失了。可是過了一會兒,不知是誰叫了一聲:“不要放棄,堅持就是勝利,加油!”這時,人群的歡呼聲又熱鬧起來。艇員終于鼓起了勇氣,努力地向上爬,敏捷地坐在船艇上,又進行了他們的“戰斗”。電線上的小鳥唧唧喳喳地叫著,好像在為艇員打氣;草坪上的一棵棵柳樹揮動著,好像在為他們喝彩,為他們招手。一場激烈的龍舟賽結束了。第一名是龍津隊。
這場龍舟賽給了我一個啟發:人生的路途是曲折的,我們要不斷前進,我們要學習賽龍舟的精神,奮勇拼搏、積極向上、齊心協力,只要這樣,我們就一定能成功!
有關端午節的七年級話題作文800字 篇7
在我的記憶里,除了春節的喜氣洋洋,端午的熱鬧也不曾例外。聞著粽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味道。總感覺那么近,仿佛就在昨天。
還記得每年端午節的前些日子,母親就會買回許多粽葉,細長的。說它寬大,卻又是那樣的小巧玲瓏,說它小巧,卻又能裝下一塊小米團。母親把它浸在水里,讓它們洗個涼水澡,又把不情愿的它們系成一捆捆的,掛在陽臺上,曬個暖和的太陽。我也曾問起過母親為何要那樣做,母親告訴我風干是讓它們的葉子又韌性,不易劈開爛掉,以便以后使用。
當我還在朦朧的睡夢中,端午清晨的喧鬧已早早等候著我。母親淘米的水滴聲,碗盆碰撞的清脆聲,在我耳邊隱隱約約的出沒。好奇的我便也早早起床趴在廚房的桌臺上,心里搗鼓著摸摸這個,碰碰那個,于是便被母親嫌棄地趕出廚房,我也只能可憐巴巴的站在門外看著母親忙活著。
母親忙完后,便看到可憐的我,同情著讓我搬著小板凳坐在她身旁,極力睜著圓溜溜的瞳孔看著,生怕錯過什么細節。
只見母親拿起兩片粽葉,重疊又錯開一點,卷成一個小漏斗,又在“漏斗”中裝上糯米和各種餡,將余下的葉子壓下蓋在大口上,變成一個三角錐形,多余的粽葉尾卷起來,用一根繩為它們綁上腰帶,一個誘惑可口的粽子就做好了。看著母親靈活的雙手我也按耐不住,用自己的小手跟著學,可弄了好久,它就是不聽話,好不容易繞成一個差不多的錐形,但放進去的米卻跟逃亡似得,不停滾動下來。氣的我干脆放棄三角,我抓起一小把米放在粽葉上,再從葉末滾到葉尖,卷成一個像蛋卷似的長方體,最后笨手笨腳的胡亂用繩子系了個結。雖然包好的粽子看上去扁扁的,似乎沒有任何胃口,但我還是十分期待它出鍋的樣子。
等待許久后,香噴噴的粽子終于出鍋啦!我迫不及待的找到我驕傲的作品。打開粽子的綠色大衣,一股濃香夾雜著葉的清香撲面而來,“方錐四角”的粽子讓我贊不絕口,開心地蹦跳不已。
今天,又聞粽飄香,似乎看見兒時的我依偎在母親旁,撒嬌的求著母親幫著倒忙。就讓我把回憶裹進粽子里,再把它放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