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周記
篇一:端午節(jié)吃粽子周記
小時候,每當(dāng)家里人將屋外曬的干粽葉收進來時,我就知道端午節(jié)快到了。我會數(shù)著日子等家里人用這粽葉包出香噴噴的粽子。
端午之前,母親會上街買最新鮮的包粽子所需的材料,如:糯米、紅蜜棗等。有時候,家里還會包一些肉餡的粽子,但次數(shù)極少,好像打我記事以來就只吃過兩次。
端午到了,開始包粽子了,媽媽和奶奶忙得不亦樂乎,她們可都是包粽子的行家,所以,包粽子的事兒由她們?nèi)珯?quán)負責(zé)。
如果,她們包的是紅豆餡的粽子,她們會先將糯米、紅豆清洗干凈,然后將糯米和紅豆混合在一起,用粽葉包裹成一個個棱角分明的“三角形”。如果是肉餡的粽子,她們就會先將五花肉切碎然后與糯米混合。在媽媽和奶奶的巧手下,那些散落的粽葉和糯米不一會兒的功夫就成了一個個色、香、味俱全的粽子。
粽子包完了,母親會在不同餡的粽子上做上不同的記號,然后放入大鍋中煮,由于家里人比較多,所以媽媽和奶奶每次都會做很多粽子。有時,家里那口鍋需要三鍋才夠。因為每次煮粽子都會費很多時間,所以我和姐姐會用僅剩的一些材料依葫蘆畫瓢的多做一些小粽子,但每次做的都不如母親和奶奶做的那樣美觀。
粽子煮好了,我們幾個小孩子一窩蜂的擁上去搶肉餡的粽子。很快,一鍋粽子被我們大大小小的十來個人“清理”的一干二凈。
接著又煮了第二鍋,這一鍋是留著吃飯時吃的,而最后一鍋則是留著后幾天我們當(dāng)零食吃的。
篇二:端午節(jié)吃粽子周記
端午節(jié)在中國的民間節(jié)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jié)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jié)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周,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diào),也很苦,不是過節(jié)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
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xiàn)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炮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鍋里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后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nèi),涼了以后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jié)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著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jié)早晨,起床后,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后一直帶著,據(jù)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里,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jié)是快樂的,節(jié)日的氣氛也比現(xiàn)在濃。
篇三:端午節(jié)吃粽子周記
今天是端午節(jié),有賽龍舟和吃棕子。
這一天,媽媽買來糯米和棕葉。我好奇地問:“媽媽,端午節(jié)是怎么來的。”媽媽給我說了端午節(jié)的又來后,就開始教我包棕子了。我看媽媽包一個棕子,然后我拿起一片葉子也包了一個棕子,可是棕子旁邊一角掉糯米出來。
媽媽說:“快把棕子放到碗里解開,棕子要包三個角要包緊些很好吃不會壞掉。”我聽媽媽的指導(dǎo),我認(rèn)真地學(xué)著包棕子,小心翼翼地把角搞好,捏緊。我終于學(xué)會了包棕子。媽媽說:“我們還要包更多棕子。”于是我們抓緊時間趕快包,包好后。媽媽把棕子放進鍋里煮了一會,就煮好了。媽媽說:“快吃吧。”我們?nèi)揖蛧谝粡堊雷映云饋怼3酝旰螅覀兙腿ネ饷尜慅堉哿恕?/p>
首先是紅隊,然后藍隊慢慢的跟了上去超過了紅隊。快要到終點了,紅隊隊員齊心協(xié)力一起沖到終點。最后紅隊得了第一名。我在心里歡呼起來,有說不出的高興。
今天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jié)啊!
篇四:端午節(jié)吃粽子周記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賽龍舟的風(fēng)俗,以此來紀(jì)念愛國詩人屈原。每年端午節(jié)的時候,我們都能吃到外婆包的粽子。她先買來優(yōu)質(zhì)的大米,再找來粽子葉。
首先,把粽子葉放在鍋里煮。外婆說:葉子煮煮就能發(fā)出香味。外婆又把葉子兩頭剪掉,把不好的挑出來。然后,開始包了。拿兩三個粽葉圍成一個漏斗的形狀,再把大米放到葉子里再拿一根粽葉包住頭部,不讓大米漏出來,最后用線把粽子系的嚴(yán)嚴(yán)實實。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就這樣,一個、兩個、三個……直到包好為止。
最后,外婆把粽子放到鍋里煮。幾個小時后,香甜可口的粽子,終于出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