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端午節的周記300字
篇一:周記300字端午節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龍舟競賽。
比賽的隊伍有熱烈的掌聲。歡呼聲和鼓聲中劃著龍舟前進。這項活動是由當時汨羅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劃船尋找屈原演化而來的,這個傳統一直保持了兩千多年。在端午節,歡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用糯米包著肉。花生。蛋黃以及其他材料,再用竹葉包裹而成,而粽子的傳統則是來源于汨羅江邊的漁夫將米丟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龍,希望它們不要將屈原的尸體吃掉。因為端午節流行于漢。
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所以各地都有各地的特色。
篇二:周記300字端午節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習慣。關于端午節的由來以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為廣泛。相傳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因為愛國理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汨羅江自殺。人們為了紀念他,便把他投江的日期定為端午節。
說到端午節,最常見的習俗要數吃粽子。雖然商店里的粽子品種很多,但是,我還是喜歡家里包的粽子。在端午節的前兩天媽媽就會把包粽子的蘆葦葉買回來用清水煮好,然后準備包粽子的原料:糯米、肉、豆沙、紅棗等。接下來和奶奶一起包粽子,每次奶奶都會選取兩三片葉子,左手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里一卷,卷成一個圓錐體的形狀,卷好后就往里面放準備好的原料,最后用棉線把粽子捆結實,一個有模有樣的四角粽“寶寶”就誕生了。
在這一天,人們還會插艾葉、賽龍舟。端午節真是個充滿神奇、充滿喜悅、充滿熱鬧的節日。
篇三:周記300字端午節
端午節吃粽子總是這一天的“重頭戲”。以前,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可今年的端午節吃粽子不僅為了紀念屈原,而且吃粽子時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在大地震中遇難地人民。
20xx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8級的強烈大地震,這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不僅震撼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而且也給災區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和痛苦。在6月8日那天我們正在過端午節時,正在剝開粽葉吃那香噴噴的粽子時,你曾想起過四川的災民,那些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們?我想你一定會。如果那些同齡的災區小朋友能和我們一起分享那香噴噴、熱乎乎的粽子的話,那該多好啊!
在這樣一個端午節,怎能不想起偉大的災區老師們,他們愛學生甚至某過于自己的生命,他們為了救學生而犧牲自己。還有的被救出來的學生為了救自己的同學,再一次沖進廢墟中。還有那些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人民子弟兵,他們是最可愛的人,尚的人!他們那崇高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人是震不跨的,加油中國!多么希望每一年的端午節平平安安,祥和的氣氛能夠洋溢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
篇四:周記300字端午節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
每逢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棕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艾葉、有些地方還舉行劃龍舟比賽……
關于端午節,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中國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叫屈原。在公元278年,農歷五月初五的那天,屈原在絕望、悲憤之下,投入舊羅江,當地的百姓聞訊后,馬上劃船去打撈,一直行止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
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就變成為龍舟比賽。百姓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就紛紛從家里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根據以上故事來看,這些都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形成一種風俗習慣。我國還有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平時還要更多地去了解這些燦爛古代文化。
中國有許許多多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由于我從小非常愛吃粽子,所以對“端午節”的印象非常深刻。
篇五:周記300字端午節
說到端午節,大家都知道要吃粽子,賽龍舟。可是為什么到端午節就要吃粽子,賽龍舟呢?
我帶著疑問去問爸爸,爸爸告訴我,屈原是愛國詩人,他是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278年,秦國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撈他的真身發展為“龍舟”。有位漁夫拿出飯團雞蛋等食品丟進江里,說:“不要把屈原的身體吃了。”發展為粽子。
每年五月五日,人們就吃粽子、賽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