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起源真的是屈原嗎?
說法一: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也是中國第一位愛國詩人,被稱為“中華詩祖”。他才華橫溢、剛直不阿、忠心為國,卻遭奸人污蔑,最終于公元前280年農歷五月初五投羅江自盡。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馬上劃船撈救屈原,但卻不見屈原的尸體。后來百姓為了紀念屈原,就劃舟于羅江之上,最后逐漸演變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保護屈原的尸體,后來也就演變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說法二: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的軍事家。伍子胥原是楚國人,因為其父親和哥哥被楚王所殺,他*逃往吳國,吳國倚靠伍子胥等人成就春秋霸主地位。五年后伍子胥帶兵伐楚為父報仇。后來伍子胥也被奸人污蔑,吳王命令他*。公元前484年農歷五月初五,伍子胥臨終前留下遺言,要家人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親眼看著越*隊滅掉吳國。后世人為了紀念他的孝道,以及寧死不屈的精神,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舉行吃粽子,劃龍舟等活動。順便一提,伍子胥開挖了中國第一條人工江河——胥江,“一夜白頭”的典故也是源自于他。因為伍子胥比屈原早200年,因此很多學者認為伍子胥才是“端午節”的起源。
說法三:曹娥
關于曹娥的記載就有些神話了,相傳曹娥的父親曹盱在五月初五祭奠伍神(伍子胥)不幸溺水而亡。但是卻不見尸骸。當時十四歲的曹娥,沿江邊號哭,晝夜不絕聲。17天后曹娥也投江而亡(也有說法是五月初五投江),最后曹娥尸體抱著父親的尸體浮出江面。后人感嘆曹娥的事跡,于是便為曹娥立碑歌頌,曹娥為父殉江之江被后人稱為“曹娥江”。
其實關于端午節的說法還有很多,如:越王勾踐水上練兵、介子推寒食節等等。那么為什么屈原的說法流傳呢?畢竟如果按照時間來說,伍子胥才是最符合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