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小學生作文(精選3篇)
端午節的來歷小學生作文 篇1
今天是端午節,爸爸和媽媽帶著我去表姐家玩。
一路上,我懷著高興的心情,來到表姐家。到了表姐家,表姐說要給我講一個端午節由來的故事,表姐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表姐說的頭頭是道,我聽的津津有味。現在,我終于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了。
端午節的來歷小學生作文 篇2
傳說楚國的皇上是一個昏君,只顧吃喝玩樂,屈原卻說無效就投江自盡了,他投江時候還抱著一塊巨大的石頭,因為這樣他一下江就沉下去,在也上不來了。
屈原投江以后兩岸的老百姓劃龍舟去救屈原,人們把江都找遍了,但是還是沒有找到屈原的尸體。在這個緊張危險的時候,突然有一位百姓站出來,他說我們就不了屈原不要緊張,我們可以丟魚和蝦愛吃的東西比如:粽子、雄黃酒、蛋等東西去江里……
從此,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端午節,人們一到端午節就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
時間慢慢長久了,傳統文化也慢慢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來歷小學生作文 篇3
在每年的農歷的五月五日,是用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
屈原因為冒死進入宮內陳述利害,被楚懷王放流。之后因為知道楚懷王客死和首都被攻下的噩耗傳來時,便投入了汩羅江,以身殉國。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到了現在,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詩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端午節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懸艾葉菖蒲。
現在端午節主要流行于漢、壯、布衣、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現在過端午,人們主要是把屋子打掃干凈,在廚房里灑上雄黃水,來殺死毒蟲或以防它們孳生。我們家現在主要的活動主要是:吃龍蝦、莧菜、黃鱔、黃魚、烤鴨、粽子這幾樣菜。
端午節以前是一個比較沉重的日子,但現在變成了一個喜氣洋洋的節日。這樣的變化可真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