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優(yōu)秀作文900字(通用3篇)
高中生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優(yōu)秀作文900字 篇1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小時候,端午的味道,在這歡快的歌謠中愈發(fā)濃厚起來。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而在端午,五彩繩和艾葉是不可或缺的,在端午節(jié)一早,父母們便將五色的絲線抻長、揉捻、擠壓,最終形成一根,再拴在孩子們的手腕或腳腕處,也稱“掛五素”。意欲著辟邪、驅五毒,也意欲著父母對孩童的祝福。
小孩子好勝心很重,采艾葉之事也成了要比賽的項目。太陽剛剛從天邊探出頭來,晨云叆叇,趁著露水還沒有消散在風的溫柔中,我們一群小孩子便“呼啦”一下上了山,乍一看,倒像是鬼子進了村。風兒撥動著時光的琴弦,不消片刻,每個人手中都攥著一大把艾葉和類似艾葉的草,急吼吼向山下跑去尋求父母獎勵。大人們便從中挑挑揀揀出的那幾顆插在門楣,懸于堂中。若問起何乎,大抵不過些“驅蟲、辟邪”之詞。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在萬千的食物中,我獨愛軟糯的甜粽,它不似滑溜溜的湯圓,也不像胖乎乎的餃子,卻帶著一份特有的清香。要先將那寬大的芭蕉葉放在水中浸泡,去除污*,待到差不多了,我們小孩子便提起葉片,朝著地上一甩,就像那菩薩娘娘朝著人間撒露水般。鋒利的剪刀在大人手中翻飛著,那一片片勻稱的芭蕉葉好似一個拓子印下來的,再將其輕輕一卷,往里放上已經淘好的糯米和準備好得餡,用手一壓,一折,一卷,一個好看的菱形出現(xiàn)在手中,在用絲線一纏,一捆,一綁。小小的粽子就誕生了,望著盤子中排列整齊的粽子方隊,別提有多美滿足了。老奶奶這時便講起粽子的故事:“傳說屈原投江后,人們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裝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東漢建武年間,長沙有個叫區(qū)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了三閭大夫屈原顯靈,說到祭祀食物被蛟龍竊走,并告訴他以后再投,須裹上蓼葉,再纏上五色線,這些東西,蛟龍害怕,就不會吃了。區(qū)回把這次奇遇告訴了鄉(xiāng)民,鄉(xiāng)民們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成粽子。”待到話聲一停,大人們便掀起鍋蓋,大片的熱氣氤氳著,好似一團甜絲絲的棉花糖,空中飄著的屬于粽子特有的香氣到處勾引著我們的味蕾,眼神也直勾勾的盯向粽子,小孩子更是迫不及待的挑開粽子上絲線,剝開糯米外的葉子,沖著晶瑩軟糯的粽子便是一大口,粘粘的糯米中夾雜著棗的香甜、芭蕉葉的清香在口中四處沖撞著。“嘶嘶,好燙”即使這樣也不舍得將其吐出,便整個囫圇吞下。
劃龍船在我們這是沒有的,大抵也是怕出人命,畢竟是在河上,危險系數(shù)也高,這事便也不了了之。
“粽子香,香廚房。艾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香。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高樓大廈平地而起,大片的麥田消失了,在城市的邊緣也很難看到“出門一望麥兒香”的景象。是啊,時空的變換,端午節(jié)也在這鋼筋水泥的擠壓中越走越遠呢?喧鬧的城市,承載著人們太多的欲 望,小時候的快樂,父輩們的歡樂,是否已湮沒在城市的閃爍的霓虹燈中了呢?
高中生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優(yōu)秀作文900字 篇2
想起端午節(jié)的粽子,真是讓我垂涎欲滴啊。因為它太好吃了!這不,又要到端午節(jié)了,好想吃粽子啊~不禁讓我回憶起去年過端午節(jié)了。
依稀記得那天天有點陰暗,一個大好節(jié)日就被這天氣給破壞了,真叫人惋惜。
一大早,我媽媽就在客廳里“河東獅吼”了。還沒等我吃完早飯,老媽就“扯”著我到菜場去買一些粽子葉啊,糯米啊,豬肉啊,臘肉啊……準備就緒后,我們終于開始包粽子啦!
說來也怪,媽媽包出來的粽子又快又好,粽子好像有靈性一樣;媽媽似乎好像有魔法一樣;不出一分鐘就包出一個;在媽媽手中好像在跳舞一樣;而我呢,包了半天都沒包出一個,而且,我包的的全部都散散的,扁扁的,跟沒吃飯一樣,跟泄了氣一樣,有的都漏啦。連我都覺得有夠爛,不對,是又丑又爛!!!氣死我也!
不一會兒,一股香噴噴的粽子香味,便彌漫了整個房間。我肚子里的饞蟲立刻就被勾了起來。不一會兒,垃圾桶里便多出了五片粽子葉。嘻嘻——
品嘗完了好吃的粽子,電視里正在直播精彩激烈的龍舟比賽。加油聲,鑼鼓聲,此起彼伏。點實力和我家都熱鬧無比,其樂融融。
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這里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
端午節(jié)的習俗可不只有吃粽子喲!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佩香囊,有驅趕瘟疫之意。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那一天,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用以驅瘴。
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聽老師忿忿地說,韓國要將端午節(jié)申遺了。作為炎黃子孫。真有點坐不住了。從我做起吧!今年端午節(jié),要讓它過得更有中國味。耐心等到五月初五吧。
高中生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優(yōu)秀作文900字 篇3
端午節(jié)的習俗,相傳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其他地方的端午習俗我不清楚,廣東省英德市青塘鎮(zhèn)的習俗是傳承正宗客家(中原人由于戰(zhàn)亂,遷移到其他地方的,俗稱客家人。)習俗的,流傳著一首順口溜:"四日夜五日朝,六日粽子打交,七日閑掉掉!"就是說:不同的村子,節(jié)日的主餐時間有所不同,有的以五月初四夜為正餐時間,有的以初五早上為正餐時間!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致的習俗…
1.門上插桃條枝、苦艾、蘇茅
初五的大清早,家家戶戶都要起的早,婦女們到野外折了桃條枝(桃樹的)、蘇茅草(白茅草)、苦艾草拿回家。扎成一小束一小束,分插到本家房子的每一間的門楣上或門框上邊,說是辟邪的用的,將晦氣全部避在門外,祈求平安!(聽說這是唐朝黃巢之亂時,黃巢到處抓人或殺人,為躲避戰(zhàn)亂的中原地區(qū)的人們人遷徙到福建,又從福建向廣東遷移。在廣東的南嶺時,遇到了黃巢,看到一個寡婦帶著兩個小孩在逃命,黃巢就告訴她:在自家門前插上桃條枝、蘇茅草和苦艾草就沒事!可是這婦女將這些東西插在村子的巷口,整條巷都沒有被殺,當時村子的姓氏很雜,因此后來的廣東韶關南雄珠璣巷百家姓祠就這樣出現(xiàn)了。)
2小孩佩戴紅蛋
五月初五這天,最特別的恐怕就是染紅蛋了!一年當中,就這一天才準許染紅蛋:早上起來,婦女們干完了插桃條等事之外,就要做第二件事----染紅蛋!先將雞蛋或鴨蛋煮熟,再趁熱放到有紅色染料(是雄黃和一些植物粉末的混合物,著色牢固,我們客家人叫"飲品紅",濃的時候變成紫紅色)的碗里,滾幾下,看整個蛋都著了色,再撈起來晾干,就成了紅蛋!農村的大人們,都會拿個"春絡袋"(客家人叫蛋為"春".),裝上一兩個紅蛋,拴在小孩胸前的紐扣上,紅蛋就垂掛在胸前了,小孩隨時可以碰爛后去殼吃蛋了!據(jù)說是紀念屈原的,因為當時,死人要埋葬,都要裝在紅色的棺材里的,要游棺,人們就用胸前掛紅蛋的方式來表示對死者的孝道和尊重,這習俗就傳了下來,小孩也挺喜歡胸前掛紅蛋的。這蛋在當時做什么用,就不太清楚了,反正是可作半餐(小口)充饑又不易變壞。這些紅蛋,每年的端午節(jié)前后一兩天,在街上都可以買到!不信你到青塘鎮(zhèn)來看看…
3.包粽子
一般在初五的早飯后(約10點半鐘吃飯)就包粽子。有糯米粽和粳米粽兩種,米料里一般都放點硼砂,包殼是竹葉或正式的粽葉,包帶是席草(一種水生三角形的,可以編織睡席的草。)餡料有花生、紅綠豆(不用綠色的)、糜豆(我們叫白飯豆)等豆類,就是不用黃豆!肉粽有:豬肉、鵝肉、雞肉、鴨肉,就是不用牛肉、狗肉!煮粽子的湯水要用灰水:平時打柴時,割些黃藤灌木回來,(也有用黃豆莢的)曬干后燒成灰,到了要用時,燒好開水,用布袋(過濾用)或布帕攤上那灰,趁熱用勺子一勺一勺地淋過去,得到的水就叫灰水,這樣悶煲出來的粽子顏色就變得有點黃色,口感也很有筋性,不黏,又爽滑,吃起來也比較爽口,別有一番風味。也許超市里的就沒有這味道和口感了!粽子在我們這里一年四季在街上都可以買到熟的…
歡迎你來青塘嘗一嘗青塘粽子、青塘艾糍、青塘雞爪粉、青塘米粉……挺有特色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