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手抄報資料內容
6月12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放假三天
市民對于農歷閏五月的期待大都是由于牽扯到“端午節”放假。不過,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已經公布的“端午節 ”放假規定,放假時間為6月10日至12日,共3天。
從放假角度來說,“端午節”實際上只能過一次。
●“端午節”只有一個
至于這個“多出來”的農歷五月,北京民俗博物館民俗專家尚鴻介紹說,閏五月并不代表就有兩個“端午節 ”,因為按照民俗的相關規定,任何一個節日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固定名稱、固定習俗和固定日期,今年就涉及到固定日期的問題。“端午節”應當是陰歷第一個五月的“午日”,所以今年只有5月28日才稱得上是“端午節”。
不過尚鴻認為,由于商家促銷的考慮和北京外來人口眾多、各地習俗不同,閏五月粽子依然在貨架上銷售的現象是極有可能發生的。“端午和夏至關系密切,有的地方夏至也吃粽子。廣東一帶吃熱粽子,而北京講究‘熱包粽子趁涼吃’,www.letgol.com所以過去叫賣吆喝的都是‘江米的、小棗的、涼涼的大粽子’。現在生活方便了,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粽子。”但對于歲時感強烈的“老北京”來說,只有在“端午節”當日才會感到濃重的節日氣氛。
記者咨詢了京城幾家超市和粽子銷售網店,對方均表示,閏五月是否還會銷售粽子尚未確定,但繼續上架銷售的可能性較大。
●下次“閏五月”要等19年
北京天文館科普部李昕表示,農歷閏月出現的規律大約是19年七閏,具體置閏規則與廿四節氣有關。大多數月中都包含兩個節氣,而有時會出現某個月只有一個節氣的情況,這時上個月是農歷幾月,這個月就是閏幾月。至于多少年出現一個閏五月還不能說死。根據萬年歷提供的信息,下一次閏五月將會是在2028年,2039年也有一次。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這里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么后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并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后,龍顏大喜,贊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只粽子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種顏色的絲線扎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兒媳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 得兒子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