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端午粽
端午吃粽子,現在人們只知道這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但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愿而已。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端午食粽作為全國性風俗最早始見于西晉周處撰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到了唐、宋時,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 吃粽子,粽子又稱“角黍”、“簡粽”。在我國,端午時節,家家戶戶都吃粽子。粽子的種類頗多,有湖州肉粽、八寶肉粽。中國臺灣肉粽豆沙粽、咸粽等。蘇州粽子、廣東粽子、北京粽子。寧波粽子和中國臺灣八寶粽等被視為我國的名粽。其中蘇州粽子為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豬肉、豆沙等品種;廣東粽子用荷葉包裹,個頭大,正面方形,后背隆起一只尖角,以蛋黃做成的肉黃粽和什錦粽風味獨特;北京粽分糯米粽和大黃米粽,大黃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別有風味。至于古代的椽子,從詩人的筆下也可見一斑。唐代元稹的“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寫出一了粽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溫庭筠的“盤斗九子粽,甌鬧漁歌響,風動角粽香”,就表明了粽子在那時已成為民間過端午節的普及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