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端午節的習俗(通用29篇)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1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沒錯今天就是端午節。關于端午節,你們對它了解過什么?
說道端午節啊,人們總不會忘了吃粽子與賽龍舟,可是它們的由來,知道的人卻寥寥無幾。將讓我來告訴你吧:在古時候,有一位楚國的官員叫做屈原,等一下,這不是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思美人》里的主角之一嗎?沒錯,就是他,相傳他為了楚國,整天忙上忙下的,他一心想著報國,可卻空有一腔熱血,他已經無力回天、他便投湖自盡了。這事傳了出去,許多百姓過來扔一個東西,沒錯,它就是粽子,我心里就想:太浪費了吧。傳說湖里有一個妖怪,專吃人肉,為了防止屈原的尸體不被吃。所就扔粽子。賽龍舟這個其實我也不知道,不過我猜測,跟屈原脫不干系,我想,是為了嚇唬,河里的妖怪,所以才賽龍舟的。
說了這么多關于端午的習俗,再給你們講一講端午的趣事吧:上一年端午,區里舉行兒童端午比賽,我就琢磨著要不要去參加,可我看到獎品,立馬改變了主意了,我走進比賽門口,就看見5個區里的學霸,我心想:這咋整,這不出來丟人嗎?當比賽開始,我就看見了第一個環節“包粽子”哈哈哈,我包粽子的功夫雖然只是菜寫,可是我會包啊,我向四周瞧了瞧,果然沒人會,我就包到比賽結束,包了五個粽子,他們有些人連一個都搞不出來。接著道了第二個環節“紙造船過江”,哎呦喂,這不存心讓我拿第一的節奏。很快比賽結束了,公布了第一名居然不是我,額,被打臉了,還好我是第二,不然就睡著覺了。
最后,祝大家端午快,咦!端午不是用來祭奠屈原的,還快樂,算了,祝大家假期快樂。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2
幾千年前,見逐而作《離騷》的屈原先生,懷著一腔愛國熱情,懷抱對祖國沉淪的悲痛,跳進了滾滾江水之中。人們為紀念這位為人敬仰的愛國志士,每年的農歷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會向江中投擲粽子(葉包飯,飯夾棗)。久而久之,這便成為一個習俗,而這天也被命名為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僅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激發人們愛國熱情的契機,每每打開粽子,眼前就會情不自禁地浮現一份流傳千古的愛國忠魂……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端午節已不再屬于中國,在不久前的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頒布的新一批文化遺產中,端午節堂而皇之地成為韓國的文化遺產,不禁讓眾多華夏子孫大跌眼鏡。我們在得知這條消息之后該做些什么呢?抱怨聯合國相關機構處事的不嚴謹?批判韓國對歷史的歪曲?或是為“粽子”的專利移交而感到惋惜?我想都不是,應該反思……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3
據歷史文獻記載,我國民間有吃粽子、劃龍船、喝雄黃酒、掛香袋、門上懸艾草等習俗。
這些節日習俗一直沿習至今。我們黃羊川鄉沒有大江大河,見不到劃龍舟的場面,代之而起的則是聚眾郊游,登山野炊等習俗。
吃粽子
粽子,又名角黍,簡稱粽子,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我們這里因不生產稻米,而恰逢 韭菜上市。所以家家戶戶都用韭菜作餡,夾雜雞蛋、豬油等配料作成包子,或用菜油煎餅,夾上煮熟的大米和紅棗,作成卷膏,不同地方作法也不盡相同。
喝雄黃酒,舊時,每逢端午,人們相聚,大都要喝雄黃酒,以避毒蟲、蚊蠅叮咬。我們黃羊川鄉大都以一種經糧食發酵,配以佐料作成酒醅子。一進夏季人們為了避暑,家家戶戶都要作一些甜醅子喝起來又香又甜,沁人心脾。現在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也有不少人喝起了雄黃酒。
野外郊游
人們在端午節這天,紛紛攜家外出,聚集到周圍的名山名川處,共同郊游,聲勢頗為壯觀,屆時四周鄉鄰,或遠或近聚到一起舉辦大型的賽馬會,文藝匯演,集市貿易等活動這與南方的賽龍舟大體相近。生活富裕者,還會拉上整羊尋一處安逸地燒烤羊肉,使得香味回溢。
懸楊柳枝
黃羊川鄉楊樹成行,香草遍野,一到端午節,男女老少,身掛各式各樣用香草做的荷包等裝飾品,也有的在門框四周插上折來的楊樹枝或柳樹枝從避鬼神,驅逐瘴氣。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4
中國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中國人為什么要過端午節呢?這里有著不少的傳說,最的的就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5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之后,劃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尸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將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6
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在杭州人眼中可算是一個大節日。白天,人們劃船、賽龍舟,傍晚,家家戶戶趕做起粽子來,還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肴。一到夜晚,人們便團聚一起,吃著粽子,聊著家常,好不熱鬧。是什么原因讓人們這么重視端午節呢?那還得從一段傳說講起。
相傳古時候,一位名叫屈原的人看到自己的祖國被欺凌,心如刀絞,肩負使命身處險境,卻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受盡凌辱卻堅守自己的名節,在走投無路之時于是便投河自盡。屈原死后,百姓們痛苦萬分。漁夫們紛紛帶上自己的工具去捕撈屈原的尸身,有些人則往河中扔糯米團等食物,以防他的尸體被魚吞噬。之后,每當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想到愛國的屈原,用各種方式來紀念他。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做糯米團的事情以及吃粽子的習俗被保留了下來。制作粽子看似十分簡單,但每一個步驟卻極其講究。首先得將粽子葉清洗干凈,并且將它折出一個角,圍成一個圓錐狀的凹槽,絕不能有空襲,再將淘好的浸滿醬汁的米倒入粽葉中,在米過半時放入一塊肉。之后用糯米將粽葉填滿,并用紅繩將粽子包裹嚴實。呈現出一個有四個棱角的小綠塔。最后,將在制作完成的粽子放入水中煮熟,過了一段時間,粽葉的清香便慢慢溢滿房間的每個角落。
除了吃粽子,劃龍舟也是精彩的節目之一,人們用劃船的方式,來驅趕那些食肉的魚群,為此,每當這時候,各地的人們還會舉行劃龍舟的比賽呢!劃龍舟這個習俗已經深深融入了江南百姓生活中。
端午節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更是用不同的方式來寄托了對家人朋友的美好祝愿以及愛國情懷。端午節就這樣,在人們的歡笑與實踐中,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7
端午節的習俗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都知道端午節這天,全國最為相同的是吃粽子。關于端午節有許多說法,比如我的家鄉;在農歷五月初一這天要給家人帶兩色絲線,五月初五要換五色絲線。傳說;帶彩色絲線上帝可以保佑家人身體健康,驅走瘟災,萬事如意。
端午節這天,太陽還沒出來,一家人就要上山拔一些艾回來,用艾葉水洗臉,傳說這樣能夠驅蚊蟲。洗完臉之后就開始吃粽子,粽子是用糯米,紅棗,紅豆包成的,特別好吃,吃上一個還想再吃一個。還有將蛋黃煮灰了的雞蛋。吃完飯太陽露出半個腦袋,一家人還要弄些柳條回來,再用彩色紙疊成葫蘆,插在大門上方。這樣就國泰民安了。傳說;這是人們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留下的習俗,雖然是個傳說但是家鄉的人都很相信。
媽媽說這些都是姥姥告訴她的。家鄉的端午節非常隆重。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8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是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是我們最喜歡的一個節日。
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都在吃粽子。粽子里面有包紅豆的,還有包肉的,當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包。我每次吃粽子的時候,什么都沒有包,然后外面再撒一層白糖,我最喜歡吃這種了,一看就讓人垂涎三尺。不過有的人把粽子往河里仍,那是為什么呢?據說,有一位愛國詩人,他就叫屈原,人們都很愛戴他。可是因屈原受冤不得志,而楚國也面臨國破的危機,自己又無能為力,他不愿親眼看到國家的滅亡而抱石沉江。人們擔心河里的魚蝦會吃掉屈原的身體,于是將食物扔進江中來保全屈原的尸身。這是一個悲傷而又感人的關于端午節的故事。
端午節還要劃龍舟,比賽誰劃得又快又整齊,可好看了!坐在最前面的一個人,打著鼓,振奮士氣,這時就感覺到他們好似風一樣的速度勇往直前,劃得可帶勁兒了!
據說,端午節還要買艾草,據說可以把鬼趕走,可以辟邪,鬼是什么東西?誰也弄不清楚……
端午節的風俗還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紹了,每年的端午,都會這樣度過,我也希望這樣有特色的習俗能一直延續下去。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9
我國是一個文化底蘊豐富的國家,其中也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今天我就給大家說說端午節吧!
為什么端午節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呢?那是因為我國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將這天定為“端午節”。
關于端午節有很多民間習俗:大家團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吃粽子。可口的粽子香飄滿屋。
另外,家里的小孩身上都要掛“五糖葫蘆”。我問媽媽:“為什么小孩都掛著‘五糖葫蘆’呢?”媽媽說:“為了祈求孩子們身體健康、平平安安。雖然這些只是習俗,但卻是我們家鄉的一種文化。”還有家家戶戶的門上都要插艾草。我又問媽媽原因,媽媽回答說:“因為插上艾草蚊蟲就會遠離我們,讓家人都健健康康。”
此外,還有在小孩的脖子、胳膊、腿上接五色線,既美麗又富有節日氣氛,這一天也會舉行賽龍舟比賽,可熱鬧了。
端午節雖然只是眾多節日中的一個,卻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也讓我們增長了知識。愿端午節的傳統文化能夠繼續傳承。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10
今天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五月五日。午飯后,我們一家人去閩侯竹岐的金水湖看龍舟比賽。
在去祝祺的路上,天空突然布滿了烏云。很快,開始下毛毛雨。當我們到達比賽場地時,湖里已經擠滿了人。當我找到座位時,四艘船已經準備好開始比賽了。湖中央有四條軌道,軌道上有四個浮標。誰先拿到浮標上的旗子,誰就是冠軍。
比賽開始了。四艘船一起沖出起點。只聽得鑼鼓喧天,第二、第三只船就占了第一、第二席。
沖刺開始了。第三艘龍舟和第二艘龍舟并駕齊驅。最后,兩艘龍舟幾乎同時到達了終點線。只有當第三艘龍舟的船員把槳舉過頭頂時,他們才知道第三艘龍舟贏了。
預賽結束了。從前四場預賽中選出的最后四支隊伍將進入決賽。我無法把目光從它身上移開。只有一個彩色耀斑從湖里釋放出來。比賽開始了。成敗在此一舉。四艘龍舟都沖出了起點。在最初的300米中,四艘龍舟在湖上并排行駛。
只剩下300米,四艘船開始沖刺。第一艘和第四艘龍舟慢慢地遠離了另外兩艘。第三名只剩下100米,第四泳道的龍舟突然加速,最終以3~4秒的優勢獲得冠軍。
我認為:贏得冠軍的隊伍一定是一支團結的隊伍。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11
端午節要到了,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上諸說。
真希望端午節快點來到,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粽子了!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12
同學們,你們知道端午節嗎?下面就讓我來一一告訴你們吧!
正所謂“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聽到這首膾炙人口的兒歌時我就會知道今天是端午節。
端午,又稱重五,是我國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一個重要節日呢。在這天,大人門都要給我們小孩帶上“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的長命縷呢。每家每戶還得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如果你是南方人,那么還要吃“五黃”即“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粽子和雄黃酒。怎么樣,有意思吧。
更有意思的是,端午這天很多地方都會賽龍舟和吃粽子。賽龍舟,顧名思義,競渡龍舟嘛!而為什么要競渡龍舟?純粹為了好玩嗎?不是!相傳賽龍舟,還有個小故事呢!從前,有個愛國詩人屈原,有一天,他聽說了自己的祖國被占領了,愛國的他氣得受不了,便來到了汨羅江邊,投江自殺了。相傳,競渡龍舟是為了撈救愛國詩人屈原。而吃粽子呢,其實是把粽子投進江內,是為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而不去吃屈原的遺體。關于賽龍舟和吃粽子,還有這么個令人落淚的故事呢!
這就是快樂又令人辛酸的端午節,同學們,你們明白嗎?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13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每逢端午節,人們就會把房子打掃干凈,在廚房灑上雄黃酒,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滋生。
南方的人們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子,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用來避邪。
端午節流行于漢族、壯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等民族地區。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救撈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蝦蟹吃飽了,而不再吃屈原的遺體。
所以端午節既是一個反映傳統民俗的節日,也是弘揚愛國精神的一個節日。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14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題記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端午節,又名端五節,重五節。關于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下面我為大家介紹幾種。
賽龍舟
早在五千年前,長江中下游就有乘船祭祀龍圖騰的活動,那便是賽龍舟的前身了。《詩經》中記載:“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那鳥舟就是指龍舟。明朝著名畫家張擇端曾以端午節龍舟為主題畫了一幅作品,名叫《金明池爭標圖》。
清朝歷代皇帝都有在端午節觀賞龍舟的習慣。所以,賽龍舟便作為端午節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
吃粽子
說到端午節,不得不提的就是吃粽子了。早在戰國初期,就有人別出心裁制成了類似粽子的食物。他們用黍葉包裹著糯米,蘸過石灰水后烤著吃,因形狀類似牛角,故被稱為“烤角黍。”
到了漢朝,吃粽子就被正式列為端午節的習俗了。在現代,粽子中總會包著各種餡料,比如說:豆沙、肉、玉米、大棗等等。這些也是因為明朝的一位乞丐靈機一動創造出來的。
插艾條
艾,在端午時節長得最為旺盛,而且在這段時間內,天氣會十分炎熱,蚊蟲肆虐。正好艾有清熱解毒驅蚊之功效,還有驅邪、避諱之意。
關于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15
端午節那天中午,我們剛吃完粽子,爸爸就領著我去澄海看賽龍舟。走在往澄海的路上,我忽然想起了一個問題——端午節是有哪些傳統風俗?
爸爸笑瞇瞇地告訴我:"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很為國家著想,苦勸楚王要治理好國家和與鄰國相好,但楚王不聽,他十分憂憤投江自盡。楚國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位清正的大夫,于是用竹葉將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魚群吃米而不吃屈原的尸身。漸漸地,吃粽子就演變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聽完爸爸的一席話,我茅塞頓開。
不一會兒,我們到達了目的地,只見通往江岸的條條道路,人們潮水般地涌向江邊。這時,時針指向二點正,"蹦"一聲槍響,十八條龍船從上游魚貫而下。頓時,鑼鼓聲、鞭炮聲、歡呼聲譜成一曲雄壯的交響樂。"加油,加油……"競賽到了緊要關頭,人群中爆發出一陣陣:"黃隊加油,黃隊加油……"的吶喊聲。原來是黃隊有點落后了,它的啦啦隊在為它鼓氣。黃隊的鼓點更緊了,哨聲更急了,黃船迎著浪花拼命地向前沖。最后,黃船得了冠軍。
船隊的團結奮斗精神鼓舞了廣大觀眾,岸邊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歡呼聲。哇,賽龍舟真刺激,這又是端午節的另一個傳統風俗。
今天,我度過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開心又有收獲。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16
端午節的習俗總少不了吃粽子,粽子的味道甜甜的,外面包著一層層竹葉,里面有各種各樣的餡兒。
說到粽子,我還有一個故事,在兩千多年以前,也是農歷的 五月初五 ,屈原抱石投江,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家家戶戶包粽子,來到江邊把粽子都扔進了江里,用這種方法來保護屈原的尸體。
粽子分為兩種,有圓筒形的叫竹筒粽,一種是三角形的叫竹葉粽。家人還給孩子戴五絲線,頭上畫“王”字,在家門上插艾草……端午節的風俗還真不少。
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后,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錐體,然后先放一個棗,接著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后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粽子包完后,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粽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粽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17
清晨,我剛在睡夢中醒來,就有一陣陣的香味撲鼻而來,我細細的聞了聞,原來是粽葉的味道。是的,今天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我迅速的穿好衣服,奔向了家里的廚房,哇,那一個個用粽葉裹著的飽滿的粽子,那三角的形狀,好看極了。我迫不及待的拆開了一個,那黏黏的糯米,雖然只有沒有放什么多余的材料,就是最原始的味道,還是非常的好吃。正當我吃在興頭上的時候,我的好朋友嬌嬌喊我一起去看賽龍舟。賽龍舟是我們這里每年都會有的競技,是人們娛樂的一個方式,更重要的是為了紀念屈原。當我們來到比賽的現場的時候,那真是人山人海啊,氣氛高漲,一聲聲“加油,加油,加油。”如雷貫耳,我看到了兩隊的隊員都在很賣力的劃著,很有默契的配合著,兩隊的速度差不多,都在飛速的前進著。忽然,身穿藍色衣服的那隊,一個猛劃,超越了紅色衣服的那隊,成功取得了勝利。
這個端午節,真是一個難忘的端午節。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18
我今年有幸去看了一次賽龍舟,因為爸爸當天正好有空,所以我們全家去看賽龍舟。到達賽龍舟的場地時,岸兩邊早已被圍觀的人們圍得水泄不通了,我看了橋上的一個空擋,便叫家人擠了過去。這個位置居高臨下整個江面一目了然。
賽龍舟開始了,每只龍舟都像一支離弦的箭,一個勁的向前沖,每一只龍舟下面都都綁著不少粽子,每向前一步,龍舟上都有人用刀子把粽子斬下扔進水里。每只龍舟的速度都不分上下:一會兒1號領先,不一會兒8號又追上了。
突然,劃船手好像力氣大增,每一只龍舟的速度更快了。這時,擊鼓手開始鳴鼓了,劃船手頓時很有節奏的跟著喊起:“咚!咚!咚咚咚!嗬!嗬!嗬嗬嗬……”天公也好像來助威,開始下起了毛毛細雨。
真是鼓聲!人聲!助威聲!聲聲震耳!雨水!汗水!江水水水相容!龍舟的速度越來越快,仿佛龍群在江水中急速飛騰。漸漸的,漸漸的。1號,5號,9號構成了領先集團。100米!50米!20米……終點越來越近,只見5號的力量一發不可收拾的爆發了!把后面的兩條龍舟遠遠地甩在后面,然后沖線了!賽龍舟真是一項激烈的比賽啊!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19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每當這個時候,每家每戶都要在門前掛艾草,吃粽子。當然,我家也不例外。
黎明猶如一只巨大的手,徐徐拉開了夜幕,又一個絢麗的早晨,帶著清新降臨人間。我和媽媽早早地起了床,拿出昨天買的艾草,準備將它掛在門前。只見媽媽拿來一筒透明膠,把艾草纏繞在門前的把手上。我見了十分好奇,就迫不及待地問媽媽: “為什么要在門前掛艾草?”媽媽聽了后,便和藹可親地對我進行了一番講解,說是:“在門前掛艾草是為了驅邪,能讓平安永遠在我家。”我聽了,感到很意外,每想到一株小小的艾草,竟然有這么大的作用。
端午節不僅要在門前掛艾草,還要在屋里的各個角落噴雄酒。這是為了讓家里的蟲子少一點兒。媽媽喝了一口酒,便立馬滿臉通紅,如同秋天里田野上的紅高粱一般。我見媽媽這般摸樣,忍不住捧腹大笑起來。
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吃粽子。當然,在這之前,肯定是要先包粽子的嘍!只見媽媽取來三片芭蕉葉,用靈巧的雙手在里面放上了糯米和各種不同的餡,如肉餡、棗、紅豆……最后用雙手嫻熟地包成一個圓錐體,用線加以固定,多繞幾圈,以免散掉。瞧!包好的粽子多像一個個調皮的胖娃娃呀!看得我心里直癢癢,手也控制不住地拿起幾片葉子,憑著記憶也開始胡亂地包了起來。不料卻弄巧成拙,把好好的一個粽子弄得是一塌糊涂,慘不忍睹。最后只好尷尬地洗了手,坐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媽媽包粽子。
終于,在經過漫長的一個小時之后,粽子全部包好,通通被放進了高壓鍋里,蒸了起來。大約過了一個小時,粽子也差不多可以出鍋了,但必須再放上個兩三個小時,使其入味。望著眼前這盤色香味俱全、香氣四溢的粽子,我的嘴開始止不住地流起了口水,雙眼始終盯著眼前的這盤美味的佳肴。
端午節在古人的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的習俗。這種習俗,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發展的,并應弘揚傳承的。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20
劃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是日,競渡,競采雜藥。”。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色色都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佩長命縷
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采藥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躲端午
是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
端午雨
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21
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所有地方的人都在為這快樂的節日做準備,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節日的氣氛。在我們家的端午節那真是既充實又溫馨的哦!
記得本年端午節,我們家處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端午節那天,我們全家商量著本年要來點什么呢?這時,我腦子里的一根筋“嗖”地一下子蹦了出來,來辦一個包棕子大賽,說干就干,我連忙把親朋好友全部都請來參加包棕子大賽。正在大家都手忙腳亂忙著包棕子的時候。突然,我抬頭一看,這些棕子不是破了,就是沒包好。唉,怎么樣可以獲勝呢?忽然,一個念頭在我腦中一閃而過,我為何不做一個心形的棕子呢?我先把棕葉折成心形,再把糯米及肉放在里面,將棕葉包扎起來,用繩子系好,這樣一個心形的棕子完成了。
看著大家陸陸續續包好的棕子,我感覺我這個心形的'棕子很特別。然后小心翼翼的將它們放入鍋中,不一會兒,美味的棕子出爐了,大家爭先恐后地搶著自己的成果,
本年的端午節既特別又開心!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22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端午有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的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成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干凈,在廚房里灑上雄黃酒,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五月五日,端午節到了,我們一家吃著粽子,唱著歌曲:“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真好聽!媽媽和奶奶包的粽子味道不一樣,有甜的、咸的,真好吃!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23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端午節有很多風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說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啦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著石頭跳進啦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后,劃船去搭救,可是打撈啦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啦屈原的尸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后來,人們為啦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24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午節,午日節五月等;端午是中國漢族人民記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篙草艾葉熏倉木白芷喝雄黃酒的風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我們家鄉有一種這樣的傳統。端午節要用艾葉拿去洗干凈,之后把它掛在房間門口和大門上是為了驅蚊。把艾葉放在門口的話就一個夏天都不用點蚊香了,在我的家鄉那里的農民婆婆們都可以把它掛在門口,家家戶戶都有掛。
還有我們端午節的時候我們的爺爺奶奶都用粽葉把紅豆,糯米包在了一起,包的很結實。一個個粽子放入鍋中。大約要過30多分鐘才有那種人口即香的味道。
哇!終于煮好了,奶奶用手帕沾了點水放在簸箕的兩邊端了起來香噴噴的粽子就這樣好了。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這樣的傳統呀。如果有的話就快來分享吧,讓我們一起說說怎樣過的端午節吧。
這真是一個多姿多彩的端午節呀。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25
五月初五過端午。早上我五點起床在床上和弟弟玩耍,七點吃過飯,老媽陪我作卷紙,十點鐘我們出發到姥姥家串親親,到了中午姥姥給我們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吃過午飯,爸爸開車帶著我們和舅舅一家去焦作科技館玩耍。
在科技館一樓有一個大樹爺爺,一碰他他說話了,還有木偶匹諾曹,他的手和頭都會動。
二樓的時光隧道是旋轉的,媽媽試了幾次都不敢過,姥姥高血壓也不敢過去,僅有我們這幾個男子漢,爸爸、舅舅、哥哥和我敢過去。還有一個媽媽,可是不會動,是一個假媽媽,可是媽媽肚子里的寶寶會動,媽媽說那是生命的歷程,我和弟弟也是那樣在媽媽肚子里長大的。
我們上到三樓,先找到了鏡子迷宮,媽媽和姥姥先進去了,我和哥哥緊隨其后,隨著人群慢慢的走了出來。還有電的原理,力的原理,三維立體電視,很多很多好玩的。
啊!多好玩的一天呀!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26
舊俗在端陽這天要“祝饗”,即祭祖,這與每年的清明祝饗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其他例如吃粽子,熏艾蓬草,插菖蒲劍,飲雄黃酒,吃煨大蒜頭、咸鴨蛋,掛鐘馗像,洗百草裕等等。小孩額上要用雄黃寫“王”字,穿老虎皮或者五毒衣——繡有五毒的衣服,意為避邪防毒。這些習俗看似毫無關聯,其實大都是一種蛆蟲消毒的措施。從端陽開始,氣溫會逐漸升高,疫病開始逐漸流行,此時采取一些防蟲消毒措施是很必要的。
無錫端午習俗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活動,即劃龍舟。無錫地區的劃龍舟是很有講究的,有很強的地域特色,稱之為“蓉湖競渡”。
競渡的地點選在北塘黃埠墩一帶,因為這里是古芙蓉湖所在,水面較其他河道開闊,距離北門也不遠。
正式的競渡需要幾年才舉行一次,正式比賽所用的龍船共有13只半。這13只半的龍船代表了無錫城鄉14所神廟。他們分別是梨花莊的延圣殿,東門外延壽司殿,南門外南水仙廟,西水關外西水仙廟,南門外的張元庵,北門外府城隍廟,南門小南海,西門四大天王廟,江尖上關帝廟,船廠里三大老爺廟,以及其他泗堡橋,大小河上,北水關,惠山浜的四所神廟。由于惠山浜的龍船有時參加有時缺席,所以稱參賽龍船為“13只半”。
龍船在每年比賽之后都將船底鑿穿,沉放在相應的河道中,只將龍尾露出水面,等到下次比賽時再撈起修理。沉放龍船的河道都是小型的專用河道,統稱為“龍船浜”,在無錫這樣的龍船浜有14條,例如:大窯路龍船浜,沉放南水仙廟龍船;日暉橋龍船浜,沉放張元庵龍船;船廠里龍船浜,沉放三大老爺龍船;迎龍橋龍船浜,沉放西水仙廟龍船,等等。
每只龍船的顏色都不相同,如:張元庵的石灰龍;南水仙廟的烏金龍;西水仙廟的太保龍;三大老爺廟的綠龍,等等。每只龍船都有三四層高,頂用青布作幔,樹立彩旗,五彩繽紛,中央設有神龕,供奉各廟神像。因為競渡最先是紀念屈原的,所以每船都懸掛有繡著“楚國遺風”的錦旗。
在正式比賽之前的四月末旬,各路人員就要在龍船浜附近進行水上操練,每船一般都有二十名左右水手,比賽之前他們都要在神像前盟誓,如果比賽中有人墜水,一律不予營救。
正式比賽那天全城沸騰,人們爭相前往北塘觀看。《錫山景物略》載:“往看者無大小,無貴賤,無男女,無城鄉,水路并發。路則演塘擺列,如堵如屏,可四五層,有面無身;水則自酒船以及田船,互相擊撞,水為不流,龍舟亦擠入各船幫至不得伸縮。”
比賽結束之后還有許多余興節目,如由官紳或名妓,將活鴨、酒壇等扔入水中,由水手搶奪,搶到者就可以去官紳或名妓處領賞。
蓉湖競渡直到民國仍十分熱鬧,且規模甚至超過前代。這是由于清末民國時期無錫地方商人勢力崛起,而各神廟此時基本都成了各行業的公所,如延壽司殿為酒業公所,延圣殿為木業公所等等,蓉湖競渡也就成了他們展示財力的大好機會。
無錫解放后,無錫端午習俗這些活動統統停止,只在1958年,“綠龍”還進行過一次競渡,在之后的近半個世紀中,蓉湖競渡連同其他端陽習俗一起,漸行漸遠,退出了我們的生活。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27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關于端午節的來歷,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屈原的故事。趁著爸爸放假的時間,我纏著爸爸給我講端午節的故事。爸爸的興致看來很高,他把握抱在腿上,摟著我,慢慢地給我講起了屈原的故事。
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
聽爸爸講完故事,我對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習俗有了很清晰的印象。今天,我要好好享受這美味的粽子,看看電視里劃龍舟的熱鬧場面,好開心哦!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28
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不過,也有人說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聽媽媽說端午節的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聯系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我想應該是讓那些兒童長命百歲吧!各家還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我們南方那兒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在我們家鄉,過端午節的時候奶奶會用五色毛線系成一張網,里面裝一個青皮鴨蛋,讓小孩子掛在胸前,聽說是辟邪用的。
有一個兒歌說得形象: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嗨!端午節的習俗真是數不勝數。
2023端午節的習俗 篇29
端午節的簡介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端午節的來歷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