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端午節習俗的600字作文(精選8篇)
描寫端午節習俗的600字作文 篇1
相信大家都過過端午節吧,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端午節的習俗分別是題目: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在屋檐上插艾葉等等,今天,我們家可熱鬧了呢。
今天一大早,我就嚷嚷著要和媽媽去買粽子,媽媽受不住我的百般央求,只好答應了。到了超市,我迫不及待的打開冰柜,哇,有眼福了,好多種餡呀。我連忙拿了以下題目:蜜棗餡的、豬肉餡的、桂花香餡的等等,每個都拿了5個。付了錢,到了家里,我急忙拿出了全部,讓媽媽給我蒸了蒸。
媽媽有事先出去了一趟,我呢,就在家里好好享受著美味,我先拿了一個蜜棗餡的,把它給剝開,好黏啊,里面的珍珠數不盡,我把‘’珍珠‘’吃完后,開始吃里面的蜜棗,紅紅的,軟軟的,又甜甜的,一直甜到心里。吃完這個粽子后,真是讓人吃了還想吃,于是,我有偷偷地又拿了一個,就這樣,家里的粽子被我‘’打掃‘’地干干凈凈了。
媽媽回來了,當然,一看垃圾桶里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我也少不了一頓臭罵了,不過,經過這件事情,我再也不敢這樣做了,這一天,我也干過不少事情。
我覺得這一天我過得很開心,我很喜歡吃粽子,每年等到端午節我都是一掃而空的那個人。
描寫端午節習俗的600字作文 篇2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劃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不進行向河里投粽子這種浪費的事情了,現在的端午演變成了一家團圓,享受美味的節日。南方人吃肉粽,在乳白的糯米團里放上一顆肥膩的肉塊,我不怎么喜歡這種肉粽的口味,油腥味掩去了糯米的清淡,失去了粽子原有的滋味。
我家鄉的甜粽味道非常清香,不加修飾,更容易品出屈原澄澈真實的想法。晾干的蘆葦包裹住清香的糯米,偶爾媽媽還會向其中塞入一顆甜棗,折疊成錐體,綁上纖細的葦桿,載入锃亮的瓷盤,看著鍋中沸水掀起一股股白浪,如龍王的怒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斜端瓷盤,大片的濃綠被這波濤淹沒,媽媽又拿起灶臺上的鍋蓋,輕輕扣下,叫他接受洗禮,散發香氣。
苦痛熾熱的煎熬總是漫長的,待火光熄滅方才發現,葦桿不知何時變得色深柔軟,棕葉綠得油亮,頗有食欲。撈入盤中,松開棕葉之上的束縛,抄起筷子,夾住一端棕葉,慢悠悠地將白玉般的糯米自棕葉退下,忽然眼前一亮,在深綠的粽葉下,糯米光滑的身軀更顯潔白明亮。
放在盤中托在手上,輕捷地將它們擺在桌上,一家人圍坐在方桌幾面,面前擺上載著白糖的小蝶,大人身旁附上一杯白酒,夾起粽子蘸少許糖,就著白酒的辣味兒拉起家常,平日工作的勞累一揮即散,仿佛回到古時田園的小家,食物簡潔卻真情四溢,總覺得這就是屈原先生向往的生活。滿嘴溢著甜味,嗯,端午的味道。
縱使時間老去,年代老去,我們老去,但有一樣東西永世繁盛,那就是祖國傳統的節日,先人的愿望,我們的和諧,將永不散去,端午的味道,真情的味道,永遠都不會改變。
描寫端午節習俗的600字作文 篇3
“有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貧,半世熬煎。”你們猜這個謎語是什么?對了,就是粽子!
端午節那天,媽媽一大早起來就開始包粽子,爸爸負責給家人們打電話,邀請他們一起到我們家吃粽子。看媽媽忙得“轟轟烈烈”,我問媽媽粽子是什么餡料的啊?媽媽說“紅紅火火大棗餡”。只見媽媽把一個棗包在粽米里,最后拿葉子包裹起來。包好之后,媽媽把它們一個一個地放到蒸鍋中。過了一會,粽子蒸好了,一共有兩大鍋呢!空氣中彌漫出粽子的香味。媽媽看看表,說:“時間到了!”我深吸了一口氣,驚嘆地說:“哇,好香啊!”
這時傳來當當當的敲門聲,開門一看,哇,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姐姐都來了!爸爸搬來大桌子,放到客廳,媽媽把粽子放到桌子中間,我們一人一個凳子,一人一雙筷子一個碗,準備開吃。但是我現在不能吃,因為長輩們還在洗手呢,長輩不吃,我們晚輩是不能吃的。過了一會,長輩們洗完了手,我們坐在一起,開始吃媽媽包的粽子。
我看奶奶開始吃了,我就迫不及待地開吃了,我一大口咬下去:“燙燙燙!”媽媽說:“別著急,還有呢,又沒人跟你搶!”吃了一會,姐姐過來說:“我給你們拍一張照,然后發到朋友圈吧!”爸爸扭過頭說:“啊?又拍照啊!我不想照。”媽媽說:“照相啊?我沒化妝呢!”我焦急地說:“姐姐拍我,我好看!”其實,我嘴上全是糯米粒。于是,姐姐就咔嚓照了一張,又點來點去地發到朋友圈。我問姐姐:“拍完了嗎?我繼續吃啦!”姐姐點點頭,我又大口大口地吃我還沒吃完的粽子,不得不說媽媽包的粽子實在太好吃了!
吃粽子是中華文明中的習俗,我喜歡吃粽子,更喜歡吃媽媽包的粽子!
描寫端午節習俗的600字作文 篇4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下面,告訴你們我家是怎么過端午節的吧。
到每年的五月五日,家家戶戶都要掛艾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等活動。這種習俗是經過20__多年的演化而形成的。五月初五作為端午節的原因是因為屈原就是在那天跳下汩羅江自殺的。賽龍舟的習俗也是從人們劃著小船去尋救屈原這種形式演化過來的。因為沒有找到屈原的尸體,他們就把竹筒里的米撒在水里。他們認為魚兒吃飽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尸體。后來這種活動不斷演化,到現在就成粽子。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變成一種風俗。
今年的端午,我們家掛上艾葉,包好粽子。等待端午節的到來,啊!終于到端午啦!我們家端上一盤盤好菜,把粽子端出來。下面要做什么呢?當然是開吃啦!你一個,我一個……大家吃的不亦樂乎。
我家的端午節就是這樣的,你家的呢?
描寫端午節習俗的600字作文 篇5
今天,是中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而這一天主要紀念一位戰國末期的偉大詩人——屈原。
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在戰國時,屈原雖忠于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屈原被流放后,仍然為國著想,心中十分悲憤。在這期間,他寫下了許多名著,其中代表作有《離騷》《九歌》等,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 “楚辭”這種文體也是他創立的。
而端午節的由來也有許多傳說,而最著名的傳說主人公當然以屈原為主。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現在,我聞到了一股粽子的香味。朋友,你今天吃了粽子嗎?快去吃吧!
描寫端午節習俗的600字作文 篇6
五月的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清香,端午節在這個艾葉飄香的時節悄然來臨。
清晨,剛睜開朦朧的睡眼,就隱約聽到餐廳里傳來家人談話的聲音。母親把早餐端到桌子上,問道:“我們為什么要過端午節呢?”“我知道。”妹妹略帶自豪地說:“是為了紀念屈!”母親笑道,說:“恩。”說著便剝了一個大大的粽子給妹妹。妹妹欣喜地接過去,高興的吃起來,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中。
連小孩子都知道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個憂國憂民、氣節如鋼的詩人!家鄉的端午,記憶中,很多風俗都和外地一樣,然而也是因為端午有著它獨特的習俗,才會使人難以忘懷。
粽子
吃粽子的端午節來臨了,雖然沒有春節那喜慶的氛圍,沒有元宵節的熱鬧非凡,但有的是一份欣喜與淡淡的思念。自然,端午節少不了吃粽子。母親前幾天就開始準備了,將清香的粽葉浸泡在水中,糯米也浸泡在水中,另外再預備一些花生、紅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最常見的形狀就是“寶塔式”的粽子,尖尖的頂,底部呈三角形,還有“方棕式”的粽子,四個角,樣式較小巧玲瓏。解開繩子,輕輕撥開粽葉,一股糯米的香味兒撲鼻而來。還有的粽子里面夾雜著花生、紅豆、綠豆,更有蜜棗夾雜在中間,吃起來,一樣是很香、很甜的。
艾葉、香袋
記憶中,端午節這一天,除了吃粽子以外,還要在家里擺放艾草,早市上,到處都有賣艾草的,每有行人路過于此,便都會停留下來,買上幾束回去,艾草還有可驅除蚊蟲的作用呢。行走在街道上,滿眼都是買香袋的。那貨架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香袋,有的一綹紅,有的都是黃色的,樣式也應有盡有,有香包式的、有鎖形式的,都代表了吉祥與祝福。大都孩子的手腕上,會系上幾條彩色的繩子,那是用五色的彩繩編制的繩子,樣式齊全,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它們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特有的民俗,有著深厚的文化魅力,我們應當傳承與弘揚節日民俗。艾葉飄香,香滿堂,家鄉的節日永遠都是那么親切與和諧,使人難以忘懷!
描寫端午節習俗的600字作文 篇7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呢?像懸鐘馗像、卦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等等都是端午節的習俗,下面小八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按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節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卦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帶,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鬼祛貴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中國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中國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中國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中國人的做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節。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描寫端午節習俗的600字作文 篇8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重午節、午日節、五月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大街上到處中野飄香,粽子的腥味撲鼻而來。到了家里,我看到奶奶準備了一大盆香嫩糯米,還沒開始包,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吃。奶奶一手拿著粽葉,一手拿著勺子,匙了一大口糯米,放進一個卷成三角體的棕葉里,再用手指壓一壓,用繩子一綁,一個完美的粽子包好了,我沒想到男人的雙手是那么的靈巧。
等到粽子蒸好了,打開鍋蓋,一個又大又秀的粽子呈現在我的眼前。我迫不及待的剪開,猛地咬了一大口,味道好極了,我一口氣吃了好幾個。
吃完了粽子,我們去看劃龍舟。河邊人山人海,人聲鼎沸,還沒有看到龍舟,就震撼到了我。我擠進人群,鼓聲地動山搖,劃龍舟的人樂在其中,船槳在水里整齊的劃著,翻起潔白的浪花,像一個美麗的姑娘,穿著雪白的連衣裙在河上跳舞,是那樣的婀娜多姿,那樣華麗無比。
黃昏時分,劃龍舟的人上岸了,紫色的星云懸掛在天空,讓人不禁聯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 的情景,讓人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
故鄉的端午節啊,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和贊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