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端午節的小學日記200字(精選8篇)
有關端午節的小學日記200字 篇1
端午節是我們傳統的節日,到了這一天,我們家非常熱鬧。
奶奶每年會給我們包很多粽子,而且還有菜角、糖糕。粽子吃著香甜,做起來可不容易。首先要把糯米放水里泡一兩個小時,然后把蘆葦葉煮好放涼,把蜜棗切成小丁和花生米一起放到糯米里,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然后用蘆葦葉包好餡放到鍋里煮三四個小時,香噴噴的粽子就做好了。
一到這一天,我們一家人就會坐在一起吃著香甜的粽子,聽爺爺講有關端午節的故事。
有關端午節的小學日記200字 篇2
每年一次的端午節快到了。端午節的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忙著開始包粽子。
這一天清晨,我一起床,就看見奶奶和爺爺已經把香噴噴的粽子和熱乎乎的雞蛋擺放在桌子上了。我趕緊洗了把臉,就叫爸爸、媽媽一起起床吃粽子。爸爸媽媽很快來到桌子旁,我們一家一邊吃,一邊談論粽子。我對爸爸說:“粽子的形狀很特別,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那是什么形狀呢?”爸爸沒有回答,隨口說起了粽子的來歷:“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的。屈原一生寫過許多的詩篇,提出許多愛國主張,但是楚王不采納。最后,楚國國土被侵占,他滿懷憤怒,跳江自盡,人們為了懷念他,崇敬他,在每年的那一天,就把粽子和許多好吃的投到江里,就是為了不讓魚兒吃屈原的尸體。”
爸爸說完了。我說:“屈原好樣的!奶奶,粽子怎么包呢?”奶奶說:“粽子是用翠綠、鮮嫩的蘆葦葉包著雪白的的糯米和鮮紅和大棗,如果不包大棗,也可以包肉啊、紅豆啊、蜜棗啊等。”
啊!端午節不僅讓人忘不了,還吃了美味可口的粽子。
有關端午節的小學日記200字 篇3
今天早上,媽媽給我蒸粽子吃。粽子一般有兩種形狀,一種是三角形,一種圓形,都是我們常見的粽子形狀。粽子用荷葉包著,再用幾條線把荷葉捆住,不讓荷葉分開。
粽子蒸好了,媽媽用剪刀把線剪開,再把荷葉一層層剝開,荷葉里面是白白的,黏黏的粽子,我連忙拿了一把勺子,吃了一口,發現里面還有小小的黃豆,金黃的蛋黃,油油的豬肉。
我一口接著一口吃,因為太好吃了,粽子一下子就被我吃光了。
粽子真好吃呀!
有關端午節的小學日記200字 篇4
農歷的五月初五是傳統節日端午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姥姥家過節。我們來到姥姥家,姥姥正在包粽子,我趕快去幫忙。首先把粽葉卷成三角形,然后放入糯米、蜜棗、花生,最后把它捆好,放到鍋里煮熟,就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了。
我愛吃粽子,愛過端午節。
有關端午節的小學日記200字 篇5
我真開心!因為端午節到了,走在街上就會聞到一陣陣粽子的香味。粽子的味道有很多:蜜棗味、豬肉味、豆沙味……
到了中午,奶奶做了好多粽子和我喜歡吃的菜,這時,我迫不及待地來到廚房拿出碗筷,用筷子夾了一個豆沙味的粽子,剝了粽葉后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我一邊吃一邊問:“爺爺,怎么會有端午節這個節日呀?”爺爺說:“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我又問:“為什么要紀念屈原,那屈原又是什么人物?”爺爺停了停說:“屈原諫君主而不得,于是無奈之下之溺于汨羅江,希望以此望君清醒。傳說鄉民怕屈原的遺體被魚啄食,就在水面上不斷敲鑼擊鼓嚇走魚群,并把粽子投入江中,引開魚蝦。自此以后,賽龍舟和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習俗。”爺爺的話音剛落,媽媽就說:“屈原是湖北秭歸人,是中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最早的詩人,世界文化名人。”聽著聽著,我覺得屈原太偉大了,他是多么愛我們的祖國啊!
我終于知道端午節的來歷了,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了嗎?不知道的可以讓你們的爺爺、奶奶、媽媽、爸爸講給你們聽喲!
有關端午節的小學日記200字 篇6
我的家鄉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千年古城——壽州。春節,端午,中秋是我們那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每年的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的家長都會親手給自己的孩子做一個荷包,里面裝滿香草,然后再用紅絲線扎住包口。白天孩子會把荷包掛在脖子上,晚上孩子睡覺時,再將荷包拿下放在枕頭下。一絲絲香味會慢慢擴散整個房間。家鄉的老人都相信,這種香味不僅能驅逐蚊蟲叮咬,同時還能避邪呢!
家鄉的端午節還有一件最開心的事,那就是吃粽子。我們一家人圍著桌子吃著粘軟的粽子和可口的飯菜。不一會兒,我的小肚皮已經被撐的像個小皮球。
我喜歡端午節,更喜歡吃端午節的粽子。
有關端午節的小學日記200字 篇7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在這個節日里該吃什么呢?我給大家猜個謎語:兩片綠葉把米裝,小繩一綁真漂亮。你們答對了,就是粽子!
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和媽媽一起包粽子,我包了幾個,但是模樣難看。這時媽媽過來教我,按照媽媽的方法,我和媽媽一起包完了粽子。
聞著煮好的粽子飄出的香味,我的肚子“咕咕”直叫,我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夾出一個粽子放在碗里,小心翼翼地吹著。終于等到它不燙了,我迅速解開繩子,剝開粽葉,大口大口地吃起來,甜甜的粽子美味極了。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心里不禁美滋滋的。
飄香的粽子,讓我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有關端午節的小學日記200字 篇8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端午節吧!
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主要活動有:賽龍舟、掛艾葉、喝雄黃酒、吃粽子等習俗。
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提倡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強烈反對。屈原澡饞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后,屈原于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懷沙》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老百姓紛紛憑吊。漁夫們劃船來回打撈他的真身,還準備了飯團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不去咬屈大夫的身體,還拿來了雄黃酒倒入江中,要醉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后來發展成粽子)投入江中。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每到端午節,我們都會吃粽子,看賽龍舟,原來都是為了紀念屈原啊!這樣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愛國精神不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