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端午節作文1000字:難忘端午(精選3篇)
高中端午節作文1000字:難忘端午 篇1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這一天有許多風俗活動,如早上取龍須水,插艾枝于門,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賽龍舟活動。
早晨取龍須水——因為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抬頭噴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們在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于門——因為艾能僻邪,這一天插艾于門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為這一天是龍抬頭噴發龍須水于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采一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的有價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
食粽——本地有名俗諺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舊棉衣,這一天是五月初五,剛過了春寒,大地始暖,過了這天之后,進入夏天,氣溫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黃枝汁攪拌成的粽,表示食后寒天過去溫暖的夏天就到來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種用香菇,花生仁,豬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一邊甜一邊咸,用竹葉包成六角狀拳頭大小的包團子。它的由來是由中原傳來的。是中原水鄉百姓紀念大詩人屈原的一種風俗食物。
賽龍舟——來自對屈原的懷念。沿江水鄉在端午節前后組織龍舟競賽。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里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后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粽子要包扎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國,發展于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高中端午節作文1000字:難忘端午 篇2
端午節在人們的印象中,充滿了濃濃的中華色彩:吃粽子、點雄黃、賽龍舟……這樣一個中規中矩的傳統節日,有朝一日竟然能夠與手工DIY掛上鉤?!如果,你在端午節這天有幸來到了我們的社區,那你能感受到的不僅是對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欣慰,還有古老節日的現代化活力。
端午節當天,社區的售樓大廳燈燭輝煌,人聲鼎沸。大廳中央擺放著一張古色古香的長條桌,桌邊有若干把做工精致的太師椅。桌上擺著幾大盆白白的糯米和碧綠清透的箬葉,儼然一片莊重的氛圍。哈哈,你猜的沒錯——一年一度必選項目,包粽子!在場參與的孩子們包得可認真了,四角形的,三角形的,有的甚至還包成了一個扁扁的多面體哩!
你可能會說:“這沒什么好玩的,不就是包個粽子嘛!”少俠莫急!端午節的另一大習俗,就是“佩香囊”。且看,清過桌面后,一座五彩斑斕的“花園”立地而起:紅的布,藍的布,繡著招財貓的,印著櫻花的……簡直就是一座布匹市場。對于什么針頭線腦的,我們就有點“班門弄斧”了。一旁的幾個助教老師輕巧地飛針走線,看得我們眼花繚亂。無需多時,一個精致美觀的香囊就出世了。但是到我們親自“磨刀上陣”的時候,可就沒這么規范嘍。一個個香囊“歪瓜裂棗”,擺在同一張桌子上,可以稱為“群魔亂舞”。有的小朋友照著老師的做,成品“馬虎過關”;一些同學是照著往年家中購置的三角形吊墜香囊創作的,還縫著大氣的流蘇……“不走尋常路”的我另辟蹊徑,縫制出的成品竟然和《紅樓夢》中記載的種類沒什么兩樣。我特地選用了紅底仙鶴紋的布料,用五彩繩做了一個可調節活扣鏈系上。香囊底端墜著一條中國紅流蘇,增加了許多趣味。自己做的香囊佩戴在胸前,可是別有一番甜蜜滋味呢!
雖然我們自己制作的粽子和香囊遠遠不比市面上買的好,但是在我們的心底,這些“形態各異”的粽子永遠是最甜最糯的,那些“繽紛多彩”的香囊永遠是最香最靚的……因為這些“勞動果實”的溫暖陪伴,所以這個端午節肯定是我們從此以來度過的最獨特的一個,也是我們永遠鐫刻在心中的一個端午節。
高中端午節作文1000字:難忘端午 篇3
“吃粽子,吃粽子嘍!”終于盼到奶奶這清脆甜美的聲音了。我告別了親愛的小伙伴,一個箭步跑回家,筆直地站在奶奶身邊喊道:“報告,我回來了。”媽媽在邊上點著我的鼻子說:“你這速度都快趕上火箭了。”笑聲在院子里回蕩著。我特別喜歡吃奶奶包的紅棗粽子,香香的,甜甜的,真是好吃極了。當一層一層的葦葉攤開來,江米的醇香也越來越濃的撲到鼻子,流進了我心田。看著手里的粽子,白得透明,鮮得誘人。我迫不及待地吃著粽子,不一會兒,粽子就只剩一個角了。“慢慢兒吃,細細兒嚼,聽爺爺給你講講端午節吧。”爺爺蒲扇一搖,故事就開始了:“你知道我們為什么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當年的五月五日,楚國被秦國打敗,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投汨羅江而死。
端午節就是因此得來。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聽到消息,馬上把船劃進茫茫的洞庭湖進行撈救。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我使勁地點頭。
是啊!端午節吃粽時不能忘了我們紀念的是一個人,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沒有國,哪有家。沒有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哪有豐衣足食的百姓。屈原愛國就像愛自己的家,愛百姓就像愛自己的親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值得世世代代崇尚。吃著手中香甜的粽子,聽著屈原愛國的感人故事,真是個幸福的時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