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通用4篇)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到了,是中華人民族的傳統節日。每當這一天,人們都會包粽子、賽龍舟。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他非常愛民,深受老百姓的擁護。那個時候秦國的實力非常強大,屈原想聯合各個國家一起對抗秦國,可是卻遭到了楚國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見秦國的軍隊已經快要撞開楚國的城門。心想:國家已經沒有了,希望我活著還有什么意義,于是它在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殺。
屈原死后,老百姓紛紛把用楝樹葉包好的粽子投入水中,怕水中的猛獸吃了屈原。為了驚動魚兒,不讓他們吃了屈原的尸體。人們還制造了一種叫“龍舟”的長船,每到端午節,人們就賽龍舟。
一直到現在,我們依舊過著端午節,端午節成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按規定放假三天。現在過端午節,不再局限于吃粽子和賽龍舟。
至今人們仍沒忘記屈原這位“愛國詩人”。我們一定要繼承先輩的志愿,更好地建設我們的祖國。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
“柳葉青,梅子黃,家家戶戶過端陽。”今年公歷6月12日是又一年的端午節。到了端午節,我就不然的想起家鄉幾乎家家戶戶都做的粽子。
說起端午食粽這一習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至于粽子的緣起,大多數人認為那只不過是紀念屈原這一榆木疙瘩而已。此說的依據是南朝梁吳均在《續齊諧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回忽見一士人自云三閭大夫。謂回日: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綠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 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也記載“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汩羅之遺風也”。 屈原死于公元前278年的農歷五月初五,這一點爭議倒不大。但是,關于“蛟龍所憚”的說法是值得懷疑的。聞一多生前就堅持認為,包括粽子和龍舟在內的種種端午禮俗,實際上與“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有關。也就是說,沉入江中的粽子很可能只是單純地為了拜祭蛟龍,而不是作為深水炸彈去“恐嚇”那些對屈原不利的蛟龍或者轉移它們的注意力。所謂端午食粽是祭祀屈原,純粹是后人穿鑿附會而成的。另外,粽子作為民間比較普通的一種食品,也不一定非要到端午才吃。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還有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呢。 不僅如此,古代還有夏至食粽的風尚。《荊楚歲時記》里面就說:“夏至節日食粽。”
當然粽子的起源不止這一種說法,只不過這種說法的影響面比較廣而已。關于五月五日食粽這一習俗,就不得不說一說端午的來歷。端午的來歷,最早起緣于上古三代的“蘭浴”。 按照《大戴禮記·夏小正》的解釋,“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目的是“此日蓄采眾藥,以觸除毒氣”。古人相信,五月五日這一天陽氣至極,萬物茂盛,正是“毒氣”最旺的日子,故端午之為節尚得服藥,多少有些“排毒養顏”的概念。《荊楚歲時記》里面也說:“民斬新竹為筒粽。練葉插頭,五彩縷之,投之以為辟水厄。”由此可看出,角黍和角粽的本來作用是投在江河湖泊之中以鎮壓禳解水患,是一種原始巫術。然而,這種樸素的“天人感應”后來還是被復雜的“人人感應”所取代,以至以訛傳訛。
粽子在這兩千多年的交遞嬗變中大體經過了筒粽、角黍、餡粽三個階段。據記載,春秋時期的粽子是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為“筒粽”,所以《說文解字》才將“粽”解釋為“蘆葉裹米也”。后來改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制成,呈牛角狀,稱為“角黍”。東漢時,制粽先用草木灰水浸黍米,再用菰葉包制成四角形,因水中含堿,煮熟就成堿水粽。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周處《風土記》載:“仲夏端午,烹騖角黍。”這時不僅制作粽子的技藝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時粽子的品種增多,米中還摻雜肉、板栗、紅棗、赤豆等物。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元稹);粽的形狀也已出現錐形、菱形等形狀:“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姚合)。宋代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還有“蜜餞粽”:“時于粽里見楊梅”(蘇軾);并且吃粽子已成為時尚:“門楣束艾作神人,團粽盤中節物新”(陸游)。元代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這樣就突破了菰葉的季節局限。明代開始用蘆葦葉包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粽的品種也更加豐富多彩。清代出現了“火腿粽”:“揚州洪府制粽,取頂高糯米,撿其完善長白者,去其半顆散碎者,淘之極熟,用大箬葉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塊,封鍋燜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斷。食之滑膩溫柔,肉與米化。”(袁枚《隨園食單》)
就地域而言,南北多少有些差異。北方以一般用蘆葦葉卷為漏斗狀。因蘆葦細長而窄,常需兩、三片相疊才能縛粽。一般只有甜素餡,多用紅豆沙或小棗做餡,多做成棱錐正四面體形狀。南方多以竹葉、箬葉包粽,以棕葉縛粽,形狀接近三角錐。餡料只用糯米,但有咸甜葷素各種口味及花色。如今的粽子早已是千品百種,璀燦紛呈。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不一而足。
記得以前長輩們把箬葉買回家,裹上白糯米,加上豆沙、紅棗等餡就成了一串串粽子。在包粽子過程中,最后的扎繩極為關鍵,不但要扎緊還要扎得巧。一旦扎松了,粽子就會散開的。當一只只枕頭粽、小腳粽、錐形粽香飄出鍋時,急得口水直往肚子里咽。現在方便了,想吃就可到超市和菜場去買現成的,省時省力,但也少了那種自已動手而為之的樂趣。
端午佳節話粽子,也許就是那一個個飽滿,香膩的粽子,才讓我對家鄉的端午節一直念念不忘。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3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每一年都會期待的節日,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可以包三角形的粽子,吃香噴噴的粽子。
中午,我和小伙伴們玩的很是起勁,媽媽卻在廚房里忙的不可開交,她又是洗粽葉、又是倒糯米水、又是剝栗子。終于開始包粽子了。媽媽先把粽葉卷成一個漏斗形,然后用小勺把糯米舀在粽葉里,放進栗子,接著把糯米蓋住,最后用牢固一點的繩子纏上,就做好了,媽媽包了一個又一個,包完了粽子,媽媽又開始煮粽子了。媽媽把粽子放入鍋中,水開心的笑出了聲“吱吱”看來,水也覺得媽媽包的粽子香。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粽子終于煮好了。媽媽拿出粽子,飄香四溢,令我的口水直流了三千尺。我拿起了一個粽子,剝開粽葉,咬了一口,甜甜的栗子和香香的糯米混在一起,十分好吃,我吃著吃著想起了一個關于端午節的故事。
啊!端午節,那好吃爽口的粽子,讓我不得不喜歡你呀!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4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賽龍舟、插艾草、吃粽子,進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今年我們迎來的,是第一個作為法定節日的端午節,在汶川地震帶來的傷痛未止的時候,很有必要過好這個節日,借端午節可以驅邪避疫的寓意,護佑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早日擺脫災害,永遠平安。
端午節是一個正在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節日。這和中國不斷加速的城市化進程有關。還有著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節日的娛樂化程度不夠。中國大多數的傳統文化節日,都曾有過它狂歡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于在這一天要給孩子身上掛荷包,以雄黃在小兒額頭畫“王”驅毒鎮邪,帶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孩子節”、“娃娃節”,讓孩子感受到節日的歡樂氣氛,是傳承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可惜大人們對待傳統節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費的敷衍態度,沒有上一輩的言傳身教。
由于紀念屈原說影響廣泛,使得端午節順理成章地成了“愛國主義教育節”。但要想讓傳統節日在公眾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就要深入挖掘它質樸而美好的一面,并賦予它可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的活力,吸引全民參與。
很多人表示“端午節,不就是吃粽子紀念屈原嗎?”在端午節到來時,多數人在記憶中只剩下吃粽子,端午的一些習俗已經遠去。
“其實我們已對傳統節日習俗出現了集體失憶癥。”民俗學家趙書說,端午節其實是一個大節日,節日內容繁多。原來過節的時間是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在少數地區還熱鬧到五月十三;包括祭祀供“五毒餅”和“玫瑰餅”;用葦葉包裹黃米小棗粽子;家家戶戶插艾蒿防瘟避災;身上配戴五彩絲線以祈福增壽;貼葫蘆花以避“五毒”;孩童到郊外玩“斗百草”游戲等。趙書認為,民間習俗背后都有著深刻的傳統文化的內涵,而今天的人們恰恰忽視了這些。
如何讓端午節煥發活力,不能簡單放假了事,應和相關的民俗組織一起,搭建營造節日氣氛、吸引群眾參與的平臺。相關組織應圍繞所在城市特點,舉行一些群體活動,比如賽龍舟,它成為端午節最顯眼的標志行為,是因為它具備豐富的娛樂性和參與性。時間上的充足,
象征意義上的提醒,會喚醒更多人關于端午節的文化記憶。不妨從今年開始,讓我們重新記憶端午節,讓它成為一個別人“搶不走、奪不去”的民族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