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冬至吃餃子的作文(精選5篇)
描寫冬至吃餃子的作文 篇1
今天冬至,放學后,媽媽把我接回家,我做完作業,就和媽媽一起包餃子。
媽媽把一碗面粉倒到面盆里,再加上適量的水拌勻,然后揉到一起。和了一會,一碗面粉就變成了一個光溜溜的面球了,我也忍不住下手和了幾下,媽媽看我揉個不停,就說:“好了,別揉了,蓋上蓋讓它醒醒吧,咱們準備菜!”
媽媽拿出一個大白蘿卜,把它洗個干干凈凈,用擦子擦成絲,我看著媽媽擦幾下以后又換個面,換了幾下以后像一枝削好了的鉛筆。我決定試一下,結果怎么也削不動,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削了一下,削了四五下,就沒有力氣了,我拿開擦子一看,啊!這可不是絲,是末,我花了這么多功夫都白費了!媽媽說:“沒有關系的,反正還要剁,只因為你的力氣小才會這樣!”媽媽把擦好的絲放到鍋里煮一下,趁這一會媽媽把肉拿出來,我把肉放在盆里,在媽媽的指揮下,我放了三勺鹽、一勺雞精、倒了一些味達美醬油、放了一些香油,就開始用筷子攪拌,媽媽讓我順著一個方向攪,說這樣拌的餡好吃。我攪勻了,媽媽也剁好了蘿卜,我把肉和蘿卜都放在一個盆里,就開始使勁地往一個方向攪,直到把它們攪勻了為止。攪完以后,我覺得胳膊很酸,我不得不休息一會。
把餡拌好后,又拿出來和好的面,在面板上揉,我揉呀揉,把面揉成了一條“小蛇”媽媽拿起刀子“嚓嚓嚓“把面切成小塊兒,我也試了幾下,呀,刀子可真沉,我費了很大的勁才把這條“小蛇”全都切完,我們把切成的小塊兒搓成圓柱形,又把它們按成扁的,我搟皮,可是,手怎么也跟不上去,兩個手不知道怎么配合,搟好了,可是是個長圓的,之后我又搟成六邊形、五邊形、小花邊,可是就是沒有圓圓的,媽媽搟的皮又薄又圓,我覺得搟皮太難了!我們把餡放進皮中間,用食指和拇指把皮提到中間捏在一起,再把兩邊的捏到一起,一個餃子就成了,我捏的餃子扁扁的,餡有點少;媽媽包餃子是擠的,餃子肚子鼓鼓的,我們一邊包媽媽一邊對我說:“你知道嗎?冬至這一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這一天,白天就一天比一天長了,冬至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重要的節氣之一,這一天,大家幾乎都會包餃子,現在還流傳一句民謠“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有人管”的說法,是為了紀念“醫圣”張仲景為大眾治耳之恩。
包好餃子,我們把餃子放到鍋里開始煮,媽媽說開鍋以后要加三第一范文網次涼水就熟了。很快,香噴噴、熱乎乎的餃子就出鍋了!
餃子的味道真好,自己動手做得更好吃!也可能是餓了,我吃了一大盤!真香呀!就是做完以后,覺得胳膊有點酸!挺累的!
描寫冬至吃餃子的作文 篇2
傳說東漢時候,有個名醫,叫張仲景,因為他的醫術高明,不管什么病,經他診治后,都能藥到病除。所以人們都尊稱他為“醫圣”。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那年退休回鄉,正值隆冬,一路上寒風刺骨,雪花飄揚。他看到那些為了生活忙碌的人衣裳單薄,不少人連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難受。
張仲景回到家后,心里總惦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人們,于是他讓他的弟子們在南陽找了一塊空地搭上了一個棚子,架上了一口大鍋,大羊肉、辣椒等食物以及一些驅寒的藥材一起放在大鍋里熬煮,等羊肉、辣椒、藥物煮好后,就將它們全部撈出來切碎,然后用面皮包成一只只耳朵形狀的疙瘩,再放在鍋里煮。到冬至給凍傷的人吃。張仲景把這種治凍傷的藥叫做“祛寒嬌耳湯”,吃過這種“祛寒嬌耳湯”的人只覺得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凍傷都治好了。
以后,每到冬天,張仲景都熬“祛寒嬌耳湯”,到冬至那天,送給大家吃,及早預防和治療凍傷。
過了好多年,張仲景離開了人世,人們為了紀念他,每逢冬至,都會熬“祛寒嬌耳湯”。但是,漸漸地,“祛寒嬌耳湯”成為了人們口中所說的餃子。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餃子發生了改變。餡也是內有乾坤。餃子里一般包有豬肉、蔥、榨菜,調料有淀粉、胡椒面、鹽……現在,吃餃子也成為了人們的家常便飯。餃子的做法也有很多,如蒸餃子、煮餃子、炸餃子……
這就是餃子,世界上還有許多美食需要我們去慢慢品味!
描寫冬至吃餃子的作文 篇3
12月21日就是冬至了,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但其實,冬至吃餃子也有一段古老的歷史!
餃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圣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面皮包餡水煮而成。
相傳河南人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后,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里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里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雖然常常吃餃子,但莫過于冬至和除夕這兩頓餃子吃得最愜意和溫馨,一方面是傳統節日別有意味,另一方面是家人團聚,格外親切熱鬧。
現如今,餃子的做法也很多,雖不為治病吃餃子,但仍然要健康吃餃子,專家講,從營養學角度來講,制作餃子皮時不妨在精粉中適量加入高粱面、燕麥面等雜面,營養更豐富,口感也更好,尤其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如今很多飯店在餃子皮中加入菠菜汁、胡蘿卜汁或者西紅柿汁,色澤鮮艷、營養豐富。
描寫冬至吃餃子的作文 篇4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媽媽說過了冬至就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了。冬天雖然寒冷確是我最喜歡的季節,因為這個季節有雪,我喜歡漫天雪花飛舞,我喜歡堆雪人、打雪仗。
俗話說:“冬至不吃餃子會凍掉半個臉”,早晨起床爺爺就切肉,洗韭菜準備餃子餡,經過一番忙碌,爺爺準備好了餃子餡,接下來就輪到奶奶和媽媽搟餃子皮、包餃子了,奶奶和媽媽一個搟皮、一個包,不一會一個個可愛的餃子就誕生了,它們似乎在沖著我笑,讓我不忍心吃它們。接下來就是下鍋,幾分鐘后熱氣騰騰的餃子就做好了,我嘗了一口,真香啊!
描寫冬至吃餃子的作文 篇5
今天是星期天,也是一年中的冬至,奶奶告訴我,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如果不吃餃子,耳朵會凍掉。
奶奶在搟面皮,媽媽和姑姑在包餃子,我也想學包餃子,但是媽媽不同意,我自己試著包了一個,結果把餃子餡包在了外面,姑姑說我是“小天才餃子機”
吃過餃子后,我和姑姑一起打羽毛球,我們玩的很開心。以前我看別人打羽毛球覺得很簡單,但是真正打起來才知道很難,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很多事都是看著簡單,做起來難,以后做事情都有認真,專心,持續練習,才能做好每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