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各地冬至有什么習俗 湖北冬至吃什么
12月22日是我國的冬至節氣,各地在這一天的習俗異彩紛呈,有的地方要祭祖掃墓,有的地方出嫁的女兒在這一天回娘家,有的則慣例要吃應節的美食,例如羊肉、水餃等等。下面就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東各地冬至有什么習俗 湖北冬至吃什么,歡迎閱讀!
山東各地冬至有什么習俗 湖北冬至吃什么
山東各地冬至有什么習俗
山東民間有關冬至日的習俗內容豐富,形式各樣。冬至節到來之際,山東相當大的一部分地區要吃水餃或者餛飩,有的還要喝酒。據說喝酒是為了暖身子,吃餃子是怕凍掉耳朵,因為“餃兒”諧音“膠耳”。山東一些地區普遍有學生拜老師和晚輩拜長輩的習俗,農家有祭祖的習俗。
臨沂、鄒城、新泰等地有“蒸冬”的習俗。臨沂用五谷雜糧面蒸窩頭,鄒城蒸餑餑,傳說蒸冬是為了祈禱來年揚場時有風。民謠說:“蒸冬蒸冬,揚場有風”。古代蒸冬是為了慶賀陽至,冬至以后陽生,正如杜甫詩中所寫“冬至陽生春又來”。
山東有些地區,人們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做團圓子或冬至團,即“湯圓”,以象征團圓。餑餑和蒸窩頭其實是團圓子的演變。
古代濟南、濟陽等地,官府在冬至之際,慶賀如同春節,讀書人也相互贈送賀卡。莒縣的士大夫階層舉行酒會,叫做“消寒會”,畫“消寒圖”。鄒城則畫九九圖,同時親朋之間互相贈送御寒用具,農家兒童則做“拿寨”、“打瓦”的游戲,少年開始學武術,叫做“看冬”,但是沒有拜賀的習慣。據說孟子死于冬至日,鄉人非常悲痛,于是廢除慶賀冬至的儀式。
臨沂民間認為,冬至是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戶戶用火紙剪制衣服,焚于墓前,而后添土。莒縣則祀祖于祠堂,儀式十分隆重。
嶗山舊俗,冬至分兩天過節,第一天叫“鬼冬”,擺供祭祖,吃水餃;第二天叫“人冬”,吃包子。
臨沂、歷城、臨朐等地的婦女,習慣回娘家。慶云、無棣從這天開始窖菜,婦女開始做針線。曲阜的婦女在節前就做好布鞋,于冬至日贈送舅姑。鄒城開始筑地窖、織席和紡線。
日照民間傳說冬至日如果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則來年大吉。即墨民間根據冬至日期在當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來預測當年冬天的寒暖,民謠說:“冬在頭凍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鬼。”兗州市冬至修燧灶以祈求長壽。
湖北冬至吃什么
雞湯
湖北人在冬至這天講究團圓、熱鬧,所以在冬至這天也是很喜歡喝雞湯的,而且臨近年尾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寓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頭,有“出人頭地”之意。
烏米飯
在湖北畬族民眾中,冬至是可以與春節相提并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吃烏米飯,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湯圓
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湖南人冬至喜歡吃湯圓,叫做添歲,一家人圍坐在火盆邊吃湯圓,嘮嘮叨叨說些陳年往事,溫馨的感覺會在湯圓的熱氣中升騰。
餃子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