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精選4篇)
2023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篇1
今天,爺爺給我買了一本書,書名叫《冬至吃餃子》,看了這本書后我才明白為什么每年冬至要吃餃。
書里面介紹說東漢時期有一位名醫(yī)叫張仲景,他的醫(yī)術很高明,不管什么病都能手到病除,人們?yōu)榇朔Q呼他為“醫(yī)圣”。張仲景曾經(jīng)在長沙做過官,那年退休回家,正值隆冬,一路上寒風刺骨,大雪紛飛,張仲景看到那些為生活奔波的窮人衣著單薄,很多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一心想幫助那些凍爛了耳朵的窮人。
仲景回到家鄉(xiāng)后,心里總掛記著那些凍傷的窮人,冬至那天,他讓弟子在南陽找了一塊空地,搭好了棚子,架上鍋,生上火,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物放在一起,然后搗亂放在鍋里煮,等煮好后把羊肉及藥物撈起來切成碎片,用面皮包成一個個耳朵形狀的食品,然后煮熟給那些凍爛耳朵的窮人吃,這種食物叫“餃子”
人們吃后感覺全身發(fā)熱,耳朵熱得像曬了太陽似的,傷都治好了,以后,每年冬至這天,張仲景都做餃子送給大家吃,預防和治療凍傷。
過了好多年,又到了冬至那天,張仲景卻離開了人世,為了紀念他,每年冬至家家戶戶都包餃子吃,并說冬至吃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直到現(xiàn)在,有些地方還把餃子叫做餃耳呢。
2023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篇2
李明蔡東漢末年,在長沙有一位名醫(yī),名叫張仲景,因年事已高,便告老還鄉(xiāng)。
當時,天下大亂,盜賊四起,到處彌漫著戰(zhàn)爭的硝煙,生靈涂炭,民不聊生。
張仲景回到家鄉(xiāng),發(fā)現(xiàn)這里已不是從前記憶中的模樣了。以前,店鋪無數(shù),大街上的人摩肩接踵,客棧里滿是客人。可現(xiàn)在,路上的行人極少,都是衣衫襤褸,食不裹腹。這時,正是冬日,大量饑民不光衣不遮體,很多人的耳朵都凍裂了,潰爛發(fā)炎。張仲景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該怎么拯救家鄉(xiāng)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他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冥思苦想了幾個日子,張仲景吩咐自己的徒弟在路邊架起了一個大醫(yī)棚,把新鮮的羊肉、火紅的辣椒還有一些驅寒藥材放到大鍋里精心熬制。
這天正值冬至,行人比往常更少,可肉香一下子就吸引來了無數(shù)家鄉(xiāng)人,張仲景吩咐弟子將煮好的食材撈起來,剁碎,碾成泥,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狀,這便是今天餃子的雛形。鍋中煮熟的餃子和湯水香飄十里,醫(yī)棚里接受施舍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吃了后,贊不絕口。幾天后,凍裂的耳朵也因吃了餃子,喝了湯水而痊愈。這湯水人們叫它“驅寒矯耳湯”。
從此,為了紀念名醫(yī)張仲景,就有了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至今還流傳著一句話:“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2023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篇3
女媧是一位人身蛇尾的女神,也是華夏民族傳說中的人類之母。盤古開天劈地以后,她就在天地之間到處游蕩,陶醉在大自然無限的樂趣之中。她喜歡與樹木花草為友,與鳥獸蟲魚為伴。然而這樣的生活過久了,女媧也開始感到有些乏味和無聊。
有一天,女媧來到波光粼粼的湖邊,看見自己的身影在湖水中搖曳,她忽然靈機一動:為什么不創(chuàng)造一些和我一樣有智慧有靈性的生物來呢?
于是,她伸出手,抓起水邊一團濕潤的泥土,按照自己的模樣,捏出一個個非常有趣的小東西,又突發(fā)奇想地為他們加上了與雙臂相配的雙腿。小東西一著了地,立刻活蹦亂跳地嬉鬧起來,圍著她大聲歡呼:“媽媽!媽媽!”女媧內心充滿了甜蜜與喜悅,并給他們取名為“人”
女媧不停地捏啊揉啊,累了就靠著大樹休息一會兒,渴了就喝一捧清澈的湖水。她一年到頭不停地做,直到冬至那天,天氣異常寒冷,黃土人的耳朵總被凍掉。她就在一個個黃土人的耳朵上都穿個小孔,用一條線通過,一頭打個結扎住,一頭塞進黃土人的嘴里,讓黃土人咬住,這才保牢小人兒的耳朵沒被凍掉。
女媧環(huán)顧四周,看到自己先前捏出的小人兒,有的在水邊手舞足蹈,有的在草叢中嬉戲玩耍,有的在山頂沐浴陽光……“還有多久才能讓這些小生命遍布世界的每個角落?我這樣的捏法實在是太慢了”。女媧心想。
突然,女媧看見山崖上有一根長長的紫藤,“有辦法了!”于是,女媧拔下紫藤,蘸足了泥漿,用力一揮,紫藤上的泥漿,星星點點地濺在了地上,紛紛變成了可愛的小人。
女媧為了讓人類能夠不斷地繁衍生息,又把他們分為了男人和女人。為此人類綿延了一代又一代,數(shù)量不斷地增長起來。
而到了冬至,冬天最寒冷的那一天,人們也不忘做耳朵形的帶餡食物吃,意思是讓女媧做的黃土人咬住帶線(餡)的耳朵,以免被凍掉。人們還給這種食物取了名字叫餃子。
這樣冬至節(jié)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2023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篇4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相信很多北方朋友都聽說過這句古老的諺語,南方朋友可能對此有些迷惑。其實很簡單,您仔細看看那兩邊翹翹,中間圓滾滾的餃子,長的是不是有點像咱身體上的某個器官?沒錯,就是耳朵。
據(jù)說,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xiàn)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后,餃子才變得和現(xiàn)在一樣。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要追溯到東漢末年。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yī)圣張仲景首先發(fā)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傳說冬至吃餃子緣起于東漢醫(yī)圣張仲景,據(jù)說在冬天張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凍壞了耳朵,故把御寒的藥物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的物體,起名“嬌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讓人們連湯吃下,保護耳朵。
時至今日,人們把包餃子的習俗沿襲了下來。每到冬至日,人們就模仿張仲景做“嬌耳”煮食并和熱湯,積久成俗,“嬌耳”傳久生變,又有了“餃子”、“扁食”、“水餃子”、“水點心”等地方性名稱。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